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天南海北 无问西东“尬情怀”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章旭  2018年01月16日09:56

决定去电影院看《无问西东》,是因为在地铁上看到的宣传语:“无问西东,只问深情”。那句话所带给我的颤动是难以名状的,那一刹那,只觉得嘈杂的车厢都阒静了下来。而公众号里对这部电影的推介也是出乎意料的热烈,“迟到五年”、“史诗级青春片”、“众星云集”,这些字眼无不累叠着人们对它的期待。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魔咒在这部电影身上没有被破除,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还不及那句宣传语直抵我心。

电影是为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筹拍的,主题是青春。命题作文不好写,导演李芳芳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多线叙事的结构,还为电影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出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极简又惊艳。

多线叙事一直是电影界的“宠儿”,国外有《暴雨将至》、《两杆大烟枪》、《云图》等众多圭臬,国内也有《无人区》、《心迷宫》、《罗曼蒂克消亡史》等不俗尝试。非线性叙事可以使故事的结构更加精巧、繁丽和赋有张力,在动人心魄和错落有致的交织之下,将观影的快感催生得淋漓尽致。但非线性叙事对讲故事和掌镜的能力,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稍有不慎,便会沦为模仿技巧的流俗之作。而本片导演对多线叙事的驾驭能力,多少有些不足。叙事本身的松散与零碎,让影片有点“天南海北,不知西东”。

在结构方面,影片和几年之前上映的《云图》有些异曲同工。在《云图》中,六个看似破碎而不相干的故事,被杂糅在一起,一如夜空无序的星丛。在最后的某一刹那,真相猝不及防地绽开,星丛须臾间就珠联成了整饬而精致的结构。《暴雨将至》中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云图》正是这样一个圆圈。随着时间轴倏然延伸,原来每个故事都是彼此嵌套的。每一个故事中的主角,都巧妙地在另一个故事中获得出场。至此,故事的叙事本身获得了别具一格的完整性。而隐匿在故事之下的,那属于其内在历史,抑或记忆的完整性,亦获得了建构。

《无问西东》同样是一个圆圈。影片由四个故事被打碎后拼接而成。1924年的北平,1938年的昆明,1962年的北京,2012年的北京——近百年的历史卷轴上,四个错落而遥远的片断各自延展着。而其中的“机密”便是四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清华大学的,这本身就构成了彼此命运间的一种暗合。

第一个被揭晓的谜底是吴岭澜和沈光耀。1938年的昆明,沈光耀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学生,在一次轰炸中,一位文学教授拉上他逃难,而教授正是1924年在北平,因为选择文科还是实科而陷入迷茫的清华学子吴岭澜。吴岭澜在防空洞中为学生授课的内容,正是当年帮助他做出抉择的泰戈尔的诗。后来,谜底依次揭晓,原来,几代清华人之间,竟有牵系着生命的羁绊。

至此,圆圈到底是合上了,但合得不够漂亮。多条线索复杂结构内部的对接多少有些生硬,更像一种外部嫁接,而缺乏了一种内在的笃厚的咬合力。而冗余的副线和漫无边际的镜头,又让多线叙事“形散神聚”的精髓被稀释,使影片流于了一种“形散神也散”、找不到落脚点的漂浮之中。

导演在把握宏大历史方面,亦有些力不从心。1938年的中国正遭遇战乱,那是一个“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但是故事与这一宏阔历史背景的关联,影片却只是靠几个符号来展现,比如墙上的大字报,报童的呼喊,远处的防空警报。导演把大量的镜头对准了西南边陲这座小城的日常,比如村民们的劳作,孩子们的嬉戏,沈光耀和同学捕蛇时的奔跑。摄影师到底是曹郁,镜头里的乡野柔美恬和得像一幅幅画作,但这样的柔化、私人化的处理,会使观众很难被嵌入那一段历史,而不免产生一种疏离感。至于后来沈光耀在目睹一个孩子被炸死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弃笔从戎,也因缺少情感渲染上的铺陈,而让人感到有些突兀和断裂。也许导演希图通过一种周遭生活前后的反差,来揭示沈光耀内心受到的强烈激荡,诠释他的抉择在情感上的合理性,但这种尝试显得过于生涩。

导演在一些情节的镜头表达上,又显得情绪过于泛滥而不够克制。比如吴岭澜听完泰戈尔的演讲,领悟到应当关切“内心的真实”,思考生命,思考这一生要怎样度过时,影片诉诸一个长镜头——一群清华学子在雪地里拉小提琴。冰天雪地、小提琴、内心的冥思,这样的关联委实刻意。而沈光耀为孩子们从空中投食的情节中,亦不乏刻意温情的表达。

回归到私人性的情感中,导演则游刃有余了许多。陈鹏和王敏佳的故事是四个故事中完成度最高的,也最流畅,最动人。陈鹏对王敏佳说出那句“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我听到了全场最多的抽泣声。后来,王敏佳收到一个盛满银杏叶的盒子,从叶子下摸出雪花膏和珍珠霜的镜头,那样静默蕴藉却几欲溢出镜头的深情,如此打动人心。这样的深情,也和故事中的副线——许老师与他的妻子构成了隐晦的对比。当妻子诘问许老师:“你说过会喜欢我一辈子”时,许老师反问她:“人难道不可以变么?为什么所有东西都可以变,这个却不可以”,只是可以改变的,终归不是深情。相反,当王敏佳因为被毁容而自卑时,陈鹏却告诉她:“我不在乎”,这四个字,暗合了电影的题目——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只问深情。

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格外动人,大抵还是因为深情的稀缺吧。就像木心在《烂去》中所写:“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多情可以多到没际涯,无情则有限,无情而已”,可还是有一些人,在这个不再对任何沉溺的迅疾的时代里,渴慕着对什么能够一往而深。

其实,稀缺的,又岂止深情,还有自由、盛放、初心、敢勇。太多的人,在面临抉择时,会陷入焦灼与迷惘,不知道应该选择世俗所尊重与认同的,还是选择心之所往。选择,似乎永远都是一个艰难的行为,它指向的,恰恰是人类终极性的孤独。我们永远不知道选择的那头是什么,没有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确定性的重量,与我们一起承负那令人不安的结果。没有任何一种外在的价值可以自足地完成一次对我们的指引。而影片中,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选择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向往,即便那个东西在这个时代里是稀缺的,是不再获得普遍认同的,但因为它是你的,所以珍贵。

一如张果果在片尾的独白:“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愿你在迷茫时记得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影片中的情怀是丰沛的,也颇合时宜,但可惜,这情怀更多的时候不是由故事本身流淌与生发得来,而是藉由台词、独白“说”出来的。“什么是真实,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诸多“金句”的堆砌,让影片多了几分“尬情怀”的矫揉造作。

倒是片尾彩蛋令人惊喜,原来,梁思成、林徽因、闻一多、金岳霖、沈从文、蒋梦麟、冯友兰、杨振宁这些“大咖”都曾在影片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出场过。那本就是个无问西东的年代吧,就像沈光耀的故事里,遭遇空袭的师生都躲进防空洞,外面地动山摇,但老师依旧授课,淡定从容让人慨叹不已:唯有对什么怀有深邃的崇仰,才能如此将生死置之度外吧。许是真理,许是家国,许是传道授业的使命。

所谓无问西东,便是深爱,勇往。嗯,电影最深得我心的,或许是它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