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下汉诗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来源:文学报 | 罗振亚  2018年01月02日15:19

在面对传统时,优秀的诗人或合理吸收不断使其光大,或“反其道以行”重建规范。胡弦虽然也很讲究承继,但大抵上还是属于后者。他在艺术上善于控制,收放有度,在《阵雨》《寻墨记》《沙漏》《空楼梯》等几部诗集中,一直都有着明确而成熟的艺术方向,人性的温暖之根,对现实、宿命、时间的深刻体验和复杂感受遇合,赋予了他的诗歌一种疼痛和悲悯的气质。他的内敛,他的知性,他的深邃,他的精巧,在当下的诗界有口皆碑,所以像他观照地震的《钟楼》,就比同类书写更巧妙,更撼动人心。“表面尚完好,内部已损毁,/指针永远停在下午两点二十八分”,避开地震诗歌“井喷状态”的冷静思索,使起笔于钟楼和时针的观察,彰显着人类的大爱,是人性的深入承载,更触及了一个民族的疼痛神经和记忆,日常生活诗意的捕捉,贴近、切入了现实和人生的中心。

但是,最能标志胡弦诗歌个性的,是作为一个静观默察型诗人,他多以“反”传统的方式建构精致之诗,这一殊于他人的品质颇似现代诗歌历史上的卞之琳。

胡弦好像天生对那些圣词、大词不感兴趣,遣入笔端的经常是人们熟视无睹的冗俗平庸、微弱细小的事物,在常人看来最没有诗意的凡俗事物中,他却能够在词与物的联系中发现诗意、重铸诗性,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诗学空间。像楼梯、讲古的人等“反诗意”的意象,太过平常,已经丝毫引不起注意,更很少有人为之而动诗兴;可是在《空楼梯》中,诗人却使楼梯获得了“对世界的指认功能”,它像对楼梯的内在透视与解剖,又似诗歌创作经验的曲折敞开,你可以说它昭示了黑暗中的一点希望,也不妨说它在触摸着生命的悬空之感。空楼梯“那么喜欢转折,使它一直无法完整地/看见自己”,并且充满不可知的因子,“沿着自己走下去,仍是/陌生的,包括往事背面的光,以及/从茫然中递来的扶手”。这不正可理解为人生的某种象喻吗?

按理,新诗也是主情的,客观地说胡弦的许多文本都不无情绪的喧哗,却普遍看来都不那么显豁。它们在意味内涵上有着一定的硬度,这种感觉来自于其理念的筋骨,或者说由于人生阅历和经验的浇注,情感的回味与提纯,使他的诗不再只是情感的宣泄、展览,情感背后的理性成色显影,在传统的诗歌本体之外,平添了某种“思”之品格,某种深邃乃至神秘的思想色彩。这种非诗化的理趣化倾向在《传奇:夜读——》有明显的体现,看上去该诗诗意浓郁,夜读时分,一俟书本打开,那位“欢快如风”“吐气如兰”,如春风和杨柳一般婀娜的女性便传奇似地前来陪伴,那境界令人心驰神往;只是诗人不愿沉迷其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诘问,“这怎么可能?”拆解、祛除着“诗意”。尽管如此,它还是蛰伏着一种智慧的发现,很多事物因为距离、因为虚无、因为若即若离才美,一旦它们由想象而坐实而被命名即会变得俗气,人也如此。

主体“我”是诗的核心所在的观念根深蒂固,可这个“我”之主体却常被胡弦置换为他、意象或事象,或者说胡弦有才华和学养,却不以才华和学养为诗,有丰富的感情,却努力“逃避个性”,隐藏自我,作客观化的艺术表现。如表现个体和世界对立的《空楼梯》中,抒情主体躲到了文本背后,而让楼梯作为自我的镜像,传达对人生的看法,形象的间接表现客观而含蓄。另一方面,大胆吸收其他文体的长处以缓解诗歌自身占有此在经验不足的压力,加大传统观念中和诗歌相悖的叙述成分比重,以叙述作为维护诗歌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手段。如《讲古的人》那种神秘流动的氛围即是靠对讲古的人的观照和叙述完成的,它基本上摒弃了抒情的路数,意象似乎也不再是文本中的主角,“讲古的人在炉火旁讲古,/椿树站在院子里,雪/落满了脖子”,“少年们在雪中长大了,/春天,他们进城打工,饮酒,嫖妓,/最后,不知所踪”。人物和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过程,特别是结尾处讲古人自白抑或诗人旁白却占据着读者的兴趣中心,这种跳跃而别致的语句组接、诗性叙述,赋予了诗歌一种叙述长度,一种苍茫的历史感,使之对现实更具包孕性和吞吐力。

胡弦诗歌的结构域语音也不像传统诗歌那么“清纯”,矛盾、驳杂、相生相克因子的拷合,使他的诗歌更能容纳复杂的情感和经验,更具张力。如《春风斩》前半部的西部书写,深入了“宇宙之道”,景象、语汇谐和得犹如天籁,安静而优雅,但最后一节突然爆出“风吹着高原小镇的心。/春来急,屠夫在洗手,群山惶恐,/湖泊拖着磨亮的斧子”。生态意识的渗入透着另一种韵味和格调,和前文构成了强烈的“不和谐”的对比和互补,扩大了诗境。《平武读山记》中“我爱绝顶,也爱那从绝顶/滚落的巨石一如它/爱着深渊:一颗失败的心,余生至死,/爱着沉沉灾难”同样是以具体与抽象的矛盾语组合,揭示出读山过程中山之教诲的历史与文化内蕴。

“反”诗的追求决定了胡弦的诗每个字词、细节清晰,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但整体上却不是那种能够一眼望穿的存在,必须慢慢品味才能咀嚼出其内隐的滋味,也就是说它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在如今众多诗人努力将诗写得像诗的背景下,胡弦通过“反”诗的形式来建构精致文本的努力,在实现对诗歌本体内涵的拓容同时,更为当下汉诗书写和文体生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