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脑双帽:见证迁徙之舞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吴洁  2017年05月30日14:27

脑双帽,高55厘米,直径29厘米。 中国民族博物馆藏

目瑙纵歌节现场。资料图片

这顶由犀鸟嘴、孔雀翎、野猪牙、藤篾、银泡等材质组成的形制独特的兜鍪(古式作战的头盔),是景颇族“目瑙纵歌”仪工上领舞者的“脑双帽”。它形象地表达了人类的智慧与灵感来源于自然万物。犀鸟被景颇族人认为是“百鸟之王”,最善唱歌;而孔雀是动物界中最善舞者;野猪则代表了力量。

景颇语里称为“脑双”的领舞者,由宗教祭师“董萨”中最高级别的大祭司“斋瓦”担任。董萨是景颇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他们通晓巫、医、艺、技、天文等知识,能与有神世界沟通,是服务于景颇族内部婚丧嫁娶、驱魅除病、祈祷丰收的专职人员。在景颇族万人祭祀舞蹈仪式“目瑙纵歌”上,董萨头戴鸟羽兜鍪,身穿织有龙纹的长袍,手握长刀,带领盛装的男女族人“拓荒前行”。成千上万人在他的引导下,手与脚模仿鸟类的形态,在鼓点韵律中,踏出有序的舞步,沿着历史上那条艰难的迁徙之路,进退、环绕,直至终点。舞蹈动作简单却铿锵有力,形成曲折迂回的图案,场面宏大而悲壮,完美再现了景颇族先民找寻安居之地、征战创业的艰辛之路。

这是一条穿透崇山峻岭、荒芜之境的旅程,是一条人类与自然万物相处和解之路。

历史上,景颇族经历了由北至南迁徙,最终定居在我国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地区,并向南拓展至今缅甸、泰国等地。据考证,景颇族为古代氐羌后裔,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在景颇族创世纪史诗《目瑙斋瓦》中,叙述了其祖先自青藏高原而下,沿着金沙江南迁,在怒江以西地区定居的漫漫旅程。宇宙天地、有神世界、族群起源及生命情感的认知,被景颇族人以口耳传唱的方式承继。这段记忆与其祖先认同、族群绵延息息相关。于是,它不断地在景颇族人最隆重的祭祀舞蹈仪式“目瑙纵歌”上呈现与强化。这也可从他们如今生活在热带地区却依然身着羊毛编织的筒裙中窥见端倪——曾经生活在高寒地带的物化的记忆。“目瑙纵歌”作为景颇族最核心的宗教节日,既体现着“人神”和谐的共识,又表达着集结族群内部认同的诉求。

迁徙之路的幽深与漫长,使之历经不同的地理生态、文化类型,在与藏、傣、德昂、傈僳等民族的交往互动中,形成了景颇族内部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并建立了从游牧到刀耕火种,再到农耕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等级权力结构的“山官制”政治形态。

董萨戴上这顶“脑双帽”,意味着集自然精华灵性于一身,更意味着与万物的共存。人来自于自然,这是生存的选择,也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