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皮影戏大篷车”开进内蒙古小山村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刘德伟  2018年02月02日11:53

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激发了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1月19日至2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民间文艺中心组织的“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推出了“皮影戏大篷车”,奔赴内蒙古赤峰地区开展调研考察和慰问演出。

“熟悉的四弦琴、婉转的唱腔又回来了”

1月24日,正值“腊八”,天寒地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民间文艺中心主办的“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主题实践活动,顶风冒雪持续开展。形式新颖的“皮影戏大篷车”开进了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宁城县鸡冠子山村慰问演出。

“皮影戏大篷车”首演安排在赤峰市金哈达剧场,演出的是新编皮影戏《精忠报国》。

国家一级作曲家呼格吉夫专程赶来观看。他说:“我从小就爱看皮影戏。皮影戏的音乐很美,我创作的不少作品,都是从皮影戏音乐中得到的启发!”

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院长杨红村说:“皮影戏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地不少老人年轻时候都看过皮影戏。如今熟悉的四弦琴、婉转的唱腔又回来了,大家很高兴!”

1月25日下午,“皮影戏大篷车”经过长途跋涉,冒着零下23℃严寒开进宁城县鸡冠山村。这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皮影戏大篷车”的锣鼓声吸引了全村的男女老少,村委会小礼堂里,人头攒动,挤满了群众。夕阳落山,繁星满天,村民和演员们的联谊活动达到了高潮。晚上,演员就住在村民家里的火炕上,度过了难忘的一夜。

皮影艺术在内蒙古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演出之前,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魏力群一行,到赤峰地区对皮影艺术现状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考察活动。

在宁城县忙农乡的小皮影馆的墙上,挂着秦作荣老先生的照片。这位上世纪70年代曾代表当地参加全国文联皮影汇演的宁城皮影重要人物,去年已经去世。调研组人员听了皮影馆艺人们的唱段,询问艺人的境况,了解皮影戏的市场。

在宁城占巴营子村,调研组采访了当地的一位能人张书元。他没有正式拜过师,但是创作的皮影作品很精美,并有所创新。上世纪70年代,张书元到丰润老艺人王维堂家里购买皮影箱子,第一次观摩王维堂老先生雕刻,就默记于心,回到家里不断摸索,完全自悟,创作出了当地一流的皮影雕刻作品。

1月20日,调研组在宁城汐子镇北山嘴村,见到了村里最后一位从事皮影艺术的老艺人林志一。林志一讲述了同村一户蒙古族人家当年聚集喇嘛说书、念经、拉马头琴唱皮影戏的经历,引起了专家的高度注意。资料显示,古代就有“僧人俗讲”结合影戏说唱的表演形式。林志一这些记忆,很可能就是蒙古族地区喇嘛俗讲、蒙古语说唱皮影戏的存在证据。在现场,林志一展示了他根据记忆复排的“蒙古族说唱皮影戏”《马头琴传说》。他的儿子林中虎、儿媳乌云高娃已经在努力传习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起了新农村文化大院。这个蒙汉联姻家庭在蒙古包里演出的皮影戏,显示出了蒙汉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

调研期间,魏力群还应赤峰市邀请,做了题为《我国皮影艺术保存现状和创新发展》的专题讲座,以大量图片和翔实的文字资料,讲述了我国皮影艺术的起源、各地区皮影存在的现状、皮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