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手写体之父”——哈旺加卜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孟庆 2017年07月18日15:08
哈旺加卜及其蒙古文书法作品。 资料图片
哈旺加卜是我国著名蒙古文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蒙古文电脑字体“哈旺体”创始人。由他书写的蒙古文毛笔书法,被选作蒙古文印刷楷体,并被国家认定为“哈旺体”。这是现代电脑软件中蒙古文的唯一手写体,填补了蒙古文印刷业和电脑蒙古文楷体的空白。
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吉思汗广场西侧,矗立着一座哈旺加卜的雕像,那是当地政府对蒙古文书法家哈旺加卜的隆重纪念。在哈旺加卜纪念碑的碑文上,写着一首诗:“神笔走龙蛇,书圣事迹多。楷模空白补,蒙书开先河!”这是对“书圣”哈旺加卜的真实写照和极好评价。
满腔热血走上革命道路
哈旺加卜,又名吴景玉,1908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左翼旗(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苍土乡娘娘营子村一个蒙古族家庭。他4岁入私塾,因天资聪颖,记忆超群,被誉为“神童”。18岁之前,他一直在私塾学习蒙古文和汉文。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满怀一腔热血的哈旺加卜选择了从事教育事业。在任教期间,他从一些书籍上秘密接触到马列主义革命思想,逐渐接受均田地、求平等、求自由,农工要做主的主张。1942年,他将共产主义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想法,写成了充满求平等、求民主思想的文章,后几次受到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特务机关的追查。因及时处理了有关材料,他才幸免被捕。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向何处去、蒙古人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哈旺加卜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蒙古民族以光明的道理。是年,他将自己所有家当分发给穷苦百姓后,骑马驰向北方,加入了乌兰领导的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卓索图盟骑兵纵队,走上了革命之路。
1946年,哈旺加卜被送到东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内蒙古敖汉旗代理旗长兼旗政府秘书,领导创建了敖汉旗革命政权。1948年起,他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文教部编译处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工作。
历时三年缮写《红楼梦》
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文的书写并不统一。为了建立一套统一的、可资依据的书写规范,中蒙两国的书法家合作,共同编写了《蒙文正字法字典》。这本书完全是手写的,共有3个人参与书写,其中之一就是哈旺加卜。1951年,内蒙古出版局出版了这本字典,印数5000册。
实际上,哈旺加卜的书写历史更早。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开始缮写小学课本。书写小学课本,需要耐心和功力。每当人们夸赞哈旺加卜的蒙古文书法时,他总说:“这不是功夫问题,是使命啊。”
1955年,哈旺加卜将世代家传的百余两黄金化为金水,蘸豪情,抒壮志,书写了《甘珠尔》金字经文,并将之捐献给自治区政府。
1972年,内蒙古大学的学者发起策划,要把哈斯宝译的《红楼梦》蒙古文版,缮写成书并出版。这样的事情只有哈旺加卜能做。于是,内大就把哈旺加卜借调到学校。
每天上班后,哈旺加卜像个机器人一样地书写——他要在一张A4大小的宣纸上小心翼翼地书写,不能出任何差错,只要错一个字,整张纸就报废了。此时,哈旺加卜已64岁,但他不仅手不抖,字体也越发地老道成熟。他以每天4至6张纸的速度缮写,保持每个字的大小、粗细、韵律、结构都是一致的,看上去简直就像是印刷出来的。整整2100页、四卷本的蒙古文《红楼梦》,哈旺加卜用了3年时间,终于书写完成(由于一些原因,其中的1/4部分由另一人书写,字体上可明显地看出)。
1975年,哈旺加卜带着珍贵的手稿到了北京民族印刷厂。在印刷老师傅康明德的帮助下,《红楼梦》蒙古文译本手稿印刷成书,印数1000册。译本不仅有译本价值,更是手写体的珍本。
1978年,哈旺加卜翻译、并用蒙古文誊写的另一部作品《毛主席诗词》出版。这本毛笔习字帖精选了毛泽东的37首诗词,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印数达1万册。另一本《蒙文诠释》也是哈旺加卜手书的。如今,这些印刷品已成为蒙古文书法作品中的珍品。
哈旺体的诞生
1988年11月30日,《内蒙古日报》报道说:北京民族印刷厂的老师傅康明德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蒙古文、满文手写体。因选蒙古文书法家哈旺加卜的手写体作为铜模,所以称为“哈旺体”。
1990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专题报道了哈旺加卜本人和他的“哈旺体”,赞誉他为“中国蒙古族的王羲之”。
一个人的字体,是如何成为蒙古文的一种书写标准呢?
据康明德回忆,他看到哈旺加卜在书写蒙古文版《红楼梦》时,就琢磨着怎么把手写体变成铜模。此前,蒙古文字模里只有印刷体,没有手写体。康明德就根据哈旺加卜的字体,进行了半年多的研制。他先将字体全部分解,按字头分成一堆,从中挑选出最好看的一个,再按照字模的要求逐一修整,使每个字节都能互相完好地相接,接出来的蒙古文字体仍是哈旺体的风格。
1988年,康明德拿着制好的铜模到呼和浩特,在由报社、出版社和语言专家组成的小组鉴定下获得通过,也得到哈旺加卜本人和亲属的认可,标志着蒙古文手写体“哈旺体”字模的诞生。
1989年,哈旺加卜的蒙古文毛笔书法被选作蒙古文印刷的楷体,被国家认定为“哈旺体”蒙古文书法楷体。后来,康明德还同蒙古族语言学家确精扎布教授等把哈旺体输入了电脑,使之转制作为电脑软件唯一的蒙古文手写体,填补了电脑蒙古文字的空白。
组织翻译《续资治通鉴》
1983年,哈旺加卜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副馆长。他和语言学家巴达荣嘎等联手,开始了一项艰巨而又富有挑战的工作:将著名历史文献《续资治通鉴》中蒙元史章节翻译成蒙古语。《续资治通鉴》是清朝史学家毕沅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记录上接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下迄元顺帝至正三十年(1370年)的历史,共220卷。其中,蒙元史部分共有78万字之多。
众所周知,翻译古文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仅枯燥,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而哈旺加卜他们却甘于做这样任劳任怨的工作。哈旺加卜用后半生的精力翻译了《续资治通鉴》的后55卷。
1991年6月25日,哈旺加卜不幸病逝,享年83岁。
“我父亲做事十分认真。他当编辑时,也是极度认真,几乎不错一个字。他当过很多好书的责任编辑,还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学好蒙古文。结果,我和两个哥哥都学了蒙古文,我大哥吴俊峰还成了著名的词典家。”哈旺加卜的女儿、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学者娜日斯回忆说。
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一本汉蒙语言翻译的工具书《汉蒙词典》,主要撰写者、审定者就是哈旺加卜之子吴俊峰。吴俊峰还编写了蒙古文版《新华字典》,根据汉文版《辞海》编译了《汉蒙大词典》。哈旺加卜的家人虽然从事的工作不同,但都为蒙古族、蒙古文化、蒙古历史、蒙汉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树起了这些领域里的一个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