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谣》里有千秋
趣味山歌联唱《安逸歌》《扯白歌》《搞拐哒》,体现了黔江人的诙谐洒脱。
舞蹈《挨哈子》体现了隔山隔水来相会的土家族青年对爱情的向往。
舞蹈《踩呀踩》艺术地演绎了土家族踩花鞋示爱的风俗。
情景演唱《五月五是端阳》以背篓为道具,它是武陵山区最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具。
女子群舞《月光叮咚》把苗族姑娘的似水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月24日,作为2017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展演剧目之一、由重庆市民族歌舞团及重庆市黔江区职教艺术团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山歌唱起来,龙船划起来,月光下银佩叮当,廊桥上儿女情长……该剧以清丽的画风、浓郁的民族风情、扣人心扉的故事,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谢幕许久,观众仍沉浸于剧情的震撼中,不愿离去。
《濯水谣》的成功在于,通过流畅的艺术叙事,用歌舞形式把黔江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连缀成串,呈现出一道多彩亮丽的风景;《濯水谣》的成功在于,从武陵山深处土家族、苗族的千年过往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当地人的精气神,以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来观照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濯水谣》是一道门,它打开了观众深入了解黔江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通道;《濯水谣》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一窥黔江文化发展大布局的美好蓝图,感受到黔江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
80分钟,18个节目,千年濯水涤荡心灵
农历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土家族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跳踩脚舞相亲。在对歌的人群中,美丽聪慧的云幺姑和善良正直的阿蓬哥互生情愫。不料,族人尊敬的“掌事大爹”的儿子阿蛮也喜欢上了云幺姑。3个年轻人的情感纠葛,拉开了巍巍武陵山浩荡的生活大幕……
《濯水谣》以云幺姑和阿蓬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主体内容由《三月三·歌为媒》《五月五·打端阳》《七月七·廊桥会》《九月九·米酒香》《正月正·挂彩灯》五部分组成,黔江小南海古地震遗址、濯水古镇、阿蓬江、武陵仙山等自然景观,南溪号子、摆手舞、西兰卡普等土家族、苗族“非遗”,哭嫁、赶年、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都与剧情融为一体,得到了创新性的呈现。
在这个多彩的舞台上,始终昂扬着一种拼搏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比如,男子群舞《挑山》展现了武陵山的汉子在难于上青天的古盐道上,不畏艰辛,用双肩挑起生活的勇气;女声表演唱《青丝帕儿长又长》唱出了武陵山的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男子群舞《飘江的阿哥》讲述了人们在阿蓬江上运送货物时,遭遇狂风暴雨,阿蛮不幸落水,千钧一发之际,阿蓬哥率众人协力救起阿蛮,两人冰释前嫌的故事。
《濯水谣》是一台民族风情汇,更是一部武陵山人的精神赞歌。它站在武陵山挺立的文化脊梁上,熠熠生辉。
以剧为媒,走进首都,开创黔江全域旅游新格局
《濯水谣》在民族剧院演出的当天,由黔江区政府主办的“畅游渝东南·领略武陵风”旅游营销活动在剧院大厅开展,现场观众都可以领取一张精美的手绘版《黔江旅游总览图》。用手机扫描地图上的二维码,再戴上简易VR眼镜,黔江各大景区的影像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了。
除了在演出现场的推介,黔江区政府还与京城300多家旅行社、俱乐部、自驾游团体等单位洽谈,并和其中的100余家单位成功签约。据介绍,在这些旅游企业的运作下,京津冀地区的游客将可以通过包机、专列等形式赴黔江旅游。2017年,黔江旅游人次预计达1200万。
据了解,深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黔江,是渝东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东临湖北咸丰,北接湖北利川,素有“渝鄂咽喉”之称。黔江旅游资源丰富。例如,濯水景区辖濯水古镇和蒲花暗河两个国家4A级景区。濯水古镇的商埠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宋初,该古镇是土家族历史上最为开放的商贸集镇之一,巴文化、土家文化、汉文化以及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在这里交融。蒲花暗河景区由蒲花河、天生三桥、地下暗河、间歇泉、蒲花峡谷等组成,独具魅力。此外,黔江还有我国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地震遗址小南海、规模最大的土家族原生态集居带土家十三寨,有融儒道佛于一体的武陵仙山、由东北流向西南的阿蓬江、世界最高的城市峡谷“芭拉胡”。
