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千古一帝有康熙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韩晗  2018年01月17日11:22

康熙帝,大家对他并不陌生。因为他是清代入关以来开辟“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历史功绩直可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关于他的小说、电视剧也很多,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大帝》《鹿鼎记》等等,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真实的康熙,功绩绝不仅只是一位“文治武功”的帝王那么简单。

笔者认为,康熙帝之所以能够被历史铭记,主要在于他有两点历史贡献:一是对待汉族文化的积极态度;二是对待列强的不妥协。仅凭这两点,康熙帝的功绩就远大于文学作品中为他塑造的那些“文治武功”。

首先是对汉族文化的积极态度。不要说康熙帝之前的少数民族政权皇帝做不到,即使康熙帝之后的清代诸帝,也无出其右,正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康熙帝善用文化官员,例如重用汉官曹寅,开拓了江南文化的新局面,这当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尽管不排除曹寅有“为康熙爷打统战”(胡适先生语)的目的,但是长远来看,康熙帝不愧知人善任,因为曹寅确实是一位懂文化的官员,如果没有康熙帝的信任,曹寅也不会有青史留名的可能。

曹寅在任期间,曾在扬州刻印“扬州使院刻本”,将古往今来的重要文学、历史文献全部重新再版——当中包括存世的皇皇巨著《全唐诗》。因为曹寅号“楝亭”,因此史称“楝亭藏书”。这些卷轶浩繁的藏书,可谓是清代在“四库全书”之前另外一个相当重要的官方出版工程。

这项工作不但保存了唐宋以降形成的江南文脉,而且在技术上巩固了扬州作为中国出版业中心的地位,将扬州的坊刻地位提升到了官刻的层面,使其在工艺技术上更加日臻成熟。今日的扬州雕版已经与昆曲一道,成为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寅功不可没。

其次是对列强的不妥协。这当然是指康熙帝主导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对于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尤其是中国外交史、边界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向来缺乏平等的外交关系,多半是以“朝贡外交”为主,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奉为世界观。但当时世界外交格局已经基本确立,我们认为的“天朝上国”,在其他国家看来,就是一个与他们别无二致的“中国”。

因此,《中俄尼布楚条约》中,签约方是“中国”而不是“大清王朝”,而且签约方彼此摆出了平等的姿态,条约以满文、俄文与拉丁文三种文字写成,界碑上同时以汉文、满文、俄文和拉丁文标识。尤其在勘界等问题上,无论是中方还是俄方,都表示出了缔约的诚意。更重要在于,在中方代表团中,还有一位叫徐日升(Thomas Pereira)的葡萄牙人,他担任拉丁文翻译,同时也为中国代表团提供必要的国际法顾问,这在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这与康熙帝本身愿意“睁眼看世界”的世界观密不可分。在皇宫大内中,被封为“光禄大夫”的传教士汤若望、担任工部侍郎的比利时人南怀仁与圆明园设计师、意大利人郎世宁等等,都是康熙帝的近臣好友。被这样的“朋友圈”包围,康熙帝在处理国际问题时,自然比清朝诸帝要高明许多。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并不多,笔者以为康熙帝理应算一个,而且应当算最重要的那一位。因为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在今日来看,亦不过时,而且颇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