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永泰古城:戈壁深处静默的“神龟”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白英  2016年11月10日08:33

阳光下,牧羊人赶着羊群通过永泰古城的城门,定格了古城最有特点的画面。

甘肃省景泰县境内的寿鹿山和昌岭山,古称“大松山”“小松山”。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明王朝曾经在此修建了一片大规模的防御工程,史称“松山新边”。该工程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军事遗址,是位于寿鹿山北麓的永泰古城。这座戈壁中的孤城,硝烟散尽,只有残存的城墙和烽火台,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城周长1700多米,墙高12米,整个城平面呈椭圆形,四面筑有半月形城,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永泰古城的沧桑古朴吸引了艺术工作者的目光,《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雪花那个飘》等影视剧都选择在这里拍摄。

从景泰县城出发去往永泰古城,汽车行驶在荒凉的戈壁上,大风卷起的烟尘弥漫在田野里,枯黄的土地没有一点生机。极目南望,除了黑黝黝的山峦,一无所有。老乡指着南面的寿鹿山方向说:“那就是永泰古城。”顺着老乡的指引,我们不知走了多远,一道土墙慢慢显露出层次,像一位从传说中走来的垂暮老者。

沿着斜坡登上十几米高的土墙,永泰城垣尽收眼底。那些厚重的夯筑土层就像尘封的史籍堆积在那里,诉说着过往的沧桑。放眼望去,仍能看清楚古城的“龟型”轮廓。

把永泰古城称作“永泰龟城”真是恰如其分。城门朝南,外筑甬门,外门叫“永宁门”,内门叫“永泰门”,门稍偏西,形似“龟头”;在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封闭式的月城,像是“龟爪”;约半公里见方的城内,房舍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井然有序;城中打井5眼,筑池一个,构成了龟的“五脏六腑”;城北有5座烽火台渐次远去,恰如“龟尾”。这黄土筑造的城墙,经历岁月和风雨的侵蚀,还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的确让人惊叹。

今日的永泰古城,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村。走进这个静谧的村子,在一个个黄土围墙构成的院落间穿行,几乎见不到什么人。从院墙里伸出的榆树枝叶沐浴在西北特有的阳光中,蓝天在黄土的映衬下愈发清澈。

荒漠,戈壁,砾石,飞尘。曾经,这里是通往西域的门户,有商贾行旅的驼铃声声;曾经,这里是兵家剑拔弩张的战场,残存的古城墙见证着当年的飞沙征尘。如今,靠近它,感受到的是重重的回忆、厚厚的历史。

热情的牧羊人李大哥领着我们在城内参观。“这里是城内驻军的司令部,后来改成了关公庙。”他指着一片堆放着麦垛的空地对我们说。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城内过去曾有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修有马道,上有射击垛口,在4个瓮城上建有瞭望哨。南面曾建有李汶将军的公馆。这些军事设施痕迹尚存,除了居民过去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墙,大部分城墙、城门都完整地保留着。城内还有两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国时期的小学。时至今日,这里的居民依然在显得有些颓废的古城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放牧或农耕,沿袭着祖先的生活。

在李大哥的带领下,我们把古城的里里外外都转了一圈,于南门下略作休息。夕阳轻洒金晖,一拨拨羊群被牧人赶着朝城中走来,定格了古城最有特点的画面。

李大哥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户,回忆起过去,古城可是另一番景象。古城内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驻兵的后代,所以没有统一的姓氏,起初大概有七八十个姓、数千人;经过陆续的迁移,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现在仅有74户人家、420多口人了。永泰城内曾有许多古树名木,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后面的山上还有大森林。后来,山上的树几乎被砍完了,由于连年干旱,森林再也没有长起来。

在李大哥的记忆中,古城变化最大的是气候。“这些年,大风不断,雨水也少了。在我小时候,古城雨水好,庄稼能长一胳膊长,现在只有一尺高。因为干旱,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说到这里,李大哥一声叹息。

据说,永泰古城修缮工作自2014年7月启动,修缮项目涉及城址文物保护规划、城址防洪、城址墙体抢险加固、永泰学校建筑群修缮工程、城址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近4000万元。祝福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城,在黄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