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石头的故事

来源:文艺报 | 大 解(满族)  2018年01月05日16:25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迷上了到处拣石头。在挑拣石头的过程中,慢慢地感受到无尽的乐趣。

一错再错

我从没见过这么固执的石头,在15公分高的范围内,一条白线发生错位,居然一错再错,错了4次。我想,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某个时刻,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说是一次小小的震荡,把一条原本连贯的线条强行折断,然后扭转、位移,不容分说地错开了原来的纹理。地球做事情是果断的,并且不讲任何道理,它用结果去肯定原因,因而它做的事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

大约是1998年,我在太行山区井陉县的河滩里拣到了这块石头。我拣到它的时候,感到惊奇。它让我感到了大地的创造力是如此神奇。作为一个人,我没有勇气连续地犯4次错误,而且错得这么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这是一种断然的、一意孤行的行为,没有人能够劝阻。错也就错了。既然错了,就这么定了,不再更改。这种决绝的行为,带有刚性,让我这个倔强的人,也深为折服。

现在,我已经承认并理解了它。正是它的错,才造就了它的性格和现状。如果它不错,就没有它现在的价值和意义。我倒是觉得,当时错得还不够,既然已经错了,再错几次又何妨。如果在这块石头上,再错出几道痕迹来,将会是怎样神奇的结果。

这样错位的石头,我在市场上和网络上都见到过。几年前,在石家庄举办的一次石头展览会上,我发现大约50斤的一块黄色的大化石上,正面上有一条浅黄色的斜线,这条线错位有二三十次之多。也就是说,一次地震以后,伴随着几十次余震,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痕迹。当时卖主要价太高,我没有买,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

爱哭的娃娃

2003年10月2日,诗人刘向东邀请刘小放一家、我们一家,去邯郸漳河拣石头。这一次,我们得到两块石头。其中哭泣的小娃娃是女儿拣到的。她拣到后,在河滩里高兴得边跑边喊:“爸爸,我拣到一个小娃娃。”我走近一看,还真是一个娃娃脸,而且是个爱哭的娃娃脸,可爱极了。

说实话,我这人耐性不强,遇到孩子坐在地上不起来,不住地哭,怎么哄也不行,忍不住就想揍他一顿。当然这不是对待孩子的好办法,但有时候也很奏效。我小时候就见过爱哭的孩子,坐在地上耍赖,被他父亲揍一顿后便乖乖地起来。但我没有因此挨过我父亲的打,我的子女也没有因此挨过我的打。因为他们小时候都很顽皮,轻易不哭,就是走路摔倒了也不哭,他们俩都是可爱的孩子。

但这个石头娃娃就不同了,他好像很委屈,要么是大人出去没有带他,要么是受了别的孩子欺负,一屁股坐在地上,张开大嘴哭起来,看他那鼓鼓的腮帮和张圆的嘴,可能是个男孩儿,哭的时候还带着几分顽劣,甚是可爱。我决定永远也不哄他,因为他哭的时候更好看。

这个娃娃脸到我家后两个多月,我用黏土给他做了一个身子(底座),我还想用硬木给他做一个同样的底座,以便把头和身子粘在一起,不至于把玩时掉落。

对于这个娃娃,还有一种理解方式,那就是,如果他不是在哭,而是在打哈欠,那他可能是困了,困了就睡呗,老是张着嘴又有什么用。

小白枭

2005年5月1日,我们去井陉的河道里拣石头。“小白枭”是老杨(我的老婆杨芬)拣到的。我们拣石头有一种习惯,就是各拣各的,谁发现的就归谁。拣得多了,就堆在河滩里比较显眼的地方,以便回去时查找。等到快回家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对每个人拣的石头进行评论和鉴定,最后决定取舍。这块石头,当时就受到了刘向东的肯定,他说:“留着吧,是块不错的石头,尤其是两只眼睛中间那一笔,太传神了。”于是我们就带上了这块石头。

这块石头高16公分、宽13公分、厚6公分,形态像是一个白色的小猫头鹰。后来在电视上见到美洲有一种鸟,名叫白枭,跟这块石头极其相似,于是我们就给它取名为“小白枭”。它是我们家藏石中的一个小精品。老杨对此非常得意,我也很是喜欢。

