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社科与历史类18种:布客榜年度致敬图书

来源:北京晚报 |   2018年01月22日22:28

《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黄兴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内聚的产物,在近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黄兴涛教授在该书中,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这一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李伯重

三联书店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李伯重教授将这个时代的特征概括为“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这些“恶”是全球化的产物,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东亚世界原存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加)卜正民

黄中宪 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

该书既是一部文化史著作,也是一部全球史著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在荷兰17世纪画家维米尔的七幅画作里发现了不为人注意的物质因素,包括产自美洲的毡帽、盛放水果的中国瓷器、一位查看世界地图的学者等,据此还原了一段不为人所知的西方全面殖民世界前被遮蔽的历史。卜正民指出,在工业革命之前,17世纪的人们已经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借由物质文化的流通将世界连为一体。

《洪宪帝制外交》

唐启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该书以洪宪帝制运动期间袁世凯政府的外交为主题,使用多方史料,主要讨论此期间中、英、日三国外交,兼及美、法、俄国以及德国。关于袁世凯复辟,以往较多关注“内部”原因,却忽略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任何一个政权的兴亡均离不开列强势力的干预。作者反对单一的“卖国说”,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其错综面与复杂处境,更新了我们对北洋外交的认识。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

(日)宫崎市定

张学锋 马云超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该书收入日本现代著名史学泰斗之一、汉学“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1901—1995)关于亚洲史尤其是中国史的研究论文,虽名为“亚洲”,但其研究一直在世界史的框架下展开。宫崎市定精通中西文化,将中国置于全球历史发展背景下,用“景气史观”来阐释中国历史变迁,证明中国并未自外于世界的轨迹。

《潮来潮去: 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部起源》

(英)方德万

姚永超 蔡维屏 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该书是关于中国近代海关的一部专著。海关无疑是被迫打开国门的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曾有很长时间牢牢把持在外国人手中,但究竟该怎样去理解近代海关?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还是走向近代化的一个契机?方德万改换视角,将海关视为一个具备独立性的“国中之国”,以此全面考察清廷、英法和海关三者的关系,构建起现代性的发生场。

《家国天下》

许纪霖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许纪霖教授此书探讨的是在风雨动荡的历史转型过程中,中国人如何理解自我和国家。一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想象亦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诸种运动、思潮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以获求统治的正当性。许纪霖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认为特殊的民族认同需要用普适价值来调节,并由此提出了“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美)谭凯

胡耀飞 谢宇荣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古中国的门阀大族主导了中国数个世纪,关于他们在十世纪的完全消失,长期以来困扰着历史学者。学者谭凯在该书中使用了墓志铭等大量地下证据,运用地理分析系统,对大量门阀贵族的出生、生平、迁徙路线进行统计和分析,考察唐代门阀持续数百年对国家的影响,令一千年前的男女形象变得鲜活起来,揭示了在社会、经济和制度变迁下,唐代门阀大族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成功。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韩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01年8月,清廷发出诏令,改革科举考试办法,考试内容废除了八股文。该书呈现了清季科举改制相对完整的实际博弈图景并反思其利弊得失,同时以一个人数众多但范围固定的进士精英群体为对象,探讨后科举时代士人群体的转型和命运问题。在助人深入理解这一重大制度变革的同时,也拓展和推进了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文化转型的研究。

《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

(加)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李晓红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春之祭》在巴黎上演,引发舆论骚动,一年后一战爆发。关于一战,历来多从政治、军事和经济角度切入,历史学家埃克斯坦斯则另辟蹊径,从文化与艺术的精神视角去追寻战争的源头。《春之祭》带来的那个喧嚣夜晚,成为“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碑。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出版事件等,映照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1944:龙陵会战》

余戈

三联书店

该书是军事历史作家余戈“滇西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叙述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日反攻核心战场之一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打通中印公路等的全过程。滇西反攻作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一次全胜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但这段历史未能为许多人所知。余戈尝试以“战争考古学”的方式和“微观抗战”的独特视角去触碰历史,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在史实重建和创作范式两个方面均具有启示性意义。

《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

(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詹涓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部厚达1000页的普利策作品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与美国的“泥潭”。作者花了长达10年时间进行资料追踪,将法国在越南与美国在越南两个不同而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历史过程勾连在一起,对历史的断裂与承续做了梳理和分析,也是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

(美)克劳斯·P·费舍尔

佘江涛 译

译林出版社

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文化尤其在德国文化中充斥着反犹太人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基督教、仇外性、生物人种学等多方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直至极端化的纳粹大屠杀。该书从心理机制、集权主义制度、种族意识形态等方面,再现了这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形成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叙事,堪称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经典之作。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美) 罗泰

