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昆仑山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尚昌平  2017年08月17日08:32

板蓝根草场上的牧羊人。

萨尔龙村

毛驴是山区主要的交通工具。

雪融水切割了巨大山谷。

昆仑山位于新疆南部,南接藏北高原,北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起帕米尔高原,蜿蜒2500公里东入青海。昆仑山雪峰林立,其西端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及公格尔九别峰,更有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挺立在冰川雪域之巅。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出自《尚书·胤征》篇,记录的是距今约4000年的夏代,昆仑山曾发生火山爆发,玉和山石在火焰中燃烧。这可能是中国地质史上最早有关火山爆发的记载,同时也是矿物学上对玉和石最早的界定。人们认识昆仑山,是从昆仑山火山爆发开始的,火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质量。亿万年间地壳构造运动,不知造成了昆仑山多少次火山爆发。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书中“西王母”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为昆仑山原始部族女首领;二为地名,大概西王母部族聚集生存过的地方,均称“西王母”。西王母蓬发是氏族的习俗,与早期游牧为生、“被发覆面”的西羌发饰相同。戴胜是一种鸟,晋代郭璞将“胜”解释为玉。笔者认为,“戴胜”应指帽子上缀有象征着族饰的翎羽,形状如戴胜鸟。西王母部族以狩猎为主,吃肉食,以兽皮为衣,被夸大描述为“豹尾虎齿”。

据《魏书·于阗传》记载,昆仑山北麓于阗国生活的居民面貌、肤色与中原相同,殷商时期的西羌,也曾经与中原人交错散居,自商代武丁逐渐西迁,古代西羌一支向西迁徙至昆仑山,曾与西王母部族散居一处。可以说,昆仑山北麓的居民,大多数是由东迁徙而来的。

按早期的史料记载,黄帝、尧、舜、禹都与西王母有关联,《帝王世纪》记载:“西王母,慕舜之德,来献白环。”西王母的故事在中原已经流传了很久,西王母神的形象早已为中原人所熟悉。

西王母虽然是人神合一的氏族领袖,但在古书上记载,她屡次向五帝献贡,在中原人的眼里,西王母是“天帝之女”,属于次一等的神,并以对等的形式将周穆王也奉为神。但实际上,西王母就是一位率部族生活在昆仑山区的女性领袖,她居住过的山间、她率领部族走过的地方、她停留的高山湖泊,以及后来传说中她的美貌和儒雅的谈吐,都让后人倾慕不已。

昆仑山在很早就被中原人视为神山,因昆仑山而产生的神话相继不绝。如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姮娥窃药奔月、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均与昆仑山相关。

在古老的传说中,昆仑山是黄帝与神的栖居地,“食玉膏,饮神泉”而得以长生;周穆王曾驾驭八骏西巡昆仑山,并与西王母在瑶池会见,举觞唱酬;西汉时,张骞遣副使寻黄河源至于阗,采得昆仑玉而归……有关昆仑山的记载在汉代以前文献中不胜枚举,昆仑山就是历史的一条文化长廊。

古代昆仑山精神层面的内涵在于神话、传说;昆仑山的物质基础则是美玉和丰富的矿藏。而在汉代之前,昆仑山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在古代,即使五岳联袂也不可与昆仑山相媲美,后人称其为“万山之祖”,不无道理。

昆仑山与五岳名山的根本区别在于,五岳是历代天子封禅之地,帝王在敬畏五岳的同时,将五岳作为永固江山的基石,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昆仑山与天相接,是帝王们只能神往而不能到达的地方,昆仑山是没有任何枷锁的山,昆仑山是自由精神的乐园。

神话是无形的,但产生神话的昆仑山是真实的。世界上的崇山峻岭少有像昆仑山系那般雄奇的气势、博大的胸怀;也没有哪条山系似昆仑山地带聚合着多种族、多民族人群,并由之沿昆仑山北麓不间断地沟通东西方人类文明。

近些年来,昆仑山的冰川逐渐萎缩、水资源减少、草场退化,寒漠化进程在加剧,让人感受了到昆仑山的苍凉。但是大自然并没有将人世间的美丽全部带走,在昆仑山间生活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像一颗颗无瑕的昆仑玉,在高山、在山前绿洲、在戈壁荒漠袒露着与生俱来的光泽。只有生活在昆仑山中的人,看着雪山、草甸和白玉般的羊群,看着金黄的青稞和遍地的山花,看着一朵朵白云从身旁飘过,才相信这些神话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