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箭镞形制与古人智慧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于游  2017年05月04日08:4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卞家山遗址出土的石箭镞。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

在我国,弓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古人很早就把石片、骨头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箭杆一端充当箭头(镞),用于增加箭体稳定性和杀伤力。由于弓臂、弓弦、箭杆和箭羽的制造材料都是竹、木、羽毛等有机质,难以长久保存,所以今天出土的实物中往往仅留存了石制、骨制、贝制、金属制的箭镞,考古学家也只能依据它们来判断弓箭的制成年代。

我国考古学界公认出土最早的箭镞是1963年山西朔县峙峪村附近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遗址里的石簇,其距今约2.8万年。

在弓箭发展的历史中,古人虽然不懂现代力学理论,但能工巧匠却能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推敲,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箭镞形制和制造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石镞、骨镞、蚌镞就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青铜用于箭镞制造后,其形制进一步发展,如商周时期宽体双翼式和四棱锥式箭簇曾非常流行,并一直被使用至春秋晚期。战国晚期至秦代,开始盛行三棱铜镞,史书中记载:“北虏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簇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的箭镞大部分就为三棱锥形青铜镞,此后一直到明代,中原地区流行的都是三棱锥形箭簇。制造工艺方面,从战国后期开始,箭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代以后200多年里,铜镞逐渐向铁镞演变。

根据学者分析,秦朝三棱锥形箭镞与其他形状的箭镞相比,具有更好的导向性和穿透力。其中主面为曲面的三棱锥比其他平面三棱锥有更好的强度,曲面三棱锥镞首主面轮廓的正投影与半自动步枪弹头的纵截面轮廓比较,其头部的曲线形状极为相似。由此可见,无论从减少空气阻力还是增加杀伤力上考量,秦国箭镞的设计都是相当合理的。秦箭镞不仅几何参数统一,制造的外形轮廓误差也较小,镞尖在底面的投影刚好落在由底边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足可以印证古人制造工艺之精湛。

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发明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鸣镝”,用于发出警示信息或军事信号,《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冒顿单于“鸣镝弑父”的记载。鸣镝箭的箭镞材质多为铜质或骨质,形制粗大,中空多孔,便于空气流动。它依靠飞行过程中空气的高速流动与箭内腔的摩擦形成共振,从而发出响声。这种呜镝箭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鲜卑墓葬中多有发现。

目前,中国民族博物馆藏有一批箭镞,它们的制造年代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辽金元时期。这些形制多样的箭镞出土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它们或是早期先民游牧狩猎的遗留,或是昔日战争留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