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沙漠守望者》:揭开大漠深处神秘克里雅人的面纱
纪录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宣传海报。 资料图片
你知道克里雅人吗?或许不知。但你一定知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那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在这个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竟然生活着一个神秘的族群。他们如遗世隐者般离群索居,守着茫茫沙海,伴着大漠风烟,竟生息繁衍了达400多年之久!他们,就是不为人知的沙漠守望者——克里雅人。
5月14日,中日合拍4K纪录长片《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将在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首播,为观众展现神秘的克里雅人的生活面貌与独特民俗文化。
故 事
那群人,生活在“死亡之海”里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有一个叫达里雅布依的地方。昆仑山的雪水融化后汇入古老的克里雅河,蜿蜒流经这里,形成了克里雅人赖以生存的绿洲。这里有极端的干旱,有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有随时淹没居所的流沙。在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克里雅人用红柳树枝建成房子,在这里繁衍生息了400多年……
秋天到了,66岁的牧羊人买提库尔班第三十次赶着自己的羊群去于田县城赶巴扎。这一路,他要走九天九夜。晚上,他就在沙漠里伴着羊群而眠。每次他卖出四五十只羊,再买些面粉和生活用品回去。
10岁的约日尼莎汗和她的小伙伴们,被统一安排到县城就读。这意味着,小小年纪就要离开父母,自己照顾自己。学校的条件不错,可没学过汉语的小姑娘,学起汉语有些吃力。
约日尼莎汗的父亲是个盲人,他没有别的生活技能,只会在沙漠里挖大芸——这也是达里雅布依乡唯一的经济作物。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到本领,走出沙漠,然而他自己,却希望永远留在祖先长眠的土地上。
库尔班汗是达里雅布依乡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在乌鲁木齐上大学。暑假,她回到家乡,带着小孩子玩耍,跟他们讲述自己刻苦读书、摆脱自卑,终于在大学交上朋友的事。返校前,她吃到了妈妈做的“库麦琪”——这种在沙子里烤出来的面食,是克里雅人的传统美食。
库尔班汗的哥哥,迎娶了自己心爱的姑娘,马上又要迎来自己的孩子。沙漠中总有新生命的诞生,但也有人在胡杨棺木中离去。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使这片绿洲超出了负荷,环境恶化日益明显。政府动员克里雅人搬迁出去,到外面务工,并安排他们在县城建房。
可是,如果人们都离开家园,就意味着达里雅布依将会被流沙所掩埋。搬迁还是留守,克里雅人在抉择徘徊……
拍 摄
七入沙漠深处 留下唯美镜头
2015年,北京电视台派往新疆的援疆干部翟涛偶然知道了克里雅人的故事,觉得这是很好的纪录片题材,随即报告了台里。北京电视台派人进行前期采访后,发现这个选题兼具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与国际视角,于是迅速立项,并引入了合作方的投资,与新疆和田电视台一起,制作了《最后的沙漠守望者》。
拍摄条件艰苦,是制作这部纪录片最大的困难。据介绍,摄制组每次到克里雅人的村庄,要从和田出发,沿途路过无数沼泽、沙丘和河滩,在沙海中穿梭240公里,颠簸15个小时。而这样的奔波,重复了七次。在长达11个月的拍摄周期里,恐怖的沙暴、50多度的高温和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多次出现。由此,摄制组也用镜头捕捉到大漠深处一年四季的景色。
“为了不给当地造成多余的生活负担,我们所有日常生活物资,全部由特殊车辆运进这片闭塞的村落。受限于交通工具,摄制组无法携带大型设备,全部设备必须小而精,而且要一次带齐,无法补充。”本片总导演纪林说,“另外,我们和克里雅人语言不通,也使摄制组无法对拍摄对象的行为进行预判,只能依靠多机位、长时间拍摄,以及随时随地抓拍来保证不遗失关键镜头。”
利用超高清技术进行摄制,是这部纪录片的一大亮点。由于4K摄影机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北京电视台最终调动了11种拍摄设备,15台摄影机、照相机来进行拍摄,最终成就了唯美的镜头语言。片中既有壮美的瀚海长风、金黄胡杨等画面,还有细腻的沙漠动物特写。
据介绍,深入沙漠腹地进行如此长时间、大跨度、全方位的拍摄,对于北京电视台高清团队来说尚属首次。所有人似乎都是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虔诚,才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下坚持完成了创作。
影 响
宝贵的人类学影视素材 促发现代人的生命思索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缘起于援疆者的一次偶然发现,又通过拍摄工作放大了援疆效应。一方面,和田电视台参与拍摄,工作人员在与北京电视台的合作中接触到先进的拍摄技术和手法,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这部片子为新疆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影视人类学素材,同时唤起了人们对那片土地上人与事的关注。
“这部片子的风格是平静、温暖和充满人道主义的,同时具有文献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评价。据他介绍,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专业的几位学生也参与到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中,并针对克里雅人展开了一些人类学民族学的调研。
据介绍,这部纪录片的摄影团队留下了长达100个小时的精美影像素材,这有可能是克里雅人和他们生活的“大漠桃花源”留给现代文明的绝唱。也正因为该片所具有的文献价值,其被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收藏。片子的短片版还获得了中国2016年度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一等奖。
据了解,《最后的沙漠守望者》去年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后,获得了1.8%的高收视率,并引发了日本观众对于生死、家园和幸福的热议。正如一位日本观众所说:“他们(克里雅人)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失明的父亲在沙漠中以挖掘沙漠作物赚取微薄的收入,但能守护这片祖辈生活的家园,已经让他感到幸福和满足。他让孩子们选择喜欢的地方生活,自己却坚持留在祖先长眠之处。回头看看我们自己,虽然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人生中到底什么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