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蕊:不是所有电影人都有机会重述历史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珍  2017年12月18日14:21

《金珠玛米》首映礼,导演杨蕊(左五)与主创人员出席。剧组供图

由杨蕊执导,王紫逸、多布杰、洛桑念扎、杨秀措、阿旺仁青、扎西德勒、洛桑达瓦等主演的西藏传奇大片《金珠玛米》,于12月12日热血上映。

影片以昌都战役为背景,讲述了解放军进藏过程中,旧藏头人、土匪与解放军三种力量之间的较量,是我国第一部以民间视角披露西藏和平解放秘史、还原当时藏族聚居区社会众生相的电影。

影片上映前,导演杨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接拍一部以昌都战役为背景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作为一个电影人,需要有这样的担当,“不是所有人都有重述历史的机会。”

剧本:今人视角重新解读焦点历史

2014年底,以拍摄纪录电影《毕摩纪》、剧情片《翻山》而备受关注的回族导演杨蕊,接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相关部门的邀约,请她拍摄一部解放军进藏解放昌都的电影,以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作为学院派电影人,杨蕊对民族电影叙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她认为,目前藏族题材电影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关于解放的叙事,表现出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拯救;二是《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艺术电影,对西藏文化有着敬仰之心;三是藏族导演拍摄的一系列反映当代藏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影片。

“我一直觉得藏族题材电影还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以今天的视角和立场对重大历史变革进行重述和再现。”杨蕊说,解放军进藏这样一段受到高度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拍好很不容易。但这个题材没人拍,“就永远没有以今天的视角、以今天的历史观来重新解读一段焦点历史的机会。”

在走访了大量经历了解放军进藏这一历史时期的老人、翻阅了大量史料之后,杨蕊对进藏的十八军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但她并不想正面描写这场战争,而是在片中引用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片段,因为她认为很难再拍摄到超越纪录片的战争场景。

对于以拍摄人文纪录片见长的杨蕊来说,她更感兴趣的是,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汉族与藏族这两个陌生的人群之间的碰撞,实质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故事来?

于是,杨蕊与青年编剧单禹借鉴了美国西部片的框架,设计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藏族聚居区落单的故事。他孤身进入藏族聚居区后,与藏族头人、土匪、少女央金等,发生了盘根错节的关系。观众也借由他的视角,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旧藏的芸芸众生相,目睹了不同身份的人物角色在大时代变革来临之时的人性选择和立场坚守。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从传统的解放叙事转为两个民族之间的对话叙事,这是电影《金珠玛米》在叙事视角上的一大突破,也是电影本身的一大看点。

拍摄:西藏大自然里的舞台剧

电影《金珠玛米》不仅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冲突,更有不同于以往西藏片的雄浑、苍凉的视觉景观。海拔5000米的雀儿山、海拔4800米的孜珠寺、海拔4200米的邦达草原……大量航拍镜头把雪山、冰川、湖泊、秃鹫,以及隐藏于藏东深处不为人知的神秘奇观在银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昌都环境艰苦,因此我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将影片设定为‘西藏大自然里的舞台剧’,不需要大量转场,专注于人性刻画。我们启用最好的演员,展现在历史变革、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下人性的复杂多变。”杨蕊说。

为了真实呈现十八军进藏这段历史,《金珠玛米》剧组将主要取景地选在了昌都市江达县德登乡。这里平均海拔约4500米,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早晚温差大,气候变化也异常丰富,他们也因此抓拍到了罕见的龙卷风画面。

影片集中拍摄时间长达80多天,后期航拍又补拍了20天,几乎都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完成的。剧组人员从开机之初的150余人,到最终杀青时只剩不到50人,拍摄期间人员来回调换了300余人。由于在高原上生病的人太多,当地医院专门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剧组”账号。杨蕊也患上了急性肺水肿,她却浑然不知,在半个月里一边打吊瓶,一边在取景器前督战。后来到成都请专家看了X光片,杨蕊才知道自己靠藏族村民采的贝母逃过了一劫,不禁吓出了冷汗。

剧组的敬业精神令饰演洛桑头人的藏族演员多布杰刮目相看:“过去我们拍电影,故事发生在4000多米的地方,拍摄地却可能放在林芝等海拔低的地方。这次在高海拔地区实打实地拍下来,虽然很累,但从拍摄效果来看,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宣发: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试水

影片的后期宣传发行,一直是民族题材电影的短板,也是制约民族题材电影取得高票房的重要因素。在前期拍摄时几乎豁出性命的杨蕊,在后期宣发上也不落人后,制订了周密的宣发计划。

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对于民族题材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做的选择题。此前,民族题材电影多以文艺片的面貌与观众见面。而《金珠玛米》这部集中了打斗、爱情、战争等多种商业元素的影片,经过专业测评公司的评估,有95%的观众认定其为商业片。

有了准确的定位后,相应的商业宣发策略也确立起来:路演、海报、网络宣传“多管齐下”,让影片“未映先火”,备受关注。

电影上映前一个月,杨蕊携多布杰、洛桑念扎、扎西德勒、阿旺仁青组成的“西藏男团”,在上海、南京、成都、昆明、重庆、武汉、西安等地进行路演,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与以往的西藏影片宣传不同的是,“西藏男团”成员没有穿传统藏装,而是身着西服,以时尚硬汉的形象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引发了女性粉丝的尖叫。剧组为演员量身打造的宣传硬照,也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非常吸引人。

“电影本身就是‘造星工厂’,我们希望通过《金珠玛米》这部电影,推出一批少数民族‘男神’。”杨蕊说。

[主创答疑]

解放军华山是不是主角?

导演杨蕊:华山是主角,但不是唯一主角。我们希望以一个士兵的视角,来诠释大时代背景下西藏地区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华山是英雄,是一个绝对的代入者。作为十八军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他抱着解救西藏农奴的心态来到西藏。但在深入了西藏腹地后,他慢慢地发现,越来越庞大的西藏各方力量包裹着他,置身于急流中,他才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在与藏族同胞接触的过程中,华山看到了藏族同胞的尊严和力量,从最开始的“闯入者”到最后为了藏族同胞甘愿奉献自己,华山实现了自我救赎。这是我们这部电影中最大的一个突破,或者说是一个实验。

副题为何是“解放者”?

编剧单禹:“金珠玛米”在藏语中的原意为“打开锁链的兵”;解放军入藏之后,这个词被引申为“解放军”。影片的副题为“解放者”,寓意所有人都是解放者,没有人能解放别人,所有人都只能自我解放。

我在剧本破题时曾说,你去砸碎别人的锁链,谁来砸碎你的锁链?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我们这些现代人,就像银幕故事里的人物一样,都有自己的锁链。我们希望,我们的故事能够将目光更多聚焦在那个时代下每个人的锁链,以及他们的解放,并能反思,我们该如何砸碎自己的锁链。

片尾曲为何叫《恋人》?

导演杨蕊:电影的主题曲《恋人》,不仅讲述了电影中人物“疤面雪鹰”及央金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暗喻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两个民族的关系,也像恋人之间的关系:在最初的相遇时,都会释放出绝对的善意和美好,有怦然心动,才会走在一起。在面临困难之时,希望大家能回到人性最美好的时刻去,回到最初相遇的时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