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民族艺术真切地走进百姓生活 ——中央民族歌舞团2017暑期“民族艺术课堂”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孙文振  2017年09月11日09:20

纳西族歌唱家达坡阿玻(左一)教观众们唱纳西族古歌。

8月26日,星期六上午10点。在北京民族剧院小剧场,由中央民族歌舞团举办的“民族艺术课堂”第八次课、也是今年暑期最后一次课开讲了。本期主讲人是纳西族歌唱家——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纳西音乐世家第四代传人达坡阿玻。

“‘民族艺术课堂’是民族歌舞团面向社会举办的公益性课堂,旨在传播、弘扬民族艺术,让民族艺术真切地走进百姓生活,让百姓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团长黄耀萍说。

纳西欢歌,再掀暑期讲座高潮

“传说中有一片净土,

住着古老的民族。

每个人都能歌善舞,

他们从不孤独……”

当大屏幕播放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主题歌《净土》时,纯净的歌声响起。一位身着纳西族服装的帅哥唱着歌从大屏幕后面走出来——他,就是本期“民族艺术课堂”的主讲人达坡阿玻。

《木府风云》讲述了明代云南纳西木氏土司统治时期,木氏家族内部风云变幻的恩怨情仇。该剧是央视第一部收视率突破2亿人(次)的电视剧。许多观众正是从这部电视剧及其主题曲认识纳西族的。而《净土》的原唱者,正是达坡阿玻。

达坡阿波出生于纳西族民歌世家,一家三代都致力于纳西族民歌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奶奶肖汝莲今年86岁,被誉为“云南十八奇之一”;父亲和文光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纳西歌王”,创作了许多优美动听、家喻户晓的纳西族歌曲;母亲和国芳被誉为“纳西族才旦卓玛”;达坡阿玻和姐姐达坡玛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纳西族民歌艺术。这个家庭音乐组合,被媒体誉为“百年音乐世家”。

本期讲座的主题为《纳西欢歌——纳西族民族艺术特点》。主持人毓希与达坡阿玻以访谈的形式,围绕家庭音乐组合与纳西族音乐世家的故事,向观众全方位展示了纳西族民歌的概况、发展及艺术特色。

“民歌是纳西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达坡阿玻向大家介绍了纳西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习俗、山歌情歌和传说故事,还展示了勒巴舞和东巴象形文字,让观众领略到神秘多彩的东巴文化。

“栽秧调是纳西族古歌,有上千年的历史。演唱技巧难以掌握,现在能唱的只有5个人。”达坡阿玻的妻子唐小向说,“每次听到奶奶唱古歌,我都会感动得落泪。为了唱好古歌,我跟随奶奶反复练习了千百遍。”随后,这位汉族姑娘演唱了纳西族“栽秧调”,深情的古歌将观众们带进了纳西族古老的历史……

如今,这个纳西族民歌世家的第五代——达坡阿玻和唐小向的女儿达坡马洛已经5岁了,她正在玉龙雪山跟随爷爷、奶奶学习纳西族民歌和纳西语。

“民族文化在我心中种下了民族自信的种子,也在我心中一步步建立起了民族信仰,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重要性。”达坡阿玻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支持和推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成为纳西民族文化的支持者和传播使者!”

“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这还是第一次。”现场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妻高兴地说,“听了讲解,我们对纳西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幸运地认识了这个纳西族音乐世家,他们所做的努力令人敬佩!”

精彩回顾,感受不同民族艺术之美

这个暑期,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民族艺术课堂”备受瞩目。每周六上午10点,该团不同民族艺术家走进课堂,与百姓相约,共同领会各民族的艺术魅力。有不少观众场场不落,他们表示,这种接地气的讲座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各民族的艺术之美。

“我先后主持了6场讲座,难忘的故事非常多,收获满满:不仅有鼓励与支持,而且有掌声与欢笑。”主持人毓希说。

7月8日,首次讲座开课,塔吉克族歌唱家阿洪尼克介绍了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鹰的民族”——塔吉克族的历史和文化。他还专门请来了家乡的艺术家们,为观众演绎了塔吉克族古老的歌谣《柔巴依》《出嫁曲》等。

