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次仁顿典:藏族茶商的制茶人生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窦存芳  2017年09月11日09:47

次仁顿典(中)和藏族青年展示朗赛茶厂的产品。 高富华摄

位于雅安名山的朗赛茶厂。 窦存芳摄

西藏有句俗语:“喝茶不做茶,做茶不喝茶。”尽管藏族人喝茶的传统已有千年,但他们饮用的茶叶都是通过茶马古道运送而来的。这一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终于在2001年被改写。出生在青海玉树、生活在西藏拉萨的藏族企业家次仁顿典,在四川雅安投资建起了第一家由藏族商人创办的藏茶厂——朗赛茶厂。如今,次仁顿典虽然退休了,但仍不忘时时提醒藏茶事业的接班者:“即使生意做到天下,我们还是做茶的人。”

年少时跟随牦牛帮走茶马古道

雅安自古是茶马古道重镇,历史上,茶马贸易中大量的茶叶就产自雅安。茶叶在满足各兄弟民族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搭建起一座坚不可摧的民族团结、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次仁顿典的茶厂,就位于雅安著名的茶叶产地蒙顶山脚下。现年72岁的次仁顿典说,他开办藏茶厂的初衷和年少时的经历不无关系。

次仁顿典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是母亲将他们姐弟4人拉扯大的。13岁时,次仁顿典在日喀则的一个寺庙里出家当了喇嘛。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政府的号召鼓励下,他参加了工作,退休前他是拉萨市城关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

次仁顿典说,他在12岁之前,没怎么接触过茶,因为那个时候家乡比较贫穷,小孩子是不被允许喝茶的。“大人们总是对小孩子说,喝茶耳朵就会干。实际上,是舍不得给小孩喝茶。那时候,茶是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能喝上的。能做茶生意的,往往都是有钱人。”

次仁顿典真正接触到茶是在12岁那年,他跟随在玉树结古寺当大管家的舅舅走了一趟茶马古道。他至今还记得,那一路非常艰险。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赶路,因为年纪小,他早晨实在不想起来,但动作慢了就会被舅舅打。他们大概有三四十人,赶着500头牦牛,每头牦牛大概驮50公斤茶叶。因为路上总有人抢牦牛,所以牦牛队有4个人持枪护卫。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用了4个月的时间才到达西藏那曲。

到了那曲以后,他们把茶叶卖给那曲的中间商,同时收购羊毛、酥油等物品运到印度,再从印度换回毛料、卡垫、锅等藏族群众平时需要的东西。

这趟艰辛的旅程,让年幼的次仁顿典感受到茶的珍贵和重要。在他眼中,茶就是财富,不仅能供人喝,还可以交换到生活必需品。

创建第一家由藏族商人开办的制茶厂

不过,真正让次仁顿典下决心创办茶厂的,还是他女儿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末,次仁顿典的女儿在拉萨开了一家茶行,是雅安藏茶在拉萨的销售总代理。然而,茶行因为茶叶质量不好而被电视节目曝光。为此,次仁顿典决定去雅安看看。一路上,他看到马路上铺放着茶叶,就像农村里把青稞、麦子放在马路上让过路的车碾一样。因为多数茶厂都没有仓库,茶叶随意堆放的现象非常严重。次仁顿典很震惊,他想:“这是喝的东西,这么不卫生怎么行?”于是,他坚定了创办茶厂的意愿。“技术上我不懂可以学,重要的是我抓卫生肯定没问题。”他说。

在雅安的茶叶大县名山,次仁顿典买了20亩地,在聘请了技术顾问和技术人员后,他用半年时间就建起了茶厂。2001年10月,朗赛茶厂正式投产,一个月后生产出了首批“金叶巴扎”康砖。原料放心、产品放心,次仁顿典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在次仁顿典看来,虽然那时候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但起码茶叶里面没有乱七八糟的杂质,卫生也有了保证。他认为,自己开办茶厂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过去在马路上铺茶的现象,大家都开始修建厂房,有了正规的仓库,保证了茶产品的卫生。

打造沉淀着浓厚藏族文化的茶叶品牌

回首建厂17年的经历,次仁顿典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生活变得非常有意义。这个茶厂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得到了很多荣誉,更重要的是,它发展成一个沉淀着浓厚藏族文化的品牌,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在藏语中,“朗赛”是指藏文化中的一位财神,次仁顿典的茶厂即以此为名。次仁顿典注册的茶叶品牌,也都源于藏族文化的启发。比如,“金叶巴扎”这个名字来自《格萨尔王传》,“金叶”是指金色的茶叶,“巴扎”意为吉祥如意。据说,格萨尔打了胜仗,他的妃子珠姆为了赞美他的功劳,给他献上的就是名为“金叶巴扎”的茶。“仁增多吉”这个名字出自一个典故。据说,早在五六百年前,就有一个名为“仁增多吉”的茶叶品牌,它产自雅安,作为贡茶使用。如今,“仁增多吉”已被评为国家著名商标,这个品牌的茶叶在西藏十分畅销。

在次仁顿典心目中,看起来简单的茶叶,到藏区就有故事。而通过喝茶,知道茶里的故事、茶里的文化,这非常有意义。现在,次仁顿典的后辈们所做的事业,虽然已经远远超出了茶叶的范围,但和茶叶仍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次仁顿典的外孙女在北京大学上学,外孙子在美国上学。“孩子们毕业后都想回到拉萨,他们想念拉萨的糌粑和酥油茶。”次仁顿典说。

“茶叶改变了藏族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次仁顿典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以后,藏族人天天都要喝茶。茶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我们对茶叶也应该负起责任,记住做茶叶的初心。” 

寻找物、文化和意义的过程

窦存芳

在对次仁顿典的专访中,我们聆听到的不仅是他和茶的故事,也是藏区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段历史。次仁顿典和茶的故事,既反映了人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网当中,并致力于寻找和建构意义,也呈现了“物”参与文化构建的过程,证明了“物”只有成为承载意义的符号,才能生存得更久远。

物质人类学认为,要理解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类怎么履行“社会人”的角色,除了要了解其社会关系、宗教信仰和宇宙观,还要了解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们所创造的东西、所使用的技术等。茶,经历了一个长时段的文化过程,形成了很重要的中国茶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藏茶,被藏族同胞视为“血”和“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记录着藏族社会的历史及文化变迁。

此次访谈,笔者试图通过藏族商人制茶的经历,以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为例,来说明藏茶作为连接产茶区和茶叶消费区的“物”,不只是一个研究客体。

茶从吐蕃时期传入藏区到现在,在藏区形成了一套文化系统。茶马古道上,作为“物”的茶、马、道,不只是适应历史情境的物品或工具,而是连接并加入了两个非常复杂的文明系统,并形成特殊的意义,同时也不断在两种文明中创造意义。

通过次仁顿典和茶的故事,可以更深地理解在藏区“茶是命、茶是血”的意义。茶不只是物质财富,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并在特定的语境中被使用,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

通过了解茶这种“物”,包括它的流动、分布、使用、功能等,能发现茶及依托茶形成的文化系统,与它所处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环境互动的过程。茶叶,在藏区从曾经的奢侈品,到后来的生活必需品,再到现在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藏区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藏族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浓缩在茶叶生产、饮茶方式、饮茶器具和礼仪的变迁当中。

如今,茶正在用一种新的方式记录藏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断传承创新的藏茶文化,成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藏族文化的发展。茶叶不断改变着藏族同胞的生活,藏族同胞的生活也在改变着茶叶。这一切都有其运作的隐形规则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