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马文静:60年从艺路,情洒云南红土地
马文静谢幕。 刘海栋摄
马文静编导的作品——《基诺大鼓》。 刘海栋摄
60年从艺路,情洒云南红土地
12月16日至17日,马文静从艺60年系列活动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及附属艺术学校举办。“舞魅高原——马文静舞蹈艺术60年作品晚会”,集中推出了由马文静编导,反映云南省基诺、景颇、傣、回、彝、苗等多个少数民族风情的14个舞蹈节目。在马文静60年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位舞蹈艺术理论家、评论家,就其民族舞蹈艺术创作、表演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回族舞蹈家马文静是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曾荣获“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及全国舞蹈艺术多项大奖,被授予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她从事民族舞蹈艺术60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舞蹈作品,培养了一大批民族舞蹈艺术表演和教学优秀人才。
“舞魅高原”照亮60年从艺路
“太阳升起来了,大鼓敲响基诺族远古的呼唤,敲响久远沸腾的回声,敲响生命与热血浇铸的豪迈激荡……”12月16日晚,由云南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高原艺术团演员和景洪市基诺乡村民共同演绎的《基诺大鼓》,拉开了“舞魅高原——马文静舞蹈艺术60年作品晚会”的帷幕。该作品曾由云南省文化厅选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舞蹈专场表演,连续3次被文化部选为优秀作品进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展演。
“整台晚会共分为3个篇章,即彩云记忆、雨林回声和红土情韵。”马文静说,她从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长大,深切地认识到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敬,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民族地区各民族生活及反映他们顽强精神的舞蹈作品。
13岁时,马文静进入德宏州歌舞团,成为了一名舞蹈学员。她遨游在边疆民族舞蹈的海洋里,一生没有离开过民族舞蹈。她不失时机地向傣族民间舞蹈大师毛相等一批傣族民间艺人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傣族民间舞蹈。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傣族人民特有的情感、性格、心态,她一边工作,一边抓紧时间学习傣语,终于成为了一名“傣族通”。
正是年轻时的这些经历,使得马文静对各民族心存热爱,对民族舞蹈情有独钟。她长期坚持深入生活,走遍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村村寨寨。马文静说:“我的编创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如在滇西的深入生活,看到傣族女人辛苦劳作后在河中洗澡,我创作出了《水之歌》;看到湖中的红蜻蜓陷入泥中,却顽强地振动双翅,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让我震撼,从而创作出了《蜻蜓》。”
在“舞魅高原”晚会上,集中推出的14个舞蹈节目,只是马文静经典作品中的一部分。有人甚至用她创作的30多个经典作品串起了一段故事:“在《红土》高原上,有一位《纺织新工》,穿上《姑娘披毡》,唱起《甩汗歌》,和《欢乐的傈僳》一起敲响《基诺大鼓》,共同跳起了《牛角舞》……”
在60年的从艺之路上,马文静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舞蹈作品,她的《牛角舞》《蜻蜓》《姑娘的披毡》《放飞》《布朗花》《一首悠悠的歌》《洗麻歌》等20多个舞蹈作品,在中国“荷花奖”舞蹈比赛、文化部举办的多届专业舞蹈比赛以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剧目创作中屡获大奖。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说:“‘舞魅高原’中的魅力,其实就是马文静老师的魅力。走向远方的憧憬,就是马文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张碧伟说:“‘舞魅高原’晚会看后的感觉,第一就是美,一个舞蹈节目就是一条线、一个点,14个节目穿起来就是一个字‘美’;第二是震撼,原生态的舞蹈、野性全部融化在舞蹈演员细腻、充满爱的表演之中,都是非常原生态的节目,充满了云南元素。”
不竭追求顶尖舞蹈艺术
73岁的马文静,至今依然创作不止。“现在,中国舞蹈界这么高龄的编导没有几个,真正在创作一线努力工作的舞蹈艺术家,马老师算一个,她始终在不竭地追求心目中的舞蹈艺术最顶尖的状态。”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斌说。
早在1975年,昆明市文化局原局长秦桂珍就与马文静相识。她回忆说,“我和马老师团里的同志一起学习,看他们排练演出,和他们一起去支农插秧。我是从田间地头的歌声和舞蹈中,逐渐了解和熟悉马老师的。”1997年,马文静给昆明市歌舞团演员排练时,不幸右脚粉碎性骨折,但为了参赛,她一直坚持排练。
1999年,马文静创作的《洗麻歌》赴京参赛,一举夺得了文化部大奖;2000年,她创作的回族舞蹈《圣洁的祝福》,在全国舞蹈大赛中摘得金奖。当时,马文静得了肺炎,仍然坚持排练,她的敬业精神和对舞蹈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所有在场的演职人员。
秦桂珍说:“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马老师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她用舞蹈演绎人生,引领民族舞蹈,是云南红土高原上出现的一位承前启后的舞蹈家,她用深沉的艺术影响力守望着云南红土高原梦。”
“马文静的舞蹈创作始终遵循着从原生态的基因出发、起步,但最终会形成一个属于她个人的创作链条,无论在语言、在构成、在形象上,都有她个性的东西,都很强调原生态的提纯。”罗斌说。
于平认为,马文静有着一种对民族舞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她的憧憬里,有这种自信和自觉。我们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文静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了大批民族舞蹈艺术人才
马文静一生,桃李满天下。让她感动的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02届毕业班的学生,专程赶来参加了这次庆典活动。他们特别为马文静制作了一个琉璃水晶孔雀,送给恩师做纪念。
马文静曾被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主教傣族民族舞蹈及西部民族舞蹈经典。她还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客座教授及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特聘专家。
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兼舞蹈系主任、教授马跃说:“马文静等专家的教学对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6年,受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主任赵铁春邀请,马文静在北京舞蹈学院教学一年,同时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专家教授傣族民间舞课。后来,这批教材出版成图书,并制作成光碟向全国出版发行。
马文静的傣族舞,是植根于傣族人民的丰富生活,建立在傣族人民自然、感性的基础之上的艺术。马跃说:“她充满激情的教学风格,不仅使年轻一代学到了风格纯正的傣族民间舞,更使学生们对傣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从动作、动态和节奏性层面,提升到了对民族文化认知的高度。深入生活、考察民风民俗、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独特的情感心理和美学,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在这方面,马文静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书记、硕士生导师张麟说:“民族民间舞蹈纳入学院派教学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院派教学渐渐缺失了民间文化新鲜血液的补充。马文静的教学方式提醒我们,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艺术化、职业化,不能离开民间文化的血脉。民族民间舞教师的自身文化修养和生活积淀,决定着授课的质量。如今,学院派教学到了再深入到民间去汲取养分的时候了。马文静的傣族舞教学实践效果,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