虚怀若谷

2006年10月2日,大约在离石家庄150公里的一条河里,老杨发现了这块石头。当时它在河道里,凹坑里盛满了水,水里有一些青苔,我把水撩出去,用手洗净了青苔,不禁感到吃惊,原来它的坑是如此的圆满和深陷,其深度和大小,完全可以养几条金鱼。老杨也是激动万分,当即决定把它搬回去。但考虑到小车拉不动它,只好等以后找大车把它运回家里。为了不被人发现,我把它倒扣过去,使凹坑朝下。

10月4日一早,我和老杨来到车站,坐上公共汽车,走了5个小时,才到达我们发现石头的地方。我们花钱请人帮把石头搬到路边,坐在路边的阴凉处等了约3个小时,公交车终于来了。我和乘务员把石头搬起来,放在公交车的侧箱里,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把这块石头拉到了石家庄北站。下车后已经是晚上6点多。然后又费了不少劲移到楼下、搬到家里。

后来,为了节省客厅的空间,我试着把这块名为“聚宝盆”的大石头竖起来,靠墙摆放。当我把它竖起来以后,我惊讶地发现,这块石头像是一个宽衣大袖的古人,头向左偏,宽阔的胸脯深深凹陷,衣服被风吹向了身后,浑身透着一股帅气。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我当即把这块石头更名为“虚怀若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心胸像山谷一样深而宽广,形容一个人非常谦虚。为了使其更直观,我在他的脸部画了几笔,人物的表情和气质就透出来了。

试想,一个“虚怀”到这种程度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敞开了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仿佛可以接纳万物。也许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品格和胸怀,他才能够感觉出自己的空虚。他空出的地方,既是他放弃的部分,也是他吸纳和包容的素质所在。他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了一个容器,迎风敞开,虚怀以待,面对人生和这个世界。

经过多年来对石头的深刻体悟,我越来越喜欢“虚怀若谷”这块石头。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抚摩它。它表面看上去有些粗糙,但用手摸起来却很光滑,没有一处扎手的地方。这是亿万年水流冲刷的结果,即保持了石头硬朗的本色,每一个机理细胞都清晰可见,整体上又致密坚硬,并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光润的皮层,因此摸上去手感非常好。

老杨看我如此喜欢这块石头,有一天她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虚怀若谷”,我就把它赠给你了,我当即欣然接受。我说,那好,不用立字据吧?她说,不用,我说话绝对算数。现在,这块“虚怀若谷”就属于我了,但它毕竟是老杨拣到的,我还是有些心虚。实际上,我和老杨的石头,无法分出你我,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靳闻章兄来我家时见过这块石头。他说,那种“抱虚”的状态非常好,“虚”就是虚空、虚无、虚渺,是一种博大、包容的状态,有了这块石头,你的家就是“抱虚斋”了。后来,闻章兄为我写了“抱虚斋”三个字。我把那幅字装裱镶嵌起来,挂在墙上,我的这个居室从此就叫“抱虚斋”了。

2008年底,“虚怀若谷”的头部,也就是我画上去的形成脸部的几笔黑色线条已经暗淡,有些模糊不清了。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后加上去的颜色就已经逐渐退色,而石头本身所固有的东西却没有消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品质。

这些线条暗淡以后,正好符合我的心愿。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已经感到我做了多余的事情,甚至破坏了石头的天然性质。我想我强加给这块石头的东西,既然不是石头本身所固有,就应该消失掉。好在石头有它自身的风化性能,许多东西都慢慢地淡化而后消失了,石头也一样,它终将会恢复到它本来的模样。

这样一来,我的心里倒是坦然了许多。现在我再看虚怀若谷,觉得它更加自然,更加帅气了。那些逐渐消失的线条,已经成为我的心理构图,在欣赏之前就先入为主地成为它的一部分了。也就是说,消失的线条成了我个人的心理暗示,成为一种精神图像,并主导了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因此,我所看到的构图和画面,在别人看来可能不是这样,甚至大相径庭。这就是欣赏的差异性。自然物品有着多义性,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多重的、不定性的,这也正是自然艺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