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少数民族作家笔下的母亲
来源:中国民族报 | 肖静芳  2017年05月15日08:26


草原母亲,是蒙古族文学影视作品中最常表现的题材。 阿拉腾胡义嘎摄

《朗读者》节目中,斯琴高娃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引得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母亲,被珍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母亲节又要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少数民族作家笔下的母亲。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老舍《我的母亲》

◆ 老舍: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这篇饱含深情、催人泪下的散文《我的母亲》,是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下的。

作为母亲41岁生下的“老”儿子,老舍一岁多就失去父亲,他对含辛茹苦地拉扯自己长大的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我的母亲》里,老舍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勤劳善良、坚韧大度、淳朴达观的母亲形象。

母亲勤劳。她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做事毫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家里的桌椅陈设虽是旧的,可院子屋中总收拾得清清爽爽。

母亲乐于助人。“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

母亲有着软而硬的性格。庚子之乱,丈夫死了,满京城血光火焰,母亲在刺刀下、饥荒中筹划一家饮食,保护自己的儿女,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泪往心里落”!

老舍说,母亲“宁吃亏,不逗气”和“软而硬”的性格,以及她爱护花草、爱清洁、守秩序的习惯,对自己影响很深。不识字的母亲,给予自己的是深刻而久远的“生命的教育”。

对于母亲,老舍充满了赞美、挚爱、感激、思念和愧疚。当他得知日夜思念的母亲故去时,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

◆ 席慕蓉:母亲最尊贵

“我的学生说:老师,你别只描述你贵族的母亲,你也写一些世间平凡的妇人吧。你知道,有一些母亲没有美丽的面容,没有丝质的衣服,没有学识,没有地位,甚至没有娱乐,整天只有那无休无止的工作。跋涉在山间的小径上就如同跋涉在人间的长路上一样,有些很困苦的母亲,在走着很困苦的路呢。

我回答他说:母亲有了你和你的弟妹,再困苦的路她也肯走。你怎么能用外表的一切来衡量母亲的心呢?你要知道,所有的母亲,都是这世间最尊贵的一种种族。”

著名蒙古族诗人席慕蓉在《母亲最尊贵》里,称赞“所有的母亲,都是这世间最尊贵的一种种族”。

母亲,是席慕蓉在诗文中经常吟咏的对象。她的《母亲》一诗曾这样写道:

“莫伤我心啊 孩子/虽然 怎么样的刺痛我都会/原谅你/妇人说完 才发现/她的已经不在了的母亲/也曾经对她说过同样的话/风疾云低 那满山的颤抖着的树木/有谁能够知道 在一回首之间/是隔着怎么样的刺痛/怎么样的 无限荒凉辽阔的距离”

席慕蓉曾经为自己的母亲写下《从前的妈妈》《失母》等散文,前者表现了母亲中风重病后自己的茫然失措,希望找回“从前的妈妈”,后者则叙述了听闻母亲逝世的消息后魂飞魄散、沉郁悲痛的心情。“我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失声痛哭,忽然明白自己从此是个失母的人了。”

“妈妈,我总说你是我最爱的人,却没能回报你的爱万分之一。总以为,终有一天会给你回报,却忘了,岁月的流逝是一天天的累积。”“妈妈,母亲节快乐,女儿很爱很爱你。”这些真挚的言语,流露出作家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思念。

◆ 沈从文:母亲“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

“我的母亲姓黄,年纪极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

这是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对自己母亲的描述,从简明扼要的叙述中就可看出母亲对他在教育、性格和气质上的影响。

沈从文4岁时,母亲便教他认字。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家中的事皆由母亲做主。沈从文读高小时,看到城里军事学校训练出来的学生特别强悍,于是向往从军,母亲便拍板把他送进军校。后来,母亲又担心他在家乡放荡堕落,便决定让他到外面学习生存,于是托人让沈从文作为补充兵到辰州驻防。

后来,沈从文在沅州警察所谋到职位,母亲变卖家中房产来投奔他,家中余款由他保存。可是沈从文受了一对姐弟的欺骗,为了想象中的爱情,不但执意拒绝了几位好心人的提亲,还被骗去了家中余财。母亲当时没有干涉他的选择,事后哭了半年。沈从文明白:“这老年人不是不原谅我的荒唐,因我不可靠用去了这笔钱而流涕;却为的是我这种乡下人的气质,到任何处总免不了吃亏,而想来十分伤心。”从中,可见母亲的爱子之心。

正是这次打击,使沈从文决心逃离原来的环境,越走越远,最终走上了进京求学、弃武从文的道路。在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取得母亲的宽恕。母亲知道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就回信给他:“已经做过了的错事,没有不可原恕的道理。你自己好好地做事,我们就放心了。”沈从文接到母亲的信后,便悄悄地到城墙边去哭,他说:“因为我想象得出,这些信由母亲说姊姊写到纸上时,两人的眼泪一定是挂在脸上的。”

◆ 张承志:母亲是守护神

年迈的额吉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任凭料峭的寒风吞噬她瘦削的身躯,仍固执地把她那件毛蓬蓬的哈达披在“我”身上。暴风雨过后,额吉从此瘫痪了。然而,她仍然跪着挤奶,仍然把所有知青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疼爱……

这是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所讲述的故事。张承志以这篇小说步入文坛,也以此奠定了他的草原系列小说的主题——赞美和歌颂母亲。可以说,对“母亲”深厚的感激和眷念之情,直接影响了张承志文学创作的精神取向。

在张承志的代表作《黑骏马》中,刻画了两位母亲的形象:老奶奶和索米娅。老奶奶默默地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对所有生命都抱有无限的仁慈;索米娅继承了老奶奶的全部品行,虽历经磨难仍无怨无悔,为哺育下一代奉献全部的母爱。

在小说《绿夜》中,当儿子走出草原,被城市生活带来的失望和烦恼缠绕时,他焦躁不安的心灵渴望得到母亲的抚慰。当额吉搂着他时,他就流着泪把头埋进老人的怀里。

在小说《金牧场》里,额吉承担了慈母和严父的双重角色。她代替父亲给儿子取名,拥有一副只有男人才有的马鞍,随时准备像男子一样外出放牧,撑起整个家庭。

张承志曾说:“母亲——人民,这是我们生命的永恒主题。”在他的草原系列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性情平和、宽厚善良、坚韧勤劳的母亲形象,她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执着生存,延续生命。

母亲既是守护神,又是精神导师。张承志在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老桥》后记中,充满深情地写道:“我守护神般的人民母亲,我谨请你们为我祝愿,让我得到闪光的认识,新鲜的语言和神奇的灵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