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藏彝走廊的民族工业图景
——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孙明经和他的影像作品
青年时代的孙明经。
上世纪30年代的自贡,用竹筒制成的输卤管道长达十余华里。 孙明经摄
“雅茶”的茶叶加工。 孙明经摄
喝酥油茶的藏族百姓。 孙明经摄
在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先驱者中,孙明经是个标志性人物,被蔡元培誉为“带摄影机的徐霞客”。他在中国国情调查中,应用当时的新媒体技术,留下了许多具有极高学术水准的电影和摄影考察报告。尤其抗战时期他拍摄的定格于藏彝走廊上多民族社会、聚焦于本土民族工业的影像民族志,至今仍是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珍贵视觉文献。
孙明经一生有4次行程超过万里的拍摄经历:1937年从华东至西北的科考万里猎影,1938年至1939年的川康科考摄影(包括自四川广元至新疆迪化的驿路驿站的拍摄),1940年至1941年在美国的科考摄影,以及1942年至1945年的云、贵、川科考摄影。他独立拍摄完成了49部纪录电影,主持摄制了100多部纪录电影和科教电影,译制了66部外国电影,完成影片长达5万英尺,还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可惜的是,这些影片和照片在“文革”中全部被工宣队查抄后焚毁。幸于2000年11月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片库中意外发现焚烧遗漏的部分作品,今存135、120、大尺寸底片及幻灯片5000余幅和少量影片。
“带摄影机的徐霞客”
孙明经一家均与电影结缘。他的父母就是创造“电影”这个词的孙熹圣和拍出中国第一张自拍照的隋心慈,他的儿子孙健三也从事电影教育。
儿时,孙明经在同伴中引以为豪的便是家中有很多照片。孙熹圣经常到各地讲学和考察,每次出行都带孙明经同行,以增长他的见识。他告诉儿子:“多看照片和电影对增广见识大有好处。”因此,孙明经不仅比同龄孩子有更多看电影的机会,而且有了在南京、北平(今北京)、济南、上海、汉口各地图书馆中翻看各种画册和画报的经历。
1927年,孙明经考入金陵大学化工系,先后修满化工、电机和物理三系学分,并辅修了国文、音乐、戏剧、神学、外语、音乐、美术等课程,为将来做一个“研究电影的学者”打下了扎实的学术根基。
在孙明经读书期间,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发起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倡导用电影进行国情调查,拍摄中国地理名胜以激发爱国热情,拍摄科学常识以提升大众文化。金陵大学理学院也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孙明经以大学生身份被聘为该会勤工俭学的书记员。不久,蔡元培到电影教育委员会作学术讲座,介绍他在国外所见电影、照片在教育、科研、科考等方面运用的情况。作为书记员,孙明经记录了这次讲座的内容。蔡元培讲道:
“在学术上,今天的世界有谁能想出一样东西是不被哲学所包括的?在实践中,今天的世界有谁能想出一样东西是不被电影所包括的?电影和哲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电影可以离开哲学吗?”在这一演讲中,蔡元培不仅第一个提出了“电影哲学”的命题,还讲道:“得电影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蔡元培向金陵大学校方建议,金大可做一些有关国情、市情、行业情况的社会调查,尝试用电影和照片做一些视觉记录。
1934年,孙明经毕业留校。同年,理学院成立“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孙明经参与了大量电影的拍摄、编辑工作。据统计,1931年到1938年间,金陵大学摄制影片112部,孙明经个人摄影、编辑完成了其中半数以上的影片。仅教育电影部成立之初的两年里,他就拍摄了51部作品。《日食》《防空》《防毒》《烟台花边》等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都拍摄于这一时期。他高度关注民族工业与手工业,拍摄了众多劳动者的工作场面与劳动过程,累计拍摄的工业题材影片多达33部。
在拍摄电影时,孙明经同时拍摄了大量照片,由此开启了用电影和照片记录国情调查和地理调查的先河。蔡元培看了这些影片后,称孙明经是“带摄影机的徐霞客”。
拍摄《自贡井盐》,堪称四川民族工业影像民族志
盐铁历来是国家控制的物资,战时更成为战略物资。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沿海一带之后,控制食盐生产和运输,湖南、湖北、西南及西北7省区食盐供应出现困难。日军企图通过制造抗战后方缺盐的恐慌,使抗战派不战自亡。
