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饶曙光谈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

来源:人民政协报 | 谢颖  2018年01月22日08:07

2017年11月21日,中国电影市场历史性地突破了500亿元;最终,这个新纪录定格在了2017年的559亿元。对于观众来说,希望看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彩影片,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如何强化质量提升的保障机制?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需要新思路、新作为、新气象,这也是中国电影界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

文化周刊: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继续高歌猛进,影片种类丰富,您的观影感受如何?有什么样的特点?

饶曙光:2017年中国电影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票房增长在两位数之上,并且观影人次有较大增长,观影人次指标在我看来比票房增长更重要———我们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思维及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从总体上看,各个档期都有质量、口碑不错的影片,类型丰富,题材和风格多样,也出现了一些重量级的作品、现象级的电影。但同时,中国电影还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比如技术和人才短板、文化准备不足、艺术审美缺失等,都对发展产生制约作用。2017年是“电影质量促进年”,电影市场需要从高速度发展、超速度发展中清醒过来,注重电影作品的高质量。事实上,这也一直是电影业界和评论界关注的问题。

文化周刊:在您看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饶曙光:中国电影发展必须重视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升级一方面是中国电影自身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语境下,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影传播渠道、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网络电影的冲击下,中国电影面临着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变数增多的竞争环境,从客观上也推动中国电影必须要进行结构性优化,不断升级以应对各种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北美电影市场今年观影人次出现下滑,印度等国家也出现增长乏力的状况,而中国电影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甚至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关键问题还是要增强内容生产能力,提升艺术质量,创造电影繁荣发展的新景观,从产业的黄金时代走向创作的黄金时代。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以大约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对票房的依赖性也很强,电影对其他行业的拉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需要在产业链上摆脱对票房的依赖,获得更多电影衍生品开发,通过电影拉动旅游、就业等,提升电影对国民经济更好的贡献率。这一系列问题是和电影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个坚实的工业基础,没有电影工业体系、传播体系的完善和配套,很多后续发展无法实现。同时,我们不仅要有漂亮的票房数字,更要有经典作品,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比如给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避免资本对创作的过度干扰;从市场层面对弱势状态的电影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构建差异化的电影市场体系;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以电影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等。

文化周刊: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需要创作属于新时代的经典作品。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电影作品?

饶曙光:每年中国电影市场几乎都有形成话题性的好莱坞大片,我们需要推进中国电影重工业产品,在好莱坞大片进来的时候,有足够量级的影片能够跟它正面抗衡,提升技术能力和想象力,有打阵地战的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的产业体系并不完善,打造重量级作品切忌盲目地一哄而上,因为这样的作品需要强大的体系支撑,包括充分的技术、人才准备,文化、美学准备等,最重要的还是推进结构性调整和优化。同时,对重量级作品需要有辩证的眼光,众所周知,我们的一些国产大片曾经给市场带来积极推动,但存在创意匮乏、叙事孱弱等问题,这也给中国电影发展提了一个醒,在电影的质量提升、产业升级中,构建电影工业美学必不可少,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在美学文化层面匹配电影产业发展大格局必不可少的一环。

同时,还要在中小成本电影上下更大的力气,提高中小成本电影的艺术质量和市场竞争力。2017年,一些优秀的外国影片如《你的名字》、《摔跤吧爸爸》、《看不见的客人》、《天才杀手》等获得中国观众的青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要有高质量作品就能得到观众的欢迎。中小成本影片的数量占了整个市场的60%到70%,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游击战和阵地战配合的方式,中国电影才能更加有效地抗衡好莱坞,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文化周刊:您提到了电影美学的重要性,中国电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提升电影美学方面,中华文化有什么重要作用?

饶曙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谈到坚定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电影也不能例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事实上,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中国电影一些值得发扬光大的传统,以及中华美学精神等,都能为中国电影今天升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中华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从中国电影传统当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我们中国电影一定要有中华文化传统、中国电影史的纬度。对于我们电影理论工作者来说,要促成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仁爱精神,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世界电影话语的中国表达、现代化表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道路,创造中国电影流派,构建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未来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