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白孟愚与云南第一个现代茶厂的诞生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杨德明  2017年05月24日09:39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的南糯山,是著名的古茶山和优质普洱茶的原料基地。此地山高谷深,气候凉爽,常年云雾缭绕,是古茶树生长的好地方。当地有一株高5.5米、基部干径达1.38米的古茶树,当地人叫“沙归拨玛”,据估算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茶树王”。因此,南糯山有“茶王之乡”的美誉。

居住在南糯山的哈尼族人以茶为生,因茶而兴。每到春茶上市的季节,外地客商纷纷前来南糯山收购古树茶,南糯山古树茶因此畅销全国各地。

南糯山茶厂是勐海县重要的茶业历史遗迹,该茶厂的创办者白孟愚先生虽然已经仙去,但哈尼人民仍深深怀念着这位云南茶业史上生产机制红茶的第一人。

在《勐海县志》中,记载着有关白孟愚(白耀明)的详细资料:白耀明(1893年—1965年),字孟愚,回族,云南沙甸人。1932年,云南省政府派他去边地一带开展盐务和税务工作,他便深深爱上了西双版纳这片肥沃广阔的土地。

在白孟愚的建议下,云南省建立了“云南省思普茶业试验场”,同年,在他的带领下建立了南糯山制茶厂,这是西双版纳工业的雏形,也是茶业工业化的开端。云南的第一批机制红茶,就是出自南糯山茶厂。

当时,制茶机器是从英国进口的。由于条件所限,机器从缅甸的景栋运到南糯山这一段是以牛车为运输工具,每辆牛车配3头牛,配15个壮劳动力,一天只能走一两公里,一路上见树就砍,遇沟就填,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将机器运到南糯山。

1941年,南糯山茶厂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机制茶2000担左右。为了促进茶叶出口,白孟愚集中力量研制红茶。他从沪杭选聘了十多名高级制茶师,在厂内首次改变了传统的制茶工艺,制出了优质的红茶和绿茶。特别是制作红茶时,要求农户采摘的鲜叶不能让太阳照晒,茶叶有露水的时候就要采摘,用芭蕉叶垫着箩筐,鲜叶装满了不能压紧。那时的原料全是大树茶,很多农民都是爬到树上才能采摘。

由于白孟愚对原料的要求高,因此南糯山茶叶的品质非常好。客商纷纷前来订货,茶叶供不应求,红茶出口量成为当时云南茶叶之最。

白孟愚对农户、对茶工实行当天付工资的办法,赢得了当地哈尼族农民的信任。两年后,农民主动把茶叶卖给他的茶厂。为了让南糯山的工人安心工作,他设立了职工医院,建造了篮球场、娱乐场,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随后,他又建立了樟脑培植场和志安纺织场,这些成为当地工业企业的典范。

南糯山茶厂开启了普洱茶机器制作时代,是云南现代茶业开始的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茶厂的开办,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而且促进了当地商业、交通、金融、邮政的全面发展。

可是,正当企业办得很好的时候,遇到了抗日战争。1942年,日军攻占越南后,滇缅公路遭受敌机轰炸,交通受阻。运抵缅甸景栋的茶叶无法转运出口外销。西双版纳的打洛边境成了前方战场,茶庄、茶厂纷纷停产,南糯山茶厂一度荒废。

1953年,政府组织恢复重建南糯山茶厂。1954年,移交给勐海茶厂经营管理。但是,随着私营茶厂纷纷兴起,南糯山茶厂于2000年停产。

在抗战期间,白孟愚以一个爱国商人的热情积极参与抗战。他组织茶厂的工人建成一支游击队,出钱给每个工人配了一支枪,配合当时抗日的主力九十三师一团,驻守打洛边境。他为抗日出钱出力,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称赞。1948年,白孟愚侨居缅甸,后来移居泰国清迈,晚年著书立说。

如今,南糯山茶厂的老厂房仍然静静守着南糯山,老厂房的大门一直紧锁。斑驳的老墙、褪色的门窗、长满青苔的老路,无不记载着云南现代化茶业起步的艰难历史。

几十年来,云南人制茶已从完全手工发展到机器流水线、电脑控制生产流程。当我们听着机器的轰鸣,看着电脑的数据,再回顾近百年来云南茶业走过的历程,更加缅怀白孟愚先生为云南茶业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