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推进网络文艺批评理论的建设与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单小曦  2017年03月20日11:34

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不仅对网络文艺批评实践提出了现实要求,也要求学界及时推进网络文艺批评理论研究。网络文艺批评在批评的性质、对象、主体、方法、标准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20世纪中叶之前,西方文艺批评史上出现了四大批评形态或类型,即倾向于作品和外在世界关系的“模仿”说、倾向于作品和欣赏者关系的“实用说”、倾向于作品和艺术家关系的“表现说”、倾向于作品本身的“客观说”。

笔者所致力的媒介文艺学研究认为,四大批评类型忽略了文艺活动中媒介要素的存在,特别是今天的数字媒介时代,网络媒介的强势介入使文艺活动中其他要素及其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催生出了网络文艺新形式。如果考虑到媒介要素的存在,批评家就有可能倾向于从作品(更确切的说是文本)和媒介的关系进行批评实践,从而形成不同于以往四大批评类型的新批评形态或批评范式。倾向于文本和网络媒介关系的新批评范式就是新媒介文艺批评,或者直接可将之称为网络文艺批评。

当然,由于网络媒介是对其他要素进行联接和整合的综合性要素,网络文艺批评也超出了倾向于作品和一个要素关系的逻辑,而是走向了以网络为媒介场、各个要素即时互动的文艺活动整体。

复合立体的文艺实践

一般而言,人们会在传统“文艺”即“文学”加“艺术”的意义上理解网络文艺。这样,网络文艺就成为了“网络文学”和“网络艺术”的合称,网络文艺批评的对象就是“网络文学”加“网络艺术”。而事实上,网络文艺的现实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得以确立的作品、符号、门类的边界。

首先,网络文艺的现实存在形态不再呈现为严格意义上的“作品”,而成为了真正的“文本”。“作品”指的是有边界的、有独立区分性的、完成了的物化产品,这是书写印刷文化时代载体媒介的固态化、条块分割性造成的现实结果。与“作品”相比,“文本”突出的是编织性,它并无边界和独立区分,是彼此交错的、连绵不断的、生成中的符号联合体。问题是,这样的符号联合体,在印刷环境中只能停留于概念层面。由于网络媒介的溶质性、超链接性、生成性,使符号单元或“文本块”之间可以实现真正的互文交织,可以使每一个文本块中都有通向另一文本块的节点,一种互文性、跨符号的文本形态真正地变成了现实。正因如此,“网络文学”文本在实体书出版后就不再属于网络文艺范畴了。

其次,网络文艺已经打破了文字符号和其他艺术符号各自为政、少有染指的状态,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很难再有清晰的界限,更多地形成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相复合的复合符号文本。

再次,在艺术门类的划分上,今天的网络文艺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艺术中任何一种,也不是文学和各种其他艺术形式的简单相加,而属于它们的“间性”艺类,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美术、摄影、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形式在赛博空间中的交合,形成的是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按印刷时代惯例创作并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交给传统文学批评,把按播放型制作程序制作并放到网上播放的摄影、影视、动漫等作品交给传统的相应门类艺术批评。而上述只存在于赛博空间中的复合符号、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其他艺类、具有“间性”特点的文艺文本以及以此文本为中心的文艺活动,才是网络文艺批评的对象。

合作开放的联合批评

进入数字新媒介时代,面对网络文艺,各种个体化主体的批评活动都遭遇到困境。当代学者批评家是具有专业素养和专业批评知识的主体,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来自印刷文化时代,在批评实践中往往以印刷文化时代建构起来的文艺观念、思维方式、理论模式和批评方法套用于新生的网络文艺现象,难免错位操作,隔靴搔痒。有些专业批评家已经有了转型意识,开始走进网络文艺现场,怎奈网络文艺文本浩如烟海,立足于已经习惯的传统精英式、个体化、文本解读方式,很多时候无法实施有效批评。

在网上,公众批评的一支已演化为了数量庞大的“网民批评”,他们不受传统理论观念的束缚,所发评论更贴近网络文艺本身。但除了一些优质批评言论外,更多的批评帖子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形式上也体现着随意性、偶感式等特点。网文作者批评最可取之处是能从切身创作体会出发,现身说法,为新学者提供生产经验。不过他们批评言论的出发点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即他们与网民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了解接受者需要,并随时转换写作策略和方向。网文作者批评话语本身也还停留于创作谈的层次,还不能形成具有反思性、学理性和一定高度的批评话语。此外,网编批评的长处是熟悉网文市场需求,并能在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但他们的批评过于重视技术操作,而缺乏批评深度和学理性。

总之,今天网络文艺批评领域如上四种主体的个体化批评都各有优长,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单独的各类个体化批评很难取得应有的成就。要对今天的网络文艺形成切实有效批评,需要建构学者、作者、编者、接受者联合式批评主体。联合式批评主体已经超出了传统印刷文化中那种以个体为单位的自律性的孤立、封闭、凝固主体模式。网络文化使原来的现代性孤立、封闭、凝固的个体走向合作、开放、流动,为数字交互性的新型联合式主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0世纪以来的文艺批评方法异彩纷呈,不一而足,作为后起的网络文艺批评,这些批评方法都可以采用。不过,这些批评方法还是基础层面的,或者说是个体批评主体行为阶段主要采用的。网络文艺批评特殊性之一在于有个体批评行为,更需联合主体行为。联合主体批评活动要求在批评方法上采用合作式批评方法。具体操作中,它需要各方个体主体确定位置、明确分工、建立合作性话语生产机制。受众粉丝从接受需要出发,在低层的接受一端进行初步的批评话语生产;创作者从创作表达出发,在低层的创作一端进行另一种初步的批评话语生产;编者处于批评结构体中间层,利用沟通作者和读者的中介优势,对读者批评话语、作者批评话语进行翻译、加工、整理,形成初级批评话语体系;学者利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批判思维、逻辑思维优势,对编者提供的初级批评话语做进一步的加工、提升、定型,最后形成成熟的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不同的文艺批评范式会使用不同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批评范式相比,网络文艺批评首先需要从网络媒介与文本的关系着眼,延伸至网络空间中的文艺活动整体。

丰富多维的批评标准

网络文艺批评标准至少包括如下几个具体方面:一是网络生成性标准。网络文艺之所以为网络文艺,首先是网络媒介被引入文艺活动后,创生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文艺特色。因此网络文艺活动各个环节中对数字化网络生产和审美潜能开发的程度,就构成了网络文艺批评的首要标准。

二是跨媒介和跨艺类标准。与传统文学、艺术相比,网络文艺的特色之一是去边界、去阻隔、跨符号、跨艺类,今天的某些“网络文学”正是以文字与图像、声音多种符号的复合性跨界到影视、动漫、游戏领域,彰显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性。跨媒介和跨艺类程度于是就成为了一个评价标准。

三是虚拟世界的开拓标准。在文本与世界的关系上,网络文艺的重要价值不表现为如何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而表现在对可能世界的开拓上,这个可能世界是在网络虚拟空间和文学想象空间交相辉映中产生的。虚拟世界的开拓程度自然成为了一个评价标准。

四是主体间合作生产标准。网络媒介为文艺生产者和接受者(实质为合作生产者)开辟出了充分的互动合作生产条件,往往表现为创作者设置基本艺术构架,接受者或者表达意见参与具体设置,或者与创作者设置的文本框架交互生产,形成新文本,然后再进入欣赏状态。具体批评中,需要把合作生产性作为一个重要衡量尺度。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