7月15日,维吾尔族音乐讲座请来了3位老师:维吾尔族器乐演奏家阿地力·阿不力孜,维吾尔族民族打击乐演奏家伊利亚尔·阿友甫,满族弹拨乐演奏家王帅。他们分别讲解和演奏了维吾尔族不同种类的乐器——弹拨乐器弹拨尔、都塔尔,拉弦乐器艾捷克、萨塔尔、胡西塔尔,以及吹管乐器苏尔奈、巴力曼等。在热瓦甫演奏环节,在王帅的即兴弹唱中,观众们随着优美的琴音和歌声走进了遥远的达坂城……

7月22日,《香格里拉——魅力藏歌》如期开讲,来自云南迪庆的藏族青年歌唱家阿旺·洛桑顿珠,与观众分享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歌。他详细地介绍了热巴、弦子、锅庄等艺术的特色,并邀请藏族朋友嘉央拉姆弹唱了多情动听的弦子。在《香格里拉迎宾曲》的歌声中,阿旺向嘉宾们敬献了哈达;他演唱的经典歌曲《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更是表达了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情意和美好祝愿。

“如果不是听讲座,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神奇的民间乐器——独弦琴。”在7月29日壮族独弦琴演奏家雷滢讲述《一根琴弦——探秘独弦琴》时,观众惊讶地说。

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唯一的独弦琴演奏家,雷滢曾让独弦琴亮相央视春晚;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晚宴中,她精湛的演奏得到了与会各国政要的赞誉。

在讲座现场,雷滢以娴熟的演奏技巧、独特的演奏方式与多位艺术家一起,带领观众凭海临风,行走于南国水乡,感受独特的海岛民族风情,倾听自然的奇妙音律。独弦琴与笛子、马头琴、打击乐器、钢琴、大提琴等乐器的完美融合,为观众打造了一次难忘的音乐之旅。

教学相长,让民族艺术资源共享

8月5日,苗族音乐艺术精彩亮相“民族艺术课堂”。主讲人杨胜文是芦笙演奏家、最早探索苗族现代音乐的著名苗族音乐人。

芦笙被誉为“苗族人的灵魂”“苗族人的精气神”。杨胜文介绍了原始笙的发展与演变,仿佛将观众回到2500多年前的山间田野。经他改造研发的直雕、横雕、五谷棒等乐器,取材于自然和生活,竹叶、五谷叶、树叶所产生的美妙音乐令观众们赞叹不已。

在现场互动环节,小观众们兴奋地走上舞台,跟杨胜文学起了吹木叶、芦笙,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

8月19日,在马头琴演奏家朝克吉勒图主讲的《草原茫茫——蒙古族器乐漫谈》课堂上,现场座无虚席。工作人员不断地为观众增加座椅。朝克吉勒图讲述了潮尔、马头琴、口弦琴、四胡等蒙古族乐器及演奏方式。特邀嘉宾、青年演员张铎向观众介绍和展示了火不思、陶布秀尔等乐器。

“现场演奏的《莽古斯》融合马头琴、手鼓和吉他,实现了经典与时尚的碰撞,民族与世界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器乐在时代浪潮中的新发展。”来自福建上杭、河北崇礼、甘肃灵台、湖南韶山、湖北咸丰的“乡村·中国梦”的百余名学员现场观摩学习后由衷地说。

8月12日,大雨的突然降临,也未能阻挡观众们走进民族艺术课堂的脚步。这天的课以音乐沙龙和小型歌友会的形式展开。主持人毓希身着彝族服装,对主讲人“彝人制造”组合进行了深度访谈,带领观众一同感受彝族人的音乐世界。

“彝人制造”是中国最早的无伴奏合唱组合。主唱之一曲比哈日向大家介绍了彝族音乐的种类和特色,讲述了他们继承、发展、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们坚持音乐原创,希望回归音乐本真,拒绝浮华急躁。”组合另一位成员曲比哈布则用“山歌与摇滚、古典与现代、民族与流行、原始与前卫”8个词语,概括了彝人制造的表演风格。

“对我们的艺术家和演员来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举办讲座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进行艺术提升和提炼,必将促进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迈上新台阶、走得更远!”黄耀萍说,“同时,这个课堂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各族群众在说说唱唱的氛围中交往交流,能更好地起到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黄耀萍表示,由于暑期课堂社会反响非常好,应观众的要求,中央民族歌舞团将创新讲座形式,把“民族艺术课堂”拓展为每月一期,以便将更多、更好的民族艺术资源分享给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