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闪闪惹人爱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李昕  2017年11月28日08:09

锡绣工艺:锡条穿过绣线。

锡绣成品局部。

布依族师傅演示砑光工艺。

岜沙苗女身穿由亮布制成的服装。

从古至今,人们对服饰的装饰喜好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趋光性”。无论是对金银珠翠的追求,还是现在常常挂在嘴边的“bling bling”(流行语,代表了造型夺目、闪亮、炫丽、夸张的首饰),钉珠、亮片、金属质感的面料等,服饰上闪烁着的光芒是财富与自信的象征,总能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视觉印象。这一点在少数民族的服饰审美中也不例外。智巧的少数民族妇女想出许多方法来突破物质条件的限制,大胆合理地就地取材,装点出一件件闪亮的服饰。

锡绣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地区苗族所特有的传统装饰手法。顾名思义,这种刺绣工艺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就是金属锡。锡的外观与银相似,光泽度好,且不易氧化变黑,因此使用金属锡进行装饰,既能有效地节约成本,也能营造出闪闪发亮的效果。

锡绣工艺精细复杂,所呈纹样极富韵律,其制作方式通常是先用黑色棉线在白色棉布上依照传统纹样进行穿线挑花定位,再将布料染成藏青色,绣线便隐藏在布料中难以察觉了。此时再将薄锡片剪成极细的锡条,锡条穿过之前定位好的绣线后,剪断、卷紧、固定,就完成了一个扣锡过程。如此反复,将剪下的锡条逐一卷成小管,按照预先绣好的纹样规则进行排列、缝缀,最后再用深色绣线在纹样空隙间穿插点缀,就形成了颗颗璀璨间隐约可见彩色暗花的多层次效果。除了绣成各种几何纹样以外,锡条还可卷成缀脚,制成流苏。

锡绣工艺主要用在剑河苗族女性盛装上衣的领条、后背及前围腰、后围腰几处。银白色的锡条与藏青色的布料对比分明、质感迥异,体现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装饰风格。

钉线绣是将绣线钉缝在织物表面进行装饰的技法。用绣线在织物表面显色形成纹样,再用另外的钉缝线以均匀间隔的针迹固定绣线即可。只要钉缝上的绣线富有光泽,“bling bling”的效果就应运而生。下图这件侗族辛地衣就使用了“升级版”的钉线绣装饰。刺绣纹样的边缘闪烁着点点星光——这是将金属箔贴附在极薄的皮料上之后,再利用皮子的柔软质地盘出蜿蜒的曲线,最终钉缝而成的效果,亦被称作“皮金绣”。《天工开物》中就有着对这种古老装饰手法的记载:“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

如果说上述两种还只是附着在服装之上的装饰物,且与具有光泽性的金属材质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那么“亮布”则是对面料物理性能的改变,是将追求“blingbling”的装饰目的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亮布是我国西南地区苗、侗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服装面料,常用于领子、袖口等部位,或作为刺绣的底布使用,因面料表面泛有光泽而得名。不同地区制作亮布的方法不尽相同,大致都是先用植物蓝靛将棉布染成深蓝色,再涂抹上“特殊配方”加工而成的。各地间的主要区别就体现在中间这道“特殊配方”上。以黔东南为例,从江、黎平等地涂抹的是蛋清,丹寨地区涂抹的是牛血,施洞地区的“秘方”是牛皮胶(用水牛皮或牛脚熬成)和红子刺根水。抹上“特殊配方”的普通面料,经过反复捶打、晾晒、蒸布(防止浆料脱落),最终变成挺括、有光泽的“亮布”。用“亮布”制成的衣服色泽发亮,轮廓有型,并会随着穿着者的身体活动而沙沙作响。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布依族所喜爱的“金布”,与“亮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金布的光泽源自上胶和砑光。所谓上胶,就是将牛皮胶涂抹于染好的布面上。一般要将牛皮放在河水里泡上三四天,脱毛后,将牛皮清洗干净,再放入锅内加水熬煮,熬至粘稠状即表示胶质已被析出,取出用来上胶。上过胶的布不能曝晒,只能阴干,阴干后需再进行砑光——一种用卵形、元宝形或弧形的石块对皮革、布帛、纸张等进行碾压、摩擦的古老的染色整理技艺,砑光工艺使面料变得密实、挺括、亮泽。在普遍使用砑光机、熨斗进行染色后整理的今天,能掌握手工砑光技艺的工匠已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