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扶贫巧打民族民间文化牌
走入贵州正安国际吉他文化产业园,展厅内,各式各样的吉他让人目不暇接;表演台上,演奏人员用吉他弹奏乐曲;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忙着喷漆、组装、调音……
正安县的吉他文化产业园,先后引进26家吉他制造和配套企业。2016年,正安县的吉他行业产值30亿元,带动3000多人脱贫。
如今,在贵州的脱贫攻坚战中,“文化”正大显身手,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冗渡镇大寨村秧弄锦绣合作社里,布依族妇女们正忙着纺纱、织布、缝新衣。合作社负责人王琴告诉笔者,目前合作社已制作出700余套民族服装及相关手工品,销售额达40多万元。
蜡染、刺绣、竹编、银饰等这些具有丰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资源,为贵州激发精准扶贫的新动力提供了资源基础。
近年来,贵州广泛挖掘各地的文化资源,先后打出贵阳的孔学堂和阳明文化、遵义的长征文化、黔东南的民族生态文化等“十大文化品牌”,打造有民族“情”、红色“心”、传统“根”、绿色“衣”的多彩和谐文化品牌体系。
去年9月,2016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在贵安新区举行,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手工艺大师、民间艺人和参展商人齐聚一堂,共同打造了一场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精彩盛宴。
借助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西部文博会以及贵州民博会等平台,贵州积极组织“非遗”传承发展的各类文化企业参加展示展销活动,在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举办的三届深圳文博会上,贵州的文化企业实现现场销售额164万元,订单额3172.6万元。2016年贵州民博会上,贵州的文化企业实现交易额1.6亿元。
“以前鸟笼大多用来送人或供自己玩耍,现在却可以作为商品卖钱,而且鸟笼越来越值钱了。”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村民杨和昌说,卡拉村有着悠久的鸟笼编制历史,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编制鸟笼。目前,全村154户就有125户在编制鸟笼,并且成立了丹寨卡拉鸟笼专业合作社,这里的鸟笼产业初现规模。
贵州尤其重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一批“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和体验展示街区,推动传统手工艺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2016年,贵州选取14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试点工作,以项目扶持的方式开展文化产业扶贫工作。目前,贵州已建成15个文化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培育了350个市场主体,帮助了98个贫困村的3.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