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文化大讲堂:春风化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珍  2017年04月24日08:23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始终是民族文化宫的一项重要使命。这座位于北京西长安街上气势恢宏的宫殿式建筑,曾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这里出席重大活动;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时,都在这里设立新闻发布中心并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著名的皮尔·卡丹时装在这里举行服装表演后走向全中国。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民族文化宫“文化立宫、创新强宫”的理念,自2014年起,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和民族文化宫共同推出了民族文化大讲堂。大讲堂每月举办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30讲,吸引了来自30多个部委、中央企事业单位的近4000名观众,搭建了民族文化展示、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2016年10月,民族文化大讲堂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十大学习品牌”。

建立民族文化传播的阵地

民族文化大讲堂的前身,是民族文化宫用于内部业务交流的“文化讲坛”。

作为展示民族文化的场所,民族文化宫拥有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画院、大剧院、文化交流中心等丰富的资源。针对宫内所拥有的丰富资源,为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培养人才,文化讲坛应运而生。

立足于文化视角、民族情怀的“文化讲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起了国家民委的高度重视。在有关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和民族文化宫强强联合,助推“文化讲坛”升级,“民族文化大讲堂”破壳而出。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丹珠昂奔,以“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为题,开启了民族文化大讲堂的“第一讲”。

两年多来,23位资深专家和顶级学者相继登上大讲堂,其中包括文化部原部长王蒙、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社科院院长助理郝时远等,演讲主题涉及民族文化、文化产业政策、文物保护和传承、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文化是不同民族之间情感的黏合剂。大讲堂从文化入手,讲少数民族文化,讲中华传统文化,不会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教训人的生硬感。”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甘玉贵说。

为办好大讲堂,每年年初,民族文化大讲堂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制订年度计划,围绕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民族文化重点工作、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民族关系等重大选题,邀请业内权威、知名专家进行深入解读。

“每一个选题,我们都力争邀请该领域最权威的嘉宾,让听众在最短的时间收获最丰富的内容。”民族文化宫副主任陈丹说。

例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讲座,大讲堂就邀请了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演讲之前,大讲堂的工作人员专门向国家民委所属文化事业单位征集问题,汇总后交给嘉宾,大大提高了讲座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应邀主讲的嘉宾,对大讲堂这个平台高度重视、精心准备。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启涛说:“大讲堂作为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文化传播平台,对主讲人和主讲内容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我从备课到授课,始终坚持将主讲内容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与改革开放大计紧密结合,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建言献策。”

大讲堂的灵魂在于主讲嘉宾。为了邀请到重磅嘉宾,大讲堂的工作人员费尽了心思。大讲堂工作人员吴家鹏邀请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楼宇烈来作讲座,就留下了一段“三顾茅庐”的佳话。

2015年冬天,吴家鹏冒着三九严寒,每星期到楼老上课的教室外守候。趁着楼老从一层走到二层教室的工夫,向他介绍大讲堂的性质、宗旨、活动安排,表达邀约之意。接连跑了七八趟后,楼老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到大讲堂作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的讲座。

当82岁高龄的楼宇烈教授要来讲课的消息发布后,民族画报社藏族记者娘吉加十分兴奋。他几乎是第一时间报了名,讲座当天早早赶到了现场。“我在讲座之前曾读过一些楼先生的著作,并在网上观看了他所作的一部分讲座视频,对我触动很深。没想到今天有机会零距离聆听老先生的教诲,我觉得非常幸运,感谢大讲堂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娘吉加说。

高质量的讲座为大讲堂赢得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影响力。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中央主要媒体对大讲堂进行了采访报道。《求是》杂志2015年第15期全文刊登了丹珠昂奔在大讲堂的“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稿;《光明日报》对郝时远所讲的“中国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建设”主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解读;《南方周末》就吉狄马加所讲的“一个诗人的青海情怀”主题做了专访。

打造学习型机关的闪亮品牌

每个月下旬,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张为佳,都会特别留意从国家民委机关党委发来的信息。他直言自己是大讲堂的“忠实粉丝”。

