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阅读月度好书榜2017年1、2月榜

来源:青阅读(微信公众号) |   2017年07月05日11:24

非虚构

1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英]休·昂纳 著

刘爱英、秦红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1

本书是有关中国风著述的艺术史经典。从17世纪始,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商贾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趋之若鹜;中国风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造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作者以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细腻笔触,梳理了中国风在西方的兴起、兴盛和衰落过程,中国风归根结底是一种欧洲风格,表明的是欧洲人对一个心理上很神秘的古老国度的认识和理解,而非如某些汉学家所言,仅仅是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

2

《火枪与账簿 : 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李伯重 著

三联书店

2017-1

经济史家李伯重教授在史学界享有盛名,近年他的研究领域从经济史扩展到了政治史、社会史和军事史,研究地域从江南扩展到了全国乃至东亚世界,研究时期则从明清缩小到了晚明。《火枪与账簿》体现了他治学兴趣的转变,以全球史的视角,聚焦15世纪末至17世纪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一部面向社会大众的较为通俗的作品,也是目前学界很热门的“全球史”研究的一次尝试。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征是"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了军审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李伯重教授将晚明中国遭遇的危机纳入全球性的“17 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进行考量,当时无论欧洲各国还是东亚世界,都面临着各种冲突的集中爆发,最终明朝没能度过危机,沦为失败者。

3

《小说课》

毕飞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2

本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大部分系2015年在《钟山》杂志上的专栏文章。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的《时间简史》等作品。优秀作家解读文学作品常有特异之处,毕飞宇读小说,至少不比他写小说逊色。

4

《人类通史》

[英]克里斯·斯特林格、彼得·安德鲁 著

王传超、李大伟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目前,在国际上有两种理论解释人类的起源。第一种叫“走出非洲”假说,认为现代人(智人)十几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扩散到世界各地,并且淘汰了各地的其他人种。第二种叫“多地区起源”假说,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亚欧非,甚至澳大利亚,然后相互融合杂交。其中,“走出非洲”就是本书的作者斯特林格提出来的,至今仍占据主流地位。

目前国内译介的一些“人类史”,比如克里斯蒂安的《极简人类史》、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严格来说只是“智人简史”,而《人类通史》包含了2000万年的完整的人类进化树,从猿到人,如何适应环境,如何进化出我们所具有的语言、技术、认知和心里结构。此外,书中还生动讲解了人类学家探索人类起源的方法和技术,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发现故事。

5

《醉酒的植物学家:创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

[美] 艾米·斯图尔特 著

刘夙 译

商务印书馆 2017年01月

清酒始于米粒,苏格兰威士忌源于大麦,特基拉来自龙舌兰,朗姆酒酿自甘蔗,而波本酒出自玉米……这本书中,作者考察了许多能让人晕眩的花草、树木、果实和真菌,几千年来,人类用他们的才智和激情,不顾一切地把这些植物转化成酒精。在所有被发酵和蒸馏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中,有些是危险的,有些极为古怪,还有一种和恐龙一样古老——但是每一种植物都为全球的饮酒传统和人类历史做出了独特的文化贡献。该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博物类畅销书作家,译者刘夙是知名植物学科普作家。

6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冯其庸(口述)

宋本蓉(记录整理)

商务印书馆

2017年01月

本书以口述自传的形式,简明而生动地叙述了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冯其庸先生不仅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他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这一颇有心得的学术路径在其口述自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该书经传主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本书文笔生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是一部韵味悠长的口述自传,更是一幅真实再现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的历史长卷。

7

《齐泽克的笑话》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于东兴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在这本结构紧凑的笑话集中,人称“文化理论界的猫王”、“乔姆斯基与Lady Gaga合体”的明星思想家齐泽克拿出他最擅长的语言装配形式,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入他的哲学空间:他反复玩味着那些又猥琐又好笑的段子,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用笑话的荒谬去对冲某些常识结构或理性情境。通过笑话,人们将了解到这些情境的可笑,它们不再必然合理,甚至是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笑声,在这种意义上,就是革命。”

8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

干春松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这是一本学者写的大众通俗文化读本,以中西文明互鉴为大背景,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思想、价值,以及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简明又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该书为社科出版社“理解中国”丛书之一,对当下环境中中国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文化、外国人如何了解中国的变化,具有普及性的意义。

9

《东北游记》

迈克尔·麦尔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月

又一本外国记者观察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这一次作者迈克尔?麦尔将视线投向到中国东北,准确的说聚焦于东北的乡村。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作者曾经驻扎北京写了一本关于四合院拆迁的作品《再会,老北京》,这次他扎根在东北的乡村,用自己的观察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0

《我在故宫修文物》

萧寒 主编

绿妖 撰稿

严明 摄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琥珀工作室

2017-1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公映后,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的生活重新引起话题。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出版方在纪录片播出后,找到导演,并找到有情怀有功力的作者,完成了这本不同于影视版的纸质书,。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本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的故事。

11

《穿T恤听古典音乐》

田艺苗 著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年1月

这是一本古典音乐启蒙书,作者从怎么听古典音乐,到古典音乐的礼仪、知识、背后的故事都有涉及,既有针对音乐作品的评论,也生动刻画了音乐家的个性和生活。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你可以穿T恤、穿牛仔、穿西装、穿睡袍……古典音乐不是老古董,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奢侈品,它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无需附庸风雅,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质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节而生。作者田一苗是一名作曲技术理论博士,现就职于向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12

