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他们痴迷技术并超越极限

来源:文艺报 | 李 萌  2018年03月15日14:55

《动画师与动画》第4部的空房间场景

在独立动画的创作中,一些创作者的初衷可能不是形式或内容上的实验——他们追求的不是艺术在边界上的扩展,而是创作一个好玩的、为观众所接受的大众作品。与独立动画艺术家相比,这里提及的两位独立创作者则更像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动画极客”。

2002年,中国闪客朱志强用Flash软件创作了一部以火柴人为主角的动作打斗动画短片《小小》,用1分15秒的时间展示了两个火柴人激动人心的打斗过程。由于动作流畅且带有香港动作片风格,《小小》上线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不禁赞叹:原来网络动画还可以这么简洁又好玩。其时,中国颇具影响力的Flash网站“闪客帝国”和美国Flash游戏、动画网站Newgrounds成为朱志强《小小》动画的主要播放平台。此后,他制作了一系列以火柴人为主角的动作类动画短片,给许多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小》成为一个火柴人动画系列,还衍生出几个游戏性较好的Flash游戏。

朱志强并非科班出身,据说他创作《小小》之前在印刷厂工作。仅仅是因为喜爱,他自学并一帧一帧地画出了《小小》系列。毋庸置疑,朱志强在创作上拥有过人的天赋。然而他对技术的深入钻研更令人佩服:《小小》系列中一部分为Flash交互游戏,朱志强独自完成了Flash脚本语言ActionScript的编程工作。他的游戏和动画一样在美术上使用了简洁的设计,但游戏本身的可玩性很强。《小小特警》是一个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画面由线框图构成。玩家以第一人称视角在街道和楼顶上不断击败敌人,同时融入了朱志强最为擅长的动作元素。闪客帝国的创始人高大勇提到,随着对Flash不断深入的了解,以及想要实现更多的效果,朱志强零基础学习了ActionScript、C、C++等程序设计语言——“他是一个传奇。”

《小小》系列引起的风潮是长久的。除了在国内风靡,《小小》还被其他文化环境的动画爱好者所熟知,例如美国俄亥俄州的高中生艾伦·贝克。2005年他刚上高中,但他的高中教育与大部分人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他无需提着书包去校园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因为艾伦接受的是远程教育。学校给艾伦寄来一台笔记本电脑,这让家庭并不宽裕的他有了第一台完全属于自己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也是艾伦动画生涯的起点。他制作了一部名为《粉色军队》的动画,展示了一个橙色火柴人反抗一个粉色火柴人军队的情节。艾伦将动画上传到动画网站Newgrounds上,第二天他兴奋地发现自己的作品成为当日排名第二。之后艾伦创作了著名的《动画师与动画》(Animator vs. Animation)短片,这部短片同样以火柴人为主角,内容则是火柴人反抗他的造物主“我”的故事。《动画师与动画》推出后,艾伦的邮箱经常爆满。他收到很多粉丝、合作者的站内信和邮件,这些热情洋溢的好评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而这时的艾伦和朱志强一样可以被冠以天才的称号,因为他还不满18岁。

《动画师与动画》依靠资助和网络众筹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系列,而梦想去皮克斯工作的艾伦在遭到对方拒绝后也成为了一名自由动画师。他醉心于自己的动画短片创作,乐在其中。在动画中,“火柴人”利用软件工具、Windows桌面图标、网页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工具和手段对动画师展开了大反攻。在系列开始时,艾伦的火柴人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到了第二部,动画师将他命名为“救世之星”(the Chosen One)。和朱志强的《小小》系列相似,艾伦的动画火柴人也活在一个平面世界中。除此之外,他还存在于网络和虚拟世界中,这主要体现在第3部和第4部中:在动画师和他所控制的光标的追赶下,“火柴人”顺着数据线从电脑逃到了手机中,并在手机系统中展开了一场疯狂的破坏。他在不同的手机应用中流窜,从一个应用程序跳到另一个应用程序,最后把手机屏幕的图标搞得一团糟。

在《动画师与动画》第4部中,“救世之星”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几个颜色不同的火柴人。这部作品明显受到过朱志强《小小》的影响——几个伙伴居住的空房子致敬了《小小》第3部中的打斗场景。

截至2018年1月底,《动画师与动画》系列及其番外篇在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获得了累计超过2.64亿的点击量。这个庞大的数字还在不断攀升,而这还不包括艾伦在自己播客频道放出的其他动画作品。这意味着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有超过7.2万人、每小时有超过3000人观看了艾伦的作品。

正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完全不同一样,每一名创作者的成熟过程也无法复制。然而我们还是从朱志强和艾伦身上发现了某些共同之处:他们独立制作动画,追求卓越的动画技术,并且依靠网络作为主要传播媒介。事实上像他们这样的独立动画作者还有很多,不同于受众范围较小的实验动画作者,朱志强和艾伦们身份独立,但作品形式和内容偏向大众化——他们并非以“非主流”为目的,而是以独立的身份创作带有个人风格的大众化作品。相较于动画艺术家,我更愿意称他们为“动画极客”:他们痴迷技术并以超越极限为目标,驰骋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