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顾2017戏曲:深耕

来源:文艺报 | 李小菊  2018年01月08日08:41

2017年,中国戏曲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保驾护航的良好生态中,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文化自信带来文艺的繁荣,传统戏曲本年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戏曲演出市场活跃繁荣,国家级平台和各省市区的戏曲展演层出不穷,戏曲创作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地方戏曲创作演出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景象。戏曲评论与创作演出密切结合,已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批评氛围;戏曲理论研究体系化建设特征明显,为戏曲艺术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

戏曲利好政策持续,保护传承、创作发展、人才扶持多管齐下

本年度国家的戏曲政策继续推进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十三五”规划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继承创新等有关精神,相关部委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深入的落实政策: 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4月,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5月,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8月,《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推出。文化部发布了“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年度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名家传戏工程、剧本扶持项目、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工程、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千人计划”等工作稳步推进。国家艺术基金对于当前戏曲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戏曲项目44项涉及27个剧种,小戏37个,传播交流推广资助戏曲项目35个,戏曲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31个。这些相继推出的戏曲利好政策与举措,地方政府也紧密配合落实,为戏曲艺术的全面复兴和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成为主流戏曲表达

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戏曲魅力,是当前戏曲创作的追求。本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4-2016)戏曲类获奖作品有京剧《西安事变》、评剧《母亲》、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高甲戏《大稻埕》、河北梆子《李保国》等,其中前四部为革命历史题材,占五分之四。文化部本年度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有京剧《党的女儿》、昆曲《邯郸记》、婺剧《宫锦袍》、闽剧《双蝶扇》《狄青》《庄妃》、评剧《安娥》、拉场戏《海伦往事》、赣剧《邯郸记》、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粤剧《还金记》共11个,其中前4个是精品工程扶持项目。在第18届中国戏剧节上,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新创剧目,如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扬剧《史可法——不破之城》、川剧《铎声阵阵》等。第八届中国京剧节上出现的优秀剧目有京剧《青衣》《在路上》《赵武灵王》《庄妃》《狄青》《美丽人生》等。京剧《大宅门》《花漫一碗泉》、评剧《藏地彩虹》、京剧《董仲舒》、淮剧《小城》等新作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

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继续引领当前戏曲创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知名导演张曼君执导的《母亲》《永远的歌谣》等作品在创作思想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舞台意象的确立、民间艺术的运用方面总是匠心独具,感人至深的同时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虽然时间较短,反映的历史也较近,但有相对成熟的创作经验。难能可贵的是,当前的革命历史题材戏曲作品能够以当代意识和辩证眼光看待问题,在表现革命英烈的家国大义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魅力和情感温度,这以编剧李莉的《浴火黎明》和《党的女儿》为代表。时代楷模形象的塑造,以《焦裕禄》《李保国》等剧为代表,这些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学习。尽管历史剧并非当前戏曲创作的热点,但水平高、少而精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历史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手法成熟有关。知名历史剧编剧郑怀兴的《赵武灵王》在浩瀚的史料中独具慧眼发现素材,并以当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赋予作品深刻的哲思和人物丰满的人性。当前文艺作品要讴歌时代、讴歌英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现实题材作品也一直是戏曲创作的重要类型,全国各地各个剧种有数不胜数的相关作品,但如何做到从平凡或伟大的人和事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使传统戏曲在艺术上能够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满足戏曲化、艺术化地表现现代生活的舞台需求,在思想上提升观众、情感上打动观众、艺术上感染观众,还需要深思熟虑、谨慎小心。

丰富的展演,展示传统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促进戏曲健康发展

本年度举办的国家层面的戏曲展演主要有文化部主办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第八届京剧艺术节、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全国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以及中国剧协主办的第15届中国戏剧节、第二十八届梅花奖评奖活动等。各省市区已经形成品牌的戏曲展演也都常态化举办。其中京剧武戏展演引发的“武戏”讨论和小剧场戏曲创作引领的戏曲创新尤其引人注目。

本年度被业界人士称为“京剧武戏大年”。3月,北京京剧院举办第四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专门设置武戏获奖演员展演及叶(盛章)派武丑展演;在南京举办的第八届京剧节演出了5场22个武戏折子戏专场,成为本届京剧节最大的亮点和话题。9月,上海京剧院举办第二届“京武会”武戏专场演出季,并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了研讨会;11月,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了武戏展演和研讨会。武戏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宝贵财富。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武戏大师,武戏剧目也非常丰富,然而,由于武戏习得需要付出异乎常人的艰辛和血汗代价,演出难免出现伤痛事故以及人们对武戏有“绿叶扶花”、“有技无戏”等误解,学武戏的演员逐渐减少,武戏演员青黄不接,京剧武戏日渐萎缩,造成了京剧艺术“文强武弱”的局面。2004年第四届京剧节首设武戏擂台赛,提出振兴武戏的口号,经过十几年的呼吁和扶持,重振武戏已经成效显著,上述展演即是有力的证明。武戏折子戏只有武没有戏的局面得到改善,本届京剧节上很多新创剧目如《狄青》《东极英雄》《抗倭将军戚继光》等都有非常精彩的武戏场面。武戏的重振促使我们对京剧乃至传统戏曲的四功五法进行全面而理性的审视。当前传统戏曲行当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作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之一的丑角表演艺术当前异常没落,本届京剧节上没有一部丑角担纲主演的戏,这是令人担忧的。我们要在观念上重视丑角行当,传承丑角技艺,“补短板,扶绿叶”,像扶持京剧武戏一样扶持戏曲丑角行当。期待以后的京剧节上,也会出现丑戏擂台赛、丑戏折子戏展演,使扶持濒危行当和弥补表演短板成为京剧节乃至各种艺术节的常态,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做到戏曲艺术创作与传承并重,现代与传统映辉。