自2015年初得知国家民委有一个民族文化大讲堂,张为佳只要有时间,都会抽空来听讲座。从东二环外的中医药管理总局赶到民族文化宫,需要近一小时的车程,但他觉得这种奔波是“值得的”。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大讲堂所做的文化传承、传播工作,不仅让更多观众深入地了解了民族文化,而且体现了很强的‘四个意识’。讲座内容非常丰富、立体,富有科学性。嘉宾都是业内翘楚,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最为准确、生动的信息和知识。”张为佳说。

因此,张为佳不仅自己来听,认真地记笔记,回去后还要在党支部会议上进行传达,让更多党员开阔眼界,了解民族领域的政策、常识。“我们中医药的概念中,包含了民族医药的内容,了解一些民族文化知识,对我们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张为佳说。

大讲堂举办两年多来,除国家民委系统干部职工外,像张为佳这样的系统外听众也很多。在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的积极联络、协调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民委32家委员单位,全国人大、中联部等有关部委的各级干部职工积极报名听讲,进一步拓宽了大讲堂的受众面。

谈及参与主办大讲堂的初衷,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牛晓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大讲堂,加强党员干部教育,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把党建工作融入业务工作,在服务民族工作大局中积极作为,进一步扩大民委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影响。”

直属机关党委的加入,不仅扩大了大讲堂观众的覆盖面,也大大拓展了大讲堂的选题范围。除了广为关注的文化、历史选题外,大讲堂还邀请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厉华来讲“红岩魂——信仰的力量”,邀请著名军旅作家丁晓平来做“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的讲座。

名师大家的倾情演讲、广大观众的积极参与,让大讲堂这个民族文化品牌越来越响亮。2016年,在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十大学习品牌评选展示活动中,大讲堂从63个部门报送的239个学习品牌中脱颖而出,经过预选、初选、复选和终评4个环节,成功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十大学习品牌”。

入选“十大学习品牌”,是大讲堂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就。国家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刘慧对民族文化宫主办的“民族文化大讲堂”以及国家民委研究室主办的“学与思”学术沙龙活动作出批示:“这两个学习品牌所赢得的荣誉,是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成果,代表了国家民委机关的整体形象。希望机关各级党组织更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营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

开放式办学提升大讲堂活力

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视察民族文化宫时指出:“做好民族文化宫工作,要打好创新牌,做大民族文化宣传展示的主窗口;打好特色牌,做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主阵地;打好优势牌,搭建服务民族地区开放开发的大平台;打好改革牌,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为落实好这一指示精神,做大民族文化宣传展示的主窗口,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讲堂的组织架构再次调整,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直属机关党委主办、民族文化宫承办,三方共同打造国家民委的文化宣传品牌。

“民族文化大讲堂开办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深得广大受众的喜爱,搭建了民族文化交流、传播和互动的平台。”对于如何更进一步办好大讲堂,国家民委文宣司司长武翠英认为,大讲堂应在“精、深、广”上下功夫,继续打造精品讲座,拓宽受众渠道,创新宣传形式,讲好民族故事,唱响主旋律,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工作,喜爱民族文化,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做,民族文化大讲堂作为国家民委的文化宣传品牌,需要大家共同扶持、共同浇灌它。”在大讲堂的具体组织形式上,甘玉贵说,“我们希望调动国家民委系统各个方面的力量,你加一把柴、我添一把火,共同把大讲堂这个品牌培育好、发展好,真正办成面向全社会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平台。”

今年第二期大讲堂就是这一思路的“初尝试”。3月22日,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应邀来到大讲堂做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讲座。他结合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实践,从“为何融”“怎样融”“如何评”3方面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为当今媒体融合提供了专业而独到的见解。

驻国家民委纪检组干部刘元如听完讲座后,非常兴奋。他感慨地说:“大讲堂不仅是一个交流的窗口、对话的窗口,还能反哺我们自身的工作。崔老师的讲座,对国家民委所属文化事业单位破除目前的发展瓶颈,寻找解决途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除了开放办讲座,今年大讲堂还计划“走出去”。“我们将与北京有关高校共同策划‘民族文化大讲堂进校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活动,努力拓展大讲堂的覆盖面,提升品牌影响力,把大讲堂办成面向社会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文化传播平台。” 陈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