为了鼓舞中国军民士气,1938年4月,从南京撤离到成都刚刚复课的金陵大学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决定拍摄影片《自贡井盐》。孙明经告别新婚不久并已有身孕的妻子,带领17岁的助手范厚勤,携笨重的设备从重庆经3天跋涉来到自流井和贡井 ,用镜头记录当时自贡井盐生产的情况。他们在那里工作了3个月,走遍自贡地区的所有盐井,录制了一部22分钟的纪录片《自贡井盐》,拍摄了800多幅照片。这些纪录片和照片在重庆等地展示后,稳定了军心民心。
孙明经用影像详细记录了中国民族制盐业从钻井、提卤、煮盐到存储、运输和经营的全过程。镜头扫描了与盐相关的社会各阶层,特别突出展现了底层盐工的集体群像,兼及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传统工艺等等,堪称一部关于盐井的田野考察和自贡民族工业的影像民族志。
在孙明经拍摄的盐井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原始形态:遍地林立的高大井架叫“天车”,最高可达113米,全部用粗绳将一根根原木捆扎成束竖立。捆扎“天车”成为专门的行当,工人称为“辊工”;天车上安装了两个定滑轮,分别叫“天滚子”和“地滚子”。固井的石圈和支撑“地滚子”的石柱,由石匠手工打制;制造钻井大钻头(当地叫“锉”)的铁匠三人拉风箱、四五人抡锤,用土法锻造出蒲扇锉、银锭锉、财神锉、马蹄锉、垫根子锉等几十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钻头。就是靠这样的土办法,自贡人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从井里汲卤的活塞用大竹筒和牛皮制作,输送卤水到数十里外盐场煮盐的管道用成排竹管铺设,管道翻山越岭、穿街过河,极为壮观,仅专业提供“竹笕输卤”的笕号就有十几个。
除了盐井,自贡人还就地开发了天然气井(当地叫“火井”),用竹筒制成的管道同时把天然气从火井中引出,输送到煮盐场煮盐。影像详细记录了解种种故事:赤身裸体汲卤的粗壮男人,汗水和盐水混在一起;成群水牛围着巨大的木轮推卤提卤,累死的牛成为强体力劳作工人“当饭吃”的肉食;世代传袭,非血缘至亲不肯相授的制(煮)盐工艺;盐业各行帮修建的会馆和供奉各种行业神的宫观寺庙;各地移民带来的不同奇食名菜和生活习俗;国家、地方与民间在争夺资源、缉私与反缉私中的斗智斗勇,以及盐官、盐警、盐商在权力控制和经济运作中的真实故事……这几乎就是张艺谋电影的原版素材!
考察西康,留下珍贵影像资料
抗战之初,中国东部大多被日军侵占。“开发西部大后方”成为一种战略考虑。1938年,国民政府批准设置西康省,辖现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3个州的总面积相当于几个浙江省。
要开发,首先要了解。1939年夏天,西康省主席刘文辉邀请一批学者到西康考察。孙明经作为摄影师参加了川康科学考察团,前往四川(西部)与西康两省,拍摄了一批关于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国情调查的纪实影片。他完成了由8部影片组成的《西康》系列,分别是《西康一瞥》《雅安边茶》《川康道上》《省会康定》《金矿铁矿》《草原风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孙明经回忆说:“在西康我们工作了5个月,最远到了金沙江上的德格、白玉、巴安,是中英庚款董事会西康科学考察团四十几人中走得最远的。此行我也收集了累积几尺的资料,并有100封信稿。另外此行我还拍摄了800多张照片,业经编目。”
几乎成为中国符号和国宝之一的熊猫,自1869年法国生物学家、神父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从雅安带回一只熊猫标本以来,全世界科学界对于有机会看到活体熊猫产生了极大的期待和学术兴趣。1939年,孙明经有幸拍摄到了活体的熊猫,所以,在纪录片《西康一瞥》的开头即介绍熊猫,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活生生的熊猫,并因此知道了西康。
在纪录片《雅安边茶》《川康道上》中,孙明经着重记述了关于运送边茶的川康茶运古道。历史上,这里一直沿袭着“茶马互市”的传统。孙明经在电影里介绍:“雅属各县盛产茶,运销康藏,向称边茶,雅安出产尤多。自唐代起,政府即设关订引,以边茶供给康藏人民,换取马匹药材及各种物产,为汉藏联系之要素。”藏族商人赶来藏马、带来藏药,以其换茶,然后在康定把购买的雅安边茶用生牛皮和牛皮绳重新打包,从康定启运回藏区。在那全民族为抗击日本法西斯苦战的年代,雅茶每年稳定贡献给国家11万两白银、西康省3万两黄金的巨额税金,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战时经济支柱。这条古道即为现今学术界炒得很热的“茶马古道”川藏线。
