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支点 ——原创民族歌舞诗《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演出侧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俞灵  2016年10月31日08:10


舞蹈《情弦》。

  “你曾是大森林的主宰,你曾是兴安岭的猎神。你是放得下猎枪、拿得起未来的巨人,你的名字叫鄂伦春……”随着主题曲《鄂伦春》的合唱声响起,原创民族歌舞诗《山岭上的人——鄂伦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落下帷幕。从10月21日开始,连续3个晚上,这部鄂伦春民族文化史上堪称经典的舞台力作,深深打动了青城观众,也让所有关心鄂伦春文化的人们心心念念、感慨不已。

  展现一个历史悠久、立体的鄂伦春

  《山岭上的人——鄂伦春》由《序幕》《山语》《林歌》《人声》《尾声》5部分组成,时长70分钟。“这是一部多民族通力合作的作品。”据《山岭上的人——鄂伦春》策划、艺术总监吴莽介绍,该剧的主创和表演团队由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汉族等7个民族组成,54名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5岁。

  “我们希望观众通过这部原创民族歌舞诗,看到鄂伦春族从久远年代一直顽强走到今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该剧艺术总监穆青说,从大幕初启,序幕《仙人柱》中的舞者扛着桦木杆搭建家园,到《漫步雪原》中的舞者在厚厚的雪地不断前行,再到《猎枪》舞中放下猎枪的痛苦,《山岭上的人——鄂伦春》的前半部分显得悲壮、厚实。而后半部分,走过了严寒和冬天,有了《鹿灵》中灵动的鹿舞,有了《寂静的森林》中的爱情和结晶,有了《篝火》中的丰收场景,把整部剧带到今天的鄂伦春人民欣欣向荣的景象中。

  一部好看的舞台剧离不开现代的多媒体声、光、电技术。“我们不想表现平面的大兴安岭,”穆青说,“我们用最简洁的手段——一道道纱幕,形成一层层树林、一座座山的裸眼3D视觉效果,来表达大兴安岭的唯美浪漫和深邃感。”

  鄂伦春自治旗委常委、宣传部长何雪光说,旗委旗政府一直非常支持、重视文化建设,近10年来,打造了两部精品舞台剧,一部是2011年为建旗60周年创作的民族歌舞剧《勇敢的鄂伦春》,另一部便是投资近700万元的原创民族歌舞诗《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我们要将这部原创民族歌舞诗不断打造成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名片,成为各族人民了解鄂伦春民族文化的窗口。”

  禁猎情景搬上舞台令人感慨

  今年,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成立65周年,也是鄂伦春这个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放下猎枪20周年。如何保留特性并传承狩猎文化,是摆在鄂伦春人、专家学者乃至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要说《山岭上的人——鄂伦春》的最大看点、最能代表鄂伦春民族精神的,就是群舞《猎枪》。”该剧总导演阿拉腾巴格那说,鄂伦春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狩猎是他们的生活来源,放下猎枪,就像放下他们的灵魂。而群舞《猎枪》把猎人和枪依依不舍的关系和交枪时的毅然决然表现得很到位。”有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评论道:“放下猎枪的那一刻,我似乎能听到心碎的声音。但是,从神秘的白桦林、从遥远的历史走来的鄂伦春,重新谱写了民族的辉煌!”

  群舞《猎枪》是首次将交出猎枪的场景搬上舞台,鄂伦春族学者白兰对此颇有感触:“这部原创民族歌舞诗以史诗般的壮阔,寻找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支点,反思着鄂伦春族定居、禁猎、努力前行的历史脚步。随着剧情的展开,赞达仁唱起的文化自信,交出猎枪时的勇敢选择,让我感叹鄂伦春民族精神的魅力,感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演职人员对鄂伦春文化有着深沉的爱

  《山岭上的人——鄂伦春》的演职队伍由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专业演员和6位鄂伦春族群众演员组成。63岁的曲云是鄂伦春族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18岁来到乌兰牧骑,一直唱了40多年,并翻译了几百首鄂伦春民歌。舞台上的她在情景表演唱《图腾印象》中,带着虔诚与善良,和子孙们一同歌颂着对上苍的厚爱,对祖先的敬仰,对山神的崇拜。而在台下,她利用周末的下午教当地5岁到10岁的孩子学习鄂伦春语和民歌。“现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孩子们已经可以唱6首鄂伦春民歌,能用鄂伦春语数到100。这样一直坚持做下去,再过10年、20年,一定会有成效。”曲云说。

  群众演员白色柱今年58岁,是鄂伦春自治旗1996年实施全面禁猎后第一个交出猎枪的人,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舞台上的他,依然有着“鹰一样的眼神”,虽是群众演员,却也一丝不苟。他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鄂伦春人过上了好日子,但作为一名猎人,还是非常想念山谷、森林和猎枪。白色柱所穿的演出服装,是他母亲40多年前亲手做的,有皮袍、套裤、靴子。他说,每当看到这些,就会怀念妈妈的恩情和鄂伦春人曾经的生活。

  33岁的孟昊已经有13年的乌兰牧骑工作经历,他在舞蹈《人天相应》中饰演萨满,在男子群舞《猎枪》中饰演从伙伴手里收枪的角色。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每次演到收枪的场景,孟昊都会流泪:“我从小跟着大人打猎,懂得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62岁的满古梅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用鄂伦春语说,自己从歌舞剧《勇敢的鄂伦春》开始,一直参加旗里的舞台剧演出。她的衣服、帽子、靴子、挎包、耳环,都是自己做的,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宣传民族文化。

  “非遗”展示和旅游推介吸引观众驻足

  在呼和浩特的乌兰恰特大剧院,与演出同步进行的,还有鄂伦春族“非遗”展示和旅游推介活动。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不大的展示空间里,不仅有狍角帽、树皮衣、狍皮手套、桦皮盒等民族民间工艺品,还有木耳、黄芪、蓝莓、野生榛子等土特产。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局局长赵金山介绍,去年到鄂伦春旅游的人数达到了57万,而且每年在以25%左右的比例增长。“我们春有杜鹃,夏有篝火,秋有垂钓,冬有冰雪伊萨仁。目前正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力争把景区打造成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赵金山说。

  据资料显示,2006年,“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鄂伦春赞达仁”“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鄂伦春自治旗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鄂伦春狩猎文化之乡”;2010年,“鄂伦春仙人柱制作技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鄂伦春自治旗有旗级“非遗”保护项目12项,自治区“非遗”传承人5名,自治旗级“非遗”传承人36名。“现在是鄂伦春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传承的最好契机,也是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春天。”吴莽说。


男子群舞《猎枪》。 本文图片均为侯玉鹏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