吴长青等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该书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专家罗泰的代表作之一,曾获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图书奖。罗泰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以此分析阐述了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考察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以及延至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以地下考古材料为先导来进行“地上”的历史研究,该书在这一层面达到了相当谨严和典范的程度,亦补中国传统考古学轻视考古材料之不足。

《麦克尼尔全球史》

约翰·R·麦克尼尔

威廉·H·麦克尼尔

王晋新、宋保军等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著名历史学家威廉·H·麦克尼尔于前年去世,其子约翰·R·麦克尼尔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这是一部父子俩合著的全球史,原名《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作者从“网络”这一独特视角出发,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文明生长的关键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结成的各种交往网络。从远古祖先松散、零碎的交往网络,到早期农业社会的地方性网络,到电子时代的全球网络,交往网络的演变发展,正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过程。

《日本新中产阶级》

(美)傅高义

周晓虹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著名汉学家傅高义先生精通中日两国文化,《日本新中产阶级》出版于1963年,是其成名作。他自此正式从社会学研究领域转入中国和日本研究,成为东亚研究的扛鼎人物。傅高义夫妇花费两年时间,深入日本家庭、学校、公司等进行跟踪调查采访,全景描绘了日本战后新工薪族的工作生活图景,将其描述为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日本的文化人类学有很大影响。对照今日中国普遍兴起的中产家庭,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

应星

三联书店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该书通过对湖南新式学堂取代士绅、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共产党影响下的江西新式学校等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进行考察,运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展示分析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

《海洋与文明》

(美)林肯·佩恩

天津人民出版社/后浪

该书可视作一部海洋视角的世界史、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作者将人类历来关注的重心从陆地转向水域,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探讨了人们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来进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交流史,揭示各个种群、民族、国家与文明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大历史。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我们周边的海洋有着比想象中更为密切的联系。

其他非虚构类6种

《梁漱溟往来书信集》

梁培宽 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该书辑录了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时间跨度从1916年到1988年去世,是迄今至为全面的一次整理,其中许多是第一次公开发表。通信对象包括梁启超、张申府、冯友兰、胡适、熊十力、马一浮等,涉及人物众多。梁先生通过一封封书信指正师友得失、点拨奖掖后学、用心子孙教育,可从中还原一个血肉丰满、可亲可爱的梁漱溟,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

《青年斯大林》

(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徐展雄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浦睿文化

西蒙·蒙蒂菲奥里曾以《耶路撒冷三千年》名噪一时。在该书中,他历时10年,走访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以高超的叙事技巧,重述斯大林如何从鞋匠的儿子最终成为列宁的左右手这一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一部苏联的史前史,呈现一个多面、矛盾的青年斯大林形象。这也是国内第一本讲述青年斯大林的著作,拂去意识形态迷雾,为读者呈现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魅力。

《大卫·休谟传》

(美) 欧内斯特·C·莫斯纳

周保巍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建立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这部堪称典范的作品已经远远超出一本传记的价值,它是对18世纪热烈的智识研究的回应,不仅关于哲学面向,更面向众多向往哲思的读者。

《东北游记》

(美)迈克尔·麦尔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人麦尔通过姻缘关系成为了一个“东北女婿”,来到妻子的故乡——吉林一个叫荒地的乡村。该书是他在荒地和东北生活、工作、旅行与思索的结晶。他以外来者的身份,将观察的视角对准了几个小人物,呈现他们在变革年代中的生存状态与命运沉浮,也进一步挖掘历史的印记,从东北的兴衰荣辱中目见现代中国的起落、工业与农业的咏叹调。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成为一种严峻的缩影。

《雷蒙·阿隆回忆录》(增订本)

(法)雷蒙·阿隆

杨祖功 王甦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雷蒙·阿隆是20世纪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其主要著作有《知识分子的鸦片》、《社会学主要思潮》、《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等。他的回忆录追述了二十世纪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归纳整理了自己的全部著述,可视作一次整个人生和学术思想的回顾式总结,也是一部经历了战争、冷战、革命与运动等二十世纪大事件后独立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青苔不会消失》

袁凌

中信出版社

袁凌是当前国内最为优秀的非虚构作者之一,该书汇集了他十多年来记者生涯中最佳的12个非虚构作品。12个故事讲述了一百位中国社会底层的人物故事,写他们在磨难与困境之中的挣扎和对抗,平凡而惊心动魄。从无数个跌宕起伏的命运回声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片震撼的精神与生存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