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明月几时有》:抗日片的温度

来源:人民政协报 | 金燕  2017年07月17日08:59

许鞍华是一位以细腻见长的香港女导演,尤其擅长拍摄表现香港本土生活的影片,比如她的《女人四十》《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纯粹港味的影片,能把高楼大厦之下的老巷子、破楼房里细碎的温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煽情,没有香港商业片的电光石火,却能让观众感受到香港市井生活中的体恤与厚道。但《明月几时有》却是一部抗日题材的主旋律影片,香港与抗日,本来就感觉很遥远,许鞍华与战争似乎就更不沾边。她能拍出什么样的一部抗日剧?对于这种题材,许鞍华会如何处理?会把握好吗?这让观众对之充满不安的好奇。

与我们看惯的硝烟战火的抗日景象不同,《明》片发生在绿得发暗的潮湿的南方,那里有一种让我们感到陌生的静谧与生机盎然。在我们的印象中,抗战时期的香港独居一隅,似乎与枪林弹雨无关。而实际上,暗流涌动的抗日力量无处不在。没有大的正面战场上的较量,但仁人志士的抗日爱国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就与香港本土充满市井气息的生活状态一样,香港的抗日斗争也是细小的,琐碎的,是在角落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将这种静谧之下的惊心动魄表现出来?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地展现战争的多样性与严酷性?许鞍华导演用了白描手法。

《明月几时有》采取的是三条线交错并行的结构方式,来展现香港抗日力量的群像。方姑从一个邻家女孩转变成为地下联络站的负责人是影片的主线,与方姑密切相关的两个男性分别是另两条线索,方姑的前男友李锦荣明为汉奸实为地下党,发展方姑成为地下党的黑仔代表的是真刀实枪的东江纵队。三个年轻人各自守在自己的战线上,分别用自己的方式抗击日寇,同时相互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最终,三条线索融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青年爱国者抗日救亡的战歌。

三条线索,代表三类活跃在不同战线上的热血年轻人,影片叙事干净简练,截取的是每个线条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人物的思想变化就稍嫌粗略、单薄,比如方姑投身革命似乎是出于一种青春激情找到出口的偶然,而方母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市民加入革命队伍,除了出于对女儿的爱护之情,好像很难找到更合理的思想转变线索。

然而,即便是粗线条的群像戏,许鞍华对细节的把控还是很见功力的,有几处特别动人心魄。比如年轻的方姑义无反顾地离家投奔革命时,方母追出来,一把伞塞到女儿手中,便匆匆转身,不忍面对别离。母亲走后,站在原处发愣的方姑打开另一个手掌,掌心一颗金戒指。那该是贫困年代中母亲最最值钱的物件了吧?!无声的爱,就通过这一枚小小的戒指传递。

方母被捕,方姑的心焦可想而知,但当她考察了防守严密的宪兵队之后,站在茂密的林荫中,看起来词不达意地对着黑仔娓娓叙说:“我妈妈是一个自私的人……”平静的语气中,透露的是决定放弃对母亲营救的绝望的疼痛。放弃营救,是因为她牢牢记住母亲的教诲:“不要连累别人。”这种不煽情的处理方式,在观众心里激起的是更大的情感波澜。

方母是与身为地下党的年轻姑娘一起被拉去“刑场”处决的,并未曾谋面的地下党姑娘搀扶着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方母,在处决前,他们被勒令自己挖坑,姑娘默默地拿过方母手里的罐头筒帮她,无需更多的交流,小小的动作,已经把革命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甚或说人与人之间的体谅与温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之中,处处表现出人心的温度。这是许鞍华的抗战影片中最特殊也最动人的地方。

细腻之处还表现在方姑与李锦荣和黑仔的情感戏也都表现得收敛克制而又荡气回肠。“分手”后的方姑与李锦荣,不知对方都在做什么,再见时,已是同志。江边匆匆一聚一别,见面时情不自禁的拥抱和分别时只能回眸的隐忍,已胜过千言万语。相比于霍建华扮演的前男友李锦荣,方姑与彭于晏扮演的游击队长黑仔的对手戏要更多一些,从请求方姑帮忙营救茅盾一行文化人,到说服她加入组织,再到一起设法营救方母,再到故事结尾的渡口送别,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和欣赏钦佩,是两人情愫的基础,但却一直没有机会互相表达,直到渡口边送别,相对良久,才有那惊心动魄的一抱。

影片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可以说是明星组合,但更出彩的则是叶德娴和梁家辉这样的老戏骨。叶德娴的演技大家已经在许鞍华著名的《桃姐》中领略了,这次她的戏份不多,但举手投足都有着与人物身份相配的那种得体。香港市民的精打细算、在拮据中把一日三餐吃得津津有味、得到小便宜之后的窃喜、在困苦中努力保持得优雅,以及投身革命后的兴奋与小心、被捕后的从容与隐忍等等,叶德娴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梁家辉扮演的是年长后的彬仔,他对着摄像机“回忆”他年少记忆中的方姑,完全没有违和感,似乎他就是那个已然老去但记忆却常留心中的小游击队员彬仔。

故事进入尾声,方姑深夜静静地送别黑仔,镜头拉远,画面叠加转换成高楼林立的现代场景,我们赫然发现,方姑站立的那个荒芜的小码头竟然就是我们熟悉的香港,那些繁华所在处,曾经就是方姑们热血战斗过的地方。这不能不令人唏嘘。

而讲述完毕的梁家辉走出茶餐厅,开上他的出租车,做回普通香港人中的一员。也许人流中每个平凡的长者背后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又都淹没在车水马龙中,这些平凡的面容和不凡的故事,共同汇成香港的生命。

顺便提一句,《明月几时有》是取材于作家李桦发表在《北京日报》副刊上的报告文学《方兰:香港女游击队长》改编的。名导许鞍华几经辗转才在北京找到老作家,并得到全力支持。没有她的这种执着、担当,也就不会有这样一部好看的故事影片了。

(作者为著名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