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 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再现当年军民鱼水情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婧姝  2017年07月31日09:38

序幕:红军在金沙江畔

《金沙江畔》排练现场。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由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将于7月28日至8月2日在京首轮演出。该剧由作曲家雷蕾作曲,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编剧,指挥家张国勇执棒,导演廖向红执导,当今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青年歌唱家领衔。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说:“早在2015年8月,国家大剧院就开始着手策划‘军民鱼水情’题材的歌剧作品,献礼建军90周年。经过反复论证,国家大剧院选定将陈靖的小说《金沙江畔》改编为歌剧,以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深厚情谊。”

红军与藏族同胞心连心

《金沙江畔》是红军作家陈靖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小说。1934年,陈靖从家乡贵州瓮安县参加了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次年抵达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金沙江畔的藏族聚居区。小说《金沙江畔》就是围绕着红二方面军通过藏族聚居区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事件写成的。

在歌剧《金沙江畔》中,红军北上抗日途经金沙江畔,民团司令仇万里欲阻止红军北上,假扮红军抢了桑吉土司的女儿卓玛并嫁祸于红军,欲挑起藏族人民与红军的矛盾。卓玛被红军先遣队队长金明搭救后,起初误认为红军是她的仇人,但是,金明的姐姐金秀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红军严明的纪律、为保护藏族人红军政委英勇牺牲的一幕幕,使卓玛不仅成为红军进入藏族聚居区的向导,还由衷地敬佩起这支仁义之师。

敌不过红军的仇万里放火烧了金沙城,并对桑吉土司谎称卓玛被红军糟践致死。悲愤交加的桑吉土司发誓与红军势不两立。

心事重重的桑吉收到飞箭传书,信中说卓玛还活着。卓玛欲上山向母亲说明缘由,但仇万里却暗中企图将卓玛置于死地。担心卓玛被算计,金明独自上山。桑吉土司与金明约定,如果太阳落山,卓玛还不能安全回到她身边,就要杀掉金明。在太阳即将落山之际,卓玛出现了。阴谋败露的仇万里在红军、藏军逼迫下,慌不择路掉下悬崖……

深入采风展现军民鱼水情

接到《金沙江畔》的创作任务后,为了彰显这部歌剧浓郁的民族性,作曲家雷蕾、导演廖向红与主创团队本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奔赴千里之外的迪庆藏区,寻找最贴近历史以及康巴藏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使这部民族歌剧所表现的“军民鱼水情”更加感人至深。

在高耸的雪山与险峻的峡谷中,艺术家们深刻地感受到当年红军战斗的艰苦卓绝。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在康巴藏族的文化、民俗中,汲取了艺术的灵感与养料,并将采风的所听、所见、所感,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再加工,融入到歌剧的创作中。

在音乐方面,作曲家雷蕾搜集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这些“最珍贵、最闪光、灵魂一般存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歌剧创作的重要源泉。雷蕾说:“我印象最深的是迪庆文工团副团长达摩鲁卓唱给我听的一曲当地歌谣,那是他母亲在地里干活儿时唱的康巴民歌。我把它加以发展,献给了正直、勇敢、美丽的女主角卓玛公主。”此外,雷蕾还将江西民歌、昆曲等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并让浓郁的民间音乐与歌剧的交响化、戏剧化相交融,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并赋予全剧音乐强烈的戏剧张力。

在歌剧的改编过程中,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在充分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根据歌剧艺术的特征,强化音乐性与戏剧性,并以生动的人物刻画、打动人心的情节,彰显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军民鱼水情。

编剧冯柏铭说:“民族化,就是要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习惯。通过我们主创团队的努力,通过国家大剧院的全力打造,相信这部歌剧一定会被广大观众喜爱。”

编剧冯必烈说:“在《金沙江畔》的故事中,红军不仅要面对敌人,还要广泛接触藏族人民。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重要作用。”

执棒该剧的指挥家张国勇,对于《金沙江畔》也有着深厚的情结,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情感、很浪漫的故事,相信观众能够通过这部歌剧优美的音乐,感受到歌剧艺术的魅力。”

在舞台呈现方面,导演廖向红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云南康巴藏族聚居区的自然与人文风貌,着力突出红军的“跋涉”感。“万里长征是用脚走出来的,我希望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跋涉的形象刻画在观众的心中。”廖向红说。

主创心声

红军是我心中的英雄,香格里拉是我心中的仙境。

当我踏着英雄的足迹登上迪庆海拔4500米的雪山时,真正感受到雪山的神圣和红军的崇高,震撼心灵的力量瞬间充满全身。有幸用歌剧的形式颂扬心中的英雄,故事又发生在香格里拉,这是难得的机遇。

我前几部歌剧的创作没有这么广泛地使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红军的江西民歌,康巴藏族的弦子、山歌、舞曲,丰富了全剧的音乐色彩;塑造大反派时又用了一点点昆曲……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使这棵歌剧幼苗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扎根、发芽、成长。红军的奉献牺牲、藏族同胞的赤诚无私、敌人的狡诈残暴,使此剧的戏剧张力极强。在歌颂红军和藏族同胞骨肉情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的创作中,我常常感动不已。我珍惜这瞬间、享受这瞬间,它净化了我的心灵。

——作曲家雷蕾

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路途上。毫无疑问,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的人类精神的丰碑。《金沙江畔》只是长征中的一小段插曲,这个故事体现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深远含义。从红军时期开始,人民的军队就与人民血脉相连。这种优良的传统,正是这支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法宝之一。

——编剧冯柏铭、冯必烈

我们主创团队在创作歌剧《金沙江畔》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并沿着当年红二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取道藏区的路径做了考察和体验。

我们将获得的感悟、触发的思索、唤起的激情渗透在歌剧《金沙江畔》的创作中,努力用具有历史真实和生活质感的造型去呈现金沙江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用凝聚时代节奏、鲜明民族特色的旋律来呈现历史的回声、红军的足迹和民族风情;用演员精湛的演唱、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表演去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展现红军战士之间的友情、亲情,与各民族百姓的同胞情,以及红军团长金明与藏族姑娘卓玛纯真挚朴的爱情

——导演廖向红

(本文图片由国家大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