《时间之书》

余世存 文

老树 绘

铁葫芦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1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13

《布封:鸟的世界(第五册)》

[法] 布封 著

[法] 弗朗索瓦-尼古拉·马蒂内 等 绘

刘晓钰 / 马艳君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2017-1-1

这套全五本的丛书首次将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的《鸟类史》中1008幅插图重新整理,集结为5册精装图书出版。除了精心修复图片、保持原作古典华丽特色的同时,还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法语系黄荭教授作为翻译指导,精准翻译鸟类名称。并在原作的基础上,增补了各种鸟类的知识性条目介绍。作为18世纪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 ,布封耗费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 的巨制《自然史》,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套18世纪的鸟类图鉴丛书,自1765年陆续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14

《奇想之年》

[美] 琼·狄迪恩 著

陶泽慧 译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1

本书被推崇为“伤恸文学的经典之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是美国当代作家琼·迪迪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除了哀伤动人的回忆外,还有许多对于生命的思考。

圣诞节前的几天,约翰和狄迪恩夫妇看着女儿金塔纳病倒了,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

在新年夜的前一晚,夫妇俩从医院探望女儿归来、坐在 桌边准备吃饭时,约翰突发了致命的冠心病。就在一瞬间,狄迪恩失去了共同生活四十年的丈夫……

这本纪实作品记录了狄迪恩生命中艰难的一年,讲述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一个人历劫后的重生与成长。

15

《从投票到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冲突》

杰克·斯奈德 著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1月

本书是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杰克·斯奈德的成名作,也是民主化和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冷战”结束后,人们信心满满地宣称促进民主的传播能带来稳定与和平,然而世界范围内战火和冲突、流血和屠戮依然持续不断。为什么民主化常常导致民族主义冲突?为什么有时冲突又没有发生?为什么国际社会的介入反而使冲突不断升级?本书以这三个问题为核心,深入研究了民族主义的四个经典案例:曾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德国、英国、法国和塞尔维亚。通过考证大量的文献资料,作者指出,民族主义狂热和族群暴力并非源于敌意文化间的“古老仇恨”,而是由于精英阶层为维持现有统治秩序所做的冒险决定。

16

《回望》

金宇澄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1

“我母亲说,只在某一封没写完的信里,才见到你爸爸充满情感的回顾:’天寒刮起西北风,让我想起满目萧条的,我的青春年月……’”

这本书讲的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虚构

17

《王城如海》

徐则臣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1

这部小说以北京为背景,依赖着不可思议的巧合,戏剧化的情节编织,将城市的各色人等归拢一处。主人公余松坡是海归先锋戏剧家,此外还有大学生蚁族、保姆、快递员等,既有吃着拆迁补偿款开大奔的黑车司机,也有土地流转中当不成农民而进城打工的擦车工。他们陆陆续续地登场,意在强调城市浮华背后的幽深,探寻“他们的阶级、阶层分布,教育背景,文化差异,他们千差万别的来路和去路。”小说犹如一部计算精密的仪器,将诸如城乡差距、阶级分野等社会议题,与“雾霾”之中的压抑、人群间相互理解的难以实现,以及知识分子的愧疚、罪感与个人救赎等有效拼接,几组丰富的意象便构成了这个城市万花筒般的复杂表情。

18

《佛罗伦萨的神女》

[英] 萨曼·鲁西迪 著

刘凯芳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7-1-1

历史有多么宏大,情爱就有多么离奇.《佛罗伦萨的神女》是萨尔曼·拉什迪2008年创作的一个新作品,历史与宫廷的奇情在作者笔下展开——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意大利的美第奇政权、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伊朗的波斯帝国、中亚的乌兹别克王国,故事里涉及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哥伦布发现美洲——东西方世界皆为一个似真似幻的黑眼睛公主而疯狂。读者说,这是可能是拉什迪最好读的一本小说,也是最快进入这位不断收到死亡威胁的作家的通道。

19

《守望之心》

[美] 哈珀·李 著

张芸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2

美国传奇女作家哈珀·李有生之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后的五十多年间作家一直拒绝各种采访和社会活动,并宣称不会再写第二本书。据说本书源自作者早年的手稿,《守望之心》和《杀死一只知更鸟》一脉相承,讲述的是主人公斯库特成年以后回到家乡探亲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很多斯库特童年的回忆。与《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儿童视角完全不同,《守望之心》是从成年斯考特的视角展开的,关于父爱、正义以及成长,这本小说有很好的启示。

20

《试刊号》

[意] 翁贝托·埃科 著

魏怡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1-1

《试刊号》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生前最后一部小说,通过一场阴谋重重的办报实验,对现代新闻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一九九二年的米兰,几名记者加入一份正在筹备的日报,《明日报》,雄心勃勃地要在新的职位上大显身手。在电视和广播兴盛的时代,报纸的滞后性不言而喻,因此,《明日报》立志讲述“明日即将发生的事件”,通过深入调查,在新闻领域拥有某种“预见性”。他们精心研究过去的新闻,试图编出编一份模拟的“创刊号”。而在调查过程中,种种现实却不容置疑地跃入眼前。“人们都以为墨索里尼已经死了,而自1945年以来,意大利发生的每一件大事背后,都飘荡着他的幽灵…… ”一名记者突然提出这样的假设,正当人们怀疑他走火入魔时,一天早晨,他惨遭杀害。

此时,记者们才发现,这份报纸不过是一个诽谤和勒索的工具……是身为传媒巨头的幕后老板打入政治核心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