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朝戈:用画笔“挖掘”草原诗意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孟庆  2017年10月31日10:46

朝戈工作照。 资料图片

他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于中国画坛的重要画家,被我国美术界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和中国画坛的“心理学家”;他的名字在中国美术界,特别在油画界十分响亮;他创作的油画《敏感者》被多家画册选登,曾选送“威尼斯双年展”……他,就是蒙古族画家朝戈。

今年7月,“史诗——朝戈的艺术”入主意大利国家级艺术殿堂——罗马久负盛名的“祖国祭坛”维托里奥诺宫主厅。10年前,朝戈成为首个在此举办个展的华人艺术家;10年后,他再次回归文艺复兴的中心,献上他的“艺术史诗”。

从1983年创作的《牧民的儿子》到一系列新作,本次展览展出的83件作品,展示了朝戈30余年艺术创作的探索和成就,内容涉及人物肖像、风景、静物、素描等系列作品,成为迄今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一次回顾展览。

朝戈,1957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蒙古族,曾用名朝革。1976年,他在内蒙古草原下乡,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时,他本有留在北京的机会,但他下定决心回到内蒙古。

“我对这个选择信心很足。我7月15日回到呼和浩特,当天就开始作画,那时干劲儿非常大。我年年都去草原,画了大量的素描。”朝戈说,他通过素描的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观察世界的方法。

“草原文化里,有蒙古歌的众多记载,但蒙古画的概念就没有那样清晰,留下了很大空白。在绘画领域,草原还没有很好地被人挖掘。对于这一点我雄心勃勃,总想独立地‘挖掘’出草原的那种诗意和绘画境界,这是我画大量风景素描的很重要的动机。”

就这样,在毕业后头3年的工作中,朝戈非常充实。他怀抱着理想默默地探索,去草原、阅览室、或到荒地上画素描。

“去草原画画,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像一个流浪者,在这个蒙古包画一次,在这儿吃住,再到下一个蒙古包,很有意思,获得的东西也很多。80年代初,我就把锡盟和呼伦贝尔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地方都走遍了。”朝戈说,虽然那时比较穷,有些艰苦,但精神上是充实的。

朝戈的名字在蒙古语中是“火”的意思。而他的艺术正如火一般,真实而深邃。“大家不经常见到我的油画风景画,实际上我认为风景画在我的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少年时代对自然的印象就远远深于对人的印象。像下雨、刮风、红透的彩霞、宏伟的地势……这些都会在我的心灵上引起很强烈的震撼。”朝戈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将我的艺术和这些原生形态的风景融合在一起。”

早在1983年,朝戈便提出“绘画的精神性原理”,并在同年创作了《牧民的儿子》。这幅作品一改写实主义绘画笨重的表达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扼要、简洁和某种特有的直接性的表达。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心理分析绘画的产生,朝戈为绘画打开了新的空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朝戈展出了一系列肖像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蒙古女像》《自己的侧面》《眼睛》《戴眼镜的人》等作品,给画坛带来了极为清新的绘画意像,以及对人的新的具有深度的审视。

1987年,朝戈的创作进入了新境界,出现了《盛装》这样的重要作品。这幅作品的素材取自鄂尔多斯高原,典型的蒙古面孔和身着的普通服装,暗含着少数民族当代生活现状的隐喻。作品中,人物端庄,极富尊严,背景是宁静永恒的内蒙古高原。这幅作品充分显现出心理分析绘画与古典主义原则相融合的特点,对当代人性有深度的体验和表达,在当时画坛极为突出。

1990年,朝戈创作了一系列的人物作品,如《年轻的面孔》《靠墙的人》《敏感者》等,这些作品以强烈的精神穿透力冲击了画坛。

朝戈的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深刻人性与精神力量为当今不多见。他被视为关注当代人精神焦虑和精神危机的画坛“心理学家”,他的画被视为心理分析绘画。

1996年,朝戈在美国举办了个人绘画展,并考察了西方的现代艺术。从他的《西部》《两个人》《人物》《持锹的人》等一系列新作中,可以感到他的艺术正在打开一个更为广阔的绘画空间和精神空间。

这些年,朝戈荣获了许多大奖,包括吴作人艺术基金油画创作大奖、法国巴黎伊西国际双年展评委奖、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艺术奖”等,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油画精品展、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等。

2015年9月,“朝戈:瞬间与永恒”展在奥地利维也纳艺术论坛美术馆举行,共展出作品60幅,其中油画40幅,素描20幅,反映了朝戈近十几年来的创作面貌和深度。

回首朝戈几十年的艺术道路,他以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发现了自然,发现了社会,也重新发现了人,并以其朴素的现代主义画风阐述了这个时代人的存在,为中国画坛走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