自2015年以来,黔江区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力建设旅游大区。目前,该区在巩固提升原有4个国家4A级景区的基础上,推进濯水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土家十三寨、阿蓬江生态旅游示范带、阿蓬江神龟峡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围绕灰千原始森林和三塘盖探索打造舒适康养度假区。
“黔江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重庆市级旅游度假区、重庆市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黔江旅游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也是增强黔江发展软实力的必然选择。”黔江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永说。
接地气,触灵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濯水谣》是重庆市黔江区打造的首台民族歌舞诗剧。在该剧出品人、黔江区文化委主任翁天均看来,这部剧登陆首都舞台,是黔江区继2015年“中国巴西文化月”活动期间组队赴巴西9大城市演出、2016年法国电影节期间组队随国家领导人赴巴黎等地演出之后,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黔江的歌舞艺术为什么能走出去?因为我们的作品有民族特色,我们讲的中国故事接地气,能触动灵魂。比如,在《濯水谣》中,对土得掉渣的‘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的现代艺术化处理,能让观众觉得传统也能如此时尚;火塘边,母女聊天、对歌的场景,能勾起观众对于亲情的美好记忆。”翁天均说,《濯水谣》的问世,是黔江区推进武陵山(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发力的重要举措。
黔江区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3.6%。历史的积淀,使黔江区成为一座民族文化宝库。2014年,武陵山(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6年,黔江区提出以推进民族经济发展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社会民生改善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五大工程”为抓手,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
为了繁荣民族文化,黔江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建设及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大型民族歌舞诗剧《云上太阳》《濯水谣》等文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黔江的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于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土家族、苗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我们有崇尚自然、宁静自我、和谐生活、放眼山外、与时俱进的传统。”王永说,“有人说,黔江是一隅濯心之地。文化名人于丹说,黔江是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链接]
专家点评《濯水谣》
4月24日晚,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在北京民族剧院的演出落下帷幕后,黔江区政府组织专家召开了《濯水谣》剧评会,以下为专家评语摘登。
张苛(著名舞蹈理论家):
《濯水谣》有泥土的芳香,很有民族特色,场景设计也很合理,舞美、歌美,剧情编排很到位,表演突出原生态。虽然表演者是普通群众,但是表演水平很专业,我由衷地感到敬佩。希望该剧在今后的演出中,创新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多融入渝东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使该剧更具有民族特色。
李毓珊(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濯水谣》这部作品选材有新意,有歌、有舞、有诗、有故事。演员虽然并非专业出身,但能把每一个点表演到极致,确实难得。我很佩服黔江,一个区县能培养出自己的演员队伍,由自己的专业人才来指导演出,并且来到北京表演,这条路走对了。
邓林(中央民族歌舞团导演):
《濯水谣》彰显了黔江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生活画卷,应该说是黔江一张靓丽的名片。希望这部剧多在细节上创新,力争走上国际大舞台。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
看了《濯水谣》,我感到很震撼。从整个剧情的编排到演员的表演,很完整地把一个地方的山水、文化、习俗融合到一起进行展示,既实现了传播,也体现了一种继承。希望这部剧在今后的表演中多一些互动环节,在视觉上有所创新,使剧情更加完美。
蒙小燕(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
《濯水谣》的舞蹈设计脉络清晰,匠心独具。编导把一个地方的山水文化、民间风俗,用歌舞诗的手法融合在一起,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这种创意很独特,突出了黔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有力度、歌唱有高度、故事有温度、文化有厚度。可以说,这是一台完美的表演。 (李诗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