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司禾府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阿迪力·阿布力孜  2018年03月23日16:32

名称:司禾府印
朝代:汉代
出土地点: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
尺寸:通高1.7厘米,边长2厘米

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落实这一精神,本刊开设“文物解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从文物的角度入手,讲述凝固在文物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阐释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提炼、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代时,西域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在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汉晋时期遗址中,不仅发现有麦粒和麦穗,还有青稞、糜子、谷、蔓菁、桃、杏等遗物。这些农业成就的取得,不仅是西域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果,也得益于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屯田政策。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枚“司禾府印”,就是汉朝在西域屯田戍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例证。

“司禾府印”于上世纪70年代在新疆民丰县被发现,是一枚炭精制方印,印文为篆文,阴刻,分两行:一行“司禾”,一行“府印”。印钮为桥纽。从字体和钮式可确认,这是汉朝时期管理农业的印章。虽然这枚印章形制比较小,但由于在两汉时期新疆众多文物中,考古发现的官印屈指可数,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在史书中,并没有“司禾府”这种官署的记载。但《汉书·地理志》有“宜禾都尉治昆仑障”的记录;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73年,东汉政府曾在伊吾庐(今新疆哈密境内)有“置屯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田诸国皆遣子入侍”。东汉《右扶风丞相李君通阁道记》碑文中,也有右扶风丞相李君曾“迁宜禾都尉”的记载,可见东汉政府为了屯田曾在西域设“宜禾都尉”。

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的绿洲国家,被称作精绝国,是汉代西域36国之一。“司禾府印”的发现,说明东汉王朝曾在精绝国设有专门管理屯田事务的国家机构。

汉朝建立初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兴起,对汉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汉武帝时期,一方面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另一方面出兵远征攻打匈奴。为做好远征的后勤保障、实现西域边陲的长治久安,汉朝在西域实行了屯田戍边的政策。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下令护送细君公主与乌孙王和亲的军队在眩雷(今伊犁河谷)屯戍,拉开了西域屯田的序幕。此后,汉朝相继在轮台、渠犁等地开展了屯田。公元前101年,李广利攻伐大宛取得胜利后,汉朝正式设立“使者校尉”一职,率数百人在轮台屯田积谷,以保障往来使者之需。昭帝即位后,于公元前78年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决定在轮台屯田。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扜弥国在李广利攻伐大宛后即归附了汉朝,并且将王子赖丹送往长安为质子。汉宣帝将扜弥太子赖丹派回西域,任命他为校尉,率军在轮台屯田。此后屯田区域拓展到车师等地。

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设西域都护府,负责西域军政事务,包括管理屯田。公元前48年,西汉政府在车师置戊己校尉,受西域都护节制,其基本职责是屯田积谷,西域各地的屯田由此得到更大发展。

西汉屯田分为军屯、民屯、犯屯等,相应的制度也逐渐完善。西域的屯田最初为军屯,即驻防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屯兵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均由国家提供,劳动产品全属官府。后来出现了民屯,一般由士兵家属和流民担当生产主力,屯田所得粮食由屯兵和屯民分成享用,大部分纳入官仓。

东汉延续了西汉在西域屯田的政策。公元73年,汉明帝派窦固在天山东部出击北匈奴,打败匈奴后,留军伊吾庐城,并设置宜禾都尉。公元74年,东汉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以陈睦为都护,驻龟兹;同时,派戊校尉和己校尉分别在车师前后部管理军队屯田。公元91年,班超任西域都护,先后在高昌壁、伊吾庐等地进行了屯田。公元123年,班勇被任命为西域长史,率500人屯田柳中。

汉代时期在西域各地设立屯田点,进行屯田开发,凡有驻军之地,便会有屯田作为经济保障。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这枚东汉“司禾府印”,证明精绝国就是当年东汉的屯田的一个区域。

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也使丝绸之路商旅往来更加安全。在屯田过程中,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传入西域,从而推动了西域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为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枚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既是汉朝在西域推行移民屯田的历史见证,也是汉朝加强对西域管理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