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美美与共 —— 记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
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为获奖作品颁奖。
女子群舞《花·花儿》展示了花儿之美、少女之美。
群舞《爱我中华》展现了宁夏儿女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壮族女子群舞《走在山水间》彰显了南国风情。
大合唱《不忘初心》。
群舞《阿哥的白牡丹》用艺术的语汇展示了回族武术的风采。
杂技《高车踢碗》展现了演员高超的平衡、踢碗等技艺。
8月23日至28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民委、文化厅承办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在银川市宁夏大剧院举办。
“本届文艺调演充分展示了全区各民族文化艺术魅力,以及近年来全区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新成果,推动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全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通过举办文艺调演,在全区营造了热烈、祥和、喜庆的社会氛围,向党的十九大献上了宁夏各族人民的美好祝福。”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相关负责人说。
一次多彩文化魅力的展示
8月23日,宁夏大剧院灯火辉煌,歌舞翩跹。当晚8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在大合唱《那坨坨》声中拉开帷幕。随后的几天里,来自全区5市及宁夏大学、宁夏演艺集团等单位的12支代表队、800多名各民族演员演出了39个节目。参加本届文艺调演的演员既有来自宁夏演艺集团、宁夏文化馆等文艺团体的专业演员,也有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还有老年大学的大叔大妈,体现出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在参演节目中,有回族舞蹈《枸杞红了》、哈尼族舞蹈《山谷木屐》、壮族舞蹈《走在山水间》、蒙古族舞蹈《红色英雄》等来自多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器乐、“花儿”、小品、京剧等其他多种艺术形式也在舞台上呈现。宁夏坐唱《站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眉户小剧《爱有你我他》等节目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生表演的管弦乐《花儿宁夏》,是一首极富西北特色的“花儿”音乐,由该校教师编创、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指挥。该节目让观众领略了管弦乐和宁夏“花儿”相结合的魅力,赢得观众不少称赞。
由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学生表演的古筝重奏《天山之歌》,以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为基调创编而成,加入了手鼓等音乐元素,使观众仿佛置身天山脚下。
为了参加此次文艺调演,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姬文革带着学生们提前赶到银川,反复排练,希望能把最好的演出状态呈现给观众。“5年一届的文艺调演,大家都很重视。我们选择《天山之歌》这一节目,是想在体现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展示我们的教学成果。”姬文革说。
这些年,宁夏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一批民族文艺精品唱响全国、走向世界。为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宁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基地63个,宁夏“花儿”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族民间器乐、宁夏小曲等1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一场艺术源自生活的美好体验
文艺调演期间,宁夏坐唱《站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宁夏贫困山区群众搬出大山后勤劳致富的故事,反映出各族儿女在党的关怀下奔向小康的喜悦心情,歌颂了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以及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
小品《彩礼不是传家宝》讲的是“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抵制高额彩礼,引领婚礼新风尚,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今年3月,在西吉县文广局的支持下,为抵制高额彩礼这一民间不良风气,西吉县丁香花文化演绎传媒有限公司编导王武刚创作了一部时长1小时20分的话剧《兰兰的婚事》,并在全县公演了22场,反响良好。为了参加此次文艺调演,王武刚将这部话剧改编为小品,搬上了舞台。
“近些年,攀比彩礼这种不良风气,在民间有抬头趋势。我们创作这部作品就是为了教育引导群众,希望能借这次文艺调演提升宣传效果。”王武刚说。最近几年,党和国家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基层文化建设,基层剧团积极创作、演出,以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城乡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据介绍,近年来,宁夏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中华黄河坛、黄河楼、宁夏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治区、市、县、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在西部地区领先。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5个、文化馆2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38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525个、农民文化大院730个,各类民间文艺团队1136支,这些文化设施及文艺团体让各族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一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宁夏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是革命老区和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坚持创新发展,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品牌,“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红色文化”和谐共生、互通互融,为推动宁夏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宁夏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强区战略,着力推进“小省区办大文化”,加快发展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彰显优势的民族文化建设格局。送戏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工地逐步常态化和品牌化,“欢乐宁夏”群众文艺会演、“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演出、送戏下乡服务覆盖全区所有市、县、区,年均演出3100场以上,惠及群众超过500万人次,呈现出“群众文化天天有、广场文化周周有、节庆文化月月有、大型活动年年有”的生动景象。
8月28日,本届文艺调演颁奖晚会在宁夏大剧院举行,白尚成、王儒贵、马力、安纯人等自治区领导出席了颁奖晚会并为获奖节目颁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民委、文化厅等部门和参演单位的负责同志与各族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家住银川市的张女士观看颁奖晚会后表示,参演节目让她感觉耳目一新。“现在,像这样的文艺活动越来越多了,我们经常能看到。对于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我们也越来越熟悉了。”她说。
自治区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此次调演展示了宁夏民族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最高艺术水准,展现了塞上各族儿女振奋精神、实干兴宁、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风貌,也展现出宁夏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睦关系,对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打造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