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只没有飞在套路里的“风筝”

来源:解放日报 | 周 斌  2018年01月18日07:48

谍战剧是一种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类型剧,无论中外视坛,其创作都很繁荣兴盛。自《潜伏》《伪装者》等剧作大获成功之后,综观近年创作,仿效者颇多,创新者甚少;平庸者居多,高质量佳作较少。最近播完的《风筝》则在剧情内容、思想内涵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凸显出较明显的新意,使国产谍战剧创作有了新拓展、新收获。

强化对革命信仰的艺术表达

《风筝》的新意,首先体现在强化了对革命信仰的艺术表达。虽然该剧在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上没有完全摒弃国产谍战剧创作的一些基本套路,如隐藏潜伏、身份甄别、情报传送、诱捕暗杀等,但编导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刻画过程中十分重视对革命信仰的艺术表达,从而让观众能感受和领悟到托举主人公事业的强大动力与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

法国文学家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风筝》 对革命信仰的艺术表达,一方面通过人物的台词对话来体现,如郑耀先(周志乾)对拜他为师的公安局侦查员马小五说,虽然后者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还不能算一个优秀侦查员,因为他还缺少坚定的革命信仰。另一方面,这种艺术表达主要通过人物命运和行动来体现。剧中,曾墨怡、江心、陆汉卿等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有了坚定信仰,才能临危不惧、慷慨就义,而郑耀先(周志乾)在几十年奉命潜伏和对敌斗争中,虽遭受敌我双方的怀疑、枪杀、劳改、批斗并被置于妻子自杀、女儿不肯相认、周围民众鄙视等痛苦境遇,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忍辱负重,以顽强毅力、丰富经验和过人智慧,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而且将潜伏的重要变节分子和敌特分子江万朝、韩冰揭露出来,为革命事业清除了隐患。在艰苦环境里支撑他并给他以强大精神动力的,正是崇高的信仰。该剧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表现由此可谓抓魂现神,震撼感人。

重视人性描写和历史反思

《风筝》 重视人性描写和历史反思,并由此丰富了人物性格,深化了思想内涵。该剧对信仰和人性之间的矛盾作了较好的艺术处理,对人性描写也具有一定深度。长相美貌的中统特务林桃(林玉燕)最初奉命接近郑耀先(周志乾)并伺机刺杀他,但两人结为夫妻后,她却真正爱上了这个“军统六哥”;特别是生下女儿周乔以后,她满足于小家庭的温暖,当得知丈夫真实身份后,不惜毁容自杀以保全爱人。郑耀先对于林桃也是有感情并心怀歉疚,在妻子尸体火化埋葬时,他虽不便出面,但交给组织一撮自己的头发与其妻尸体一起火化埋葬,这一至情至性却隐忍含蓄的细节,充分表达出男主人公的痛感与情感。至于郑耀先和韩冰,虽然信仰立场不同,在严酷斗争中是对手,但他们在劳改农场尚不清楚对方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相濡以沫的爱情,却是真挚、深切而令人感动的。“无情未必真豪杰”,这些艺术描写使郑耀先的性格更加血肉丰满。

历史题材谍战剧除了强化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贵乎进行必要的历史反思,由此进一步深化剧作的思想内涵。《风筝》 的剧情内容从1946年跨越到1979年,编导注重将真实的历史背景、事件与人物命运、情节描写有机融合在一起,较好地获得艺术真实效果,特别是对此前国产谍战剧很少涉及的1958年大跃进、上世纪60年代初阶级斗争扩大化和随后的“文革”,都在叙事过程中给予笔墨并进行一定程度反思。历史的沉重、荒诞和人生的沧桑、无奈交织在一起,引发不同层面观众的感悟和启迪。

塑造有独特命运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风筝》的新意还表现在,尽管剧情复杂、悬念迭生,编导在塑造人物方面着笔甚重,打破以往那种黑白清楚、善恶分明的处理手法,较为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以人物命运和个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郑耀先(周志乾)是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军统高层的情报人员,代号“风筝”,他信仰坚定,经验丰富,智慧过人;而韩冰则是国民党军统潜伏在中共重要部门的情报人员,代号“影子”,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作风干练,性格泼辣。他们分别奉命要找出并清除对方,由于双方都十分善于伪装并具备优秀情报人员的特殊才能和心理素质,所以,从1946年开始交手,直至1979年,才终于真相大白。在此过程中,两人虽各自经历命运波折和人生磨难,但在劳改农场以及释放后被监督劳动的一段共同生活经历,则使他们逐渐走近对方萌生了感情(当然,这种感情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彼此都把对方视为同一营垒里的战友的基础上的)。当最终知道对方是自己寻找了几十年的敌人和对手时,想成为“伴侣”的希望破裂,遭受重创的情感也难以恢复,于是,韩冰向台湾传递了最后一份情报——“风筝”就是郑耀先(周志乾)后服毒自杀。而带着公安战士前来逮捕韩冰的郑耀先面对她最后的时刻,也痛苦地晕了过去……历史和命运给个人开了一个严酷的玩笑,其中的人生况味引人深味。

虽然《风筝》在情节叙述、人物刻画和细节设置等方面依然有一些漏洞和缺陷,但它“飞”出的新意应该首肯。它的成功说明,只有不满足于已有套路,用真诚和才华坚持走艺术创新之路,才能不断推动国产(谍战)剧拓展新的空间。

(作者为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