近年来小剧场戏曲异军突起,成为不容忽视的戏曲新力量。今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北京小剧场戏曲节、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相继举办,“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在上海、天津巡演。从北京的小剧场戏曲演出情况来看,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创作依然处于领跑地位,《马前泼水》《惜·姣》《碾玉观音》等保留剧目、新创剧目《季子挂剑》都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中国戏曲学院是小剧场戏曲创作的重要力量,该院师生已经成为小剧场戏曲创作的主力,周龙的《三岔口》成为历届北京小剧场戏曲节的保留剧目,北京京剧院的知名小剧场京剧编剧、导演李卓群毕业于该院,昆曲《三生》、湘剧《武松之踵》等剧的编剧也都毕业于该院。小剧场戏曲成为戏曲编导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阵地。

小剧场戏曲创作具有先锋、前卫、实验、探索的品格,这不但体现在创作思想的现代意识、表现手法的跨界融合,内容与形式的中西混搭,也体现在通过小剧场戏曲创作探索地方戏曲剧种的实验创新。每年的小剧场戏曲节都会出现新剧种的实验作品,今年涌现出来比较优秀的开拓小剧场戏曲阵地的剧种有越剧、湘剧、滇剧、淮剧等。湘剧《武松之踵》移植自京剧,在对武松与潘金莲两个人物的重新开掘、湘剧题材内容的拓展、服装和身段表演的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越剧《洞君娶妻》小生演员王柔桑一人分饰两角演唱范派与尹派两种唱腔流派,深受观众喜爱。上海昆剧团的《椅子》以昆曲改编演绎法国荒诞派戏剧,探索戏曲演出的边界。另一方面,一些小剧场戏曲作品体现出与大剧场戏曲相对的空间概念,以相对传统的方式、短小精悍的篇幅进行创作,白爱莲导演的作品和北方昆曲剧院的作品为代表。曾静萍的小剧场梨园戏作品《御碑亭》《吕蒙正》也属此类型。与台湾和香港两地区的小剧场戏曲创作相比,当前小剧场戏曲显得中规中矩,在艺术探索的先锋前卫性、艺术创新的多元性和创造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地方戏创作演出“贴地气,有人气,扬正气”

本年度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展示了地方优秀创作剧目成果,共有全国30个省市区的32台大戏、4台小戏、33个剧种参演。河南戏曲保持全国戏曲领头羊地位,8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这是继去年之后该活动第二次在北京举办。11月,河南珍稀剧种进京展演,演出了9个剧种的代表性剧目。这些作品生动鲜活地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戏曲剧种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路径,及时而快捷地反映时代风貌和当下农村发展遇到的问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这些基层院团创作的戏曲作品既有传统的原则和美感,又有生活的质感和温度,表现出中国原生态戏曲自由、优美、轻灵的灵魂和精神。小戏是全国基层戏曲会演的特点和亮点,它们以及时快捷、生动活泼、鲜活生动、积极乐观、轻松幽默的形式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反映时代,艺术上又能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样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观看云南小戏组台后称赞小戏“贴地气,有人气,扬正气”。尽管这次演出展示了基层戏曲院团的实力和成就,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一些剧目艺术观、创作观还有待提高,剧种意识有待加强,基层戏曲人才严重不足等。

少数民族戏曲是中华民族戏曲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少数民族戏曲发展势头良好,在今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涌现出了蒙古剧《黑缎子坎肩》、新疆曲子戏《戈壁花开》、彝剧小戏《喝三秒》等优秀剧目。9月,内蒙古自治区举办了首届蒙古语戏剧节,四川举办了藏戏创新与发展系列活动。12月,全国政协举办了“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为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建言献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历来特别重视少数民族戏曲发展,12月底,该所举办了“少数民族戏剧改编创作培训班”,必将对少数民族地区戏剧发展繁荣起到推动作用。

戏曲评论态势良好,理论研究体系化、系统化趋势明显

理论与批评是引领文艺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评论,轻评奖”已成为全国重要戏曲活动的常态,一戏一评已经成为戏剧展演的共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文艺评论机构的相继成立,专门的文艺评论期刊为戏曲批评提供了重要平台,新媒体也成为重要的不容忽视的自由批评阵地。老一辈戏曲评论家、专业的戏曲研究人士及各类戏曲评论研修班培养的青年评论人才已经形成梯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成都市青年剧评团、广州青年剧评团等评论团队异常活跃,成为令人注目的评论力量。理论方面,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学术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第三版已于今年基本完成,该所当代戏曲流派系列研究稳步推进,“前海学派”戏曲研究在前辈学者及其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戏曲研究各领域人才梯队已经形成。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立项,这是戏曲理论研究进一步体系化、系统化、深入化的标志。

2017年,我国戏曲事业在国家力量的强力推进下,戏曲生态持续好转,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正受到全面保护、深度挖掘,戏曲创作在高原的基础上努力为再创高峰而蓄势,相信复兴中华传统戏曲文化、谱写时代戏曲新篇章的文化自觉必会让戏曲艺术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