孙明经在雅安重点考察“雅茶”,他详细记录了边茶的种植、生产工艺、茶厂、茶关和茶市,又在古道上用多种不同景别和角度,拍摄了背茶人怎样在悬崖峭壁上攀登。在长途跋涉中,为了免去歇气时沉重茶坨的起落,他们每人手执一根结实的棍棒,顶在两百多斤重的背篓下,就这样站着,让身体略略放松、休息片刻。天长日久,支撑棍棒的岩石上便留下了一些像蜂窝一样深深的凹槽。这样的图景,在西方探险家的影像中也有记录,那些比牛马还苦的“苦力”背夫让任何一个看到他们的人都感到震撼。目睹那些在悬崖绝壁艰难行走的背夫,孙明经曾经询问:为什么不用骡马?人们告诉他,除了山路太陡,骡马无法行走,主要原因还是人力成本比骡马成本低。一匹骡马最多能驮100多斤,还要有人看管,花很多时间喂料;而一个健壮的背夫可以背约200斤。如果你是商人,你愿意用什么?肯定是人比骡马划算。
出于对民族工业特别关注的习惯,孙明经用一集的篇幅介绍了西康的矿产资源。纪录片《金矿铁矿》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中国金矿和铁矿开采的原始情景。过去,有些古籍对矿山开采有所记述,但中国传统冶炼工艺光靠文字,很难理解其过程,如“围木成炉”炼铁,木何以“成炉”,但看了孙明经的影像表述,“围木成炉”一目了然,原来是以木栅加固石块堆砌的熔炉。雅砻江、金沙江一带金矿资源丰富,可谓遍地黄金,采金、淘金沙蔚然成风,康区寺庙金碧辉煌。但国家的控制也十分严密。孙明经拍摄了在全副武装兵士监视下的淘金流程、矿工在极其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的情景。
《草原风光》《康人生活》《喇嘛生活》是康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影像叙事。孙明经的电影还记录了西康一个基督教家庭、因班禅行辕卫队长与甘孜女土司德钦旺姆相爱而大动干戈的甘孜之恋、包家锅庄和一位叫九娃的奴隶美女。
孙明经在西康省的科考摄影中,拍摄了大量具有人类学价值的影像,涉及民族有藏、汉、蒙古、彝、羌、回、傈僳等;涉及社会生活如牧场、农田、集市、群众聚会、衣食住行等;涉及传统文化有寺庙生活、宗教祭典、唐卡绘画、跳神法会、民间乐舞等。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族工业和科教文卫事业,拍摄了炼硝厂、川康公路建设、风力发电机、纺织厂、制陶作坊、木材搬运、输水竹笕、采矿、冶炼、造纸、制茶、学校、医院等场景。在拍摄中,孙明经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康学校的房子最好,政府的房子最差。问县长们为什么?县长们回答:“刘主席有令,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太爷就地正法。”刘主席即时任省主席的刘文辉。在国家贫困和外患当前的情况下建设西康,非励志奋发不可。为杜绝新省规划中的贪腐现象,刘文辉不允许他的省政府及下属政府的建筑好于本省的中小学建筑,这包括建筑规模、建筑式样和建造经费等。孙明经在影片中以对比手法记录了这件事,同时拍摄了一些照片。
孙明经因这些重要的纪录影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1944年,他受聘担任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教课组副主任,负责设计筹划抗战胜利后全国电影教育的课程设计。同年6月,刘文辉在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看了孙明经5年前拍摄的《西康》系列影片后,当场邀请孙明经重访西康,放映原来的电影,拍摄西康建设的新成就。两个月后,孙明经带领电影部师生10人上路了。西康籍学生孙大营在文章中描述了在康定的一次放映活动,可惜孙明经此次拍摄的影片全部遗失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孙明经受聘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中国委员会委员,并同顾颉刚、黎锦熙等人受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大众传播组成员。
(本文图片均由孙健三提供)
作者注:本文根据孙明经之子孙建三先生给我的电子邮件,孙明经摄影、孙建三撰述《定格西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孙明经等摄影、孙建三、黄健等撰述《遍地盐井的都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以及孙建三、张同道编导的纪录片《孙明经:带摄影机的旅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2004年9月播出文本)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