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电影最终的成功必在于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牛颂  2017年04月24日08:34

◆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自电影市场初兴时便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也不断驱赶着文化自卑、自守和自闭的幽灵。坚持在民族文化传统中构筑文化自信,这是非常可贵的。

◆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回归”与“复旧”,更不是“他化”与“西化”,而是要通过大银幕展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传统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面临的抉择,树立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美好追求。

北京民族电影展自创办到今天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它不仅成为全国的民族题材电影在首都北京进行集中展示的平台,也成为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发动机”,孵化出一大批电影项目,不断地丰富着中国电影,使之在黄金发展时期保有多样性,在大银幕上展现中华56个民族美丽的“中国梦”。

迄今,北京民族电影展已展映民族题材电影300多部,推出新作200多部,并将继续践行其办展理念——“以文化的名义,美在银幕功在千秋”。

大银幕的背后是无比广阔的历史天幕:今日中国之崛起,是一个文明体系由衰落到复兴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复兴,由此产生并坚定着最为深厚的、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自电影市场初兴时便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也不断驱赶着文化自卑、自守和自闭的幽灵。坚持在民族文化传统中构筑文化自信,这是非常可贵的。而文化自信在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中,尤以电影创作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今年举办的第八届北京民族电影展入选作品看,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制作水平都有了新的提升。为了改变民族题材电影“离世界观众很近、离中国市场很远”的状况,各民族电影人向“类型化”发力,努力提升电影故事的共享性。比如,电影《骆驼客》系列之二《箭在弦》,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得到较高的收视率;以昌都战役为历史背景的影片《金珠玛米》,以西部片的类型叙事手法,重塑铭刻在藏族人民心中的解放者形象,在民族题材电影类型化探索方面迈出了新步伐,获得本届影展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导演奖;已拍摄完成的电影《铁木真传说》,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投资2亿元,采用全明星阵容精心打造。

“中国民族影视创投计划”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签约项目《野马谷》《纳吉苍雪》,以及中国、挪威合拍影片《北方的神光》等,都是逾亿元投资的商业大片。这些影片组成了民族题材电影走向电影院线的前卫方阵。

本届北京民族电影展参展影片《屋顶上的马奶节》《雪域丹青》《喀赞其的姑娘》等,坚持在艺术电影创作平台上有所提升,开掘主旋律电影的现实生活资源,成果令人瞩目。电影《叶妲》讴歌了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自觉,在人物传记片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获本届影展主席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民族题材纪录片展,是北京民族电影展近8年来第二次集中展映民族志电影,在当代数字影像技术迅猛发展的文化背景下,开辟了以视觉人类学为理论引导的民族影音文献创作、出版、收藏与公共传播的新领域,彰显了影像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首都大舞台上多民族影像荟萃,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回归”与“复旧”,更不是“他化”与“西化”,而是要通过大银幕展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也就是明白传统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面临的抉择,树立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美好追求。

诚如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所言,我们总是在发明传统。追寻传统不是复古,而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对电影而言,是力求在光影中激活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把传统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现代中国的植株上,让传统真正融入时代血脉,为当下价值共识的涵养、价值航向的矫正、大众审美情趣的提高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精神养料。

文化自信要体现在内容创作上。如果说我们的文艺创作还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时代的召唤,那么根本的一条原因还是文化自信不够。过去,我们也许“西化”太多了些,今天要有足够的自信来“化西为中”。

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血脉,不是附庸风雅,而是要使传统转化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坚信优秀传统文化能将我们与过去相连,并赋予我们创造奇迹的动力。还应坚信,那些在经济上相对比较落后或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也能在哲思和艺术上拉“第一小提琴”。

不论哪个民族、哪个人,都需要回溯所从来处,开掘精神的河床,寻找心灵的原乡;也需要吸收外来,开拓未来,向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奔驰而去。电影也不例外,最终的成功必在于文化自信。

当然,文化建设不像建设高楼大厦那般指日可待,它更需要紧拉慢唱。总之,繁荣民族电影事业要有耐心,这本身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作者系北京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