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为攀创作谈:我的诗意栖息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林为攀  2016年10月27日09:47

【作者简介】

林为攀,90后青年作家,现居北京。著有长篇小说《当一朵云撞见一张纸》、《追随他的记忆》等。获得十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第一届90后星生代文学大赛三等奖;第一届老书虫长篇小说比赛三等奖等。作品散见台湾《时报》、《萌芽》、《作品》、《大家》、《青春》、《山东文学》、《文艺风赏》、《福建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将于近期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当一朵云撞见一张纸》和长篇小说《追随他的记忆》。

【创作谈】

我的诗意栖息地

文| 林为攀

我出生于中国南方,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我的出生地也是被文学遗忘的角落。文学品类的报纸和杂志在当地无处可寻,遗失在众人精于世故与喧腾的麻将桌上。在一个对文学没有只言片语、只有家长里短的乡村,任何文学作品都像一个外乡人,突兀地出现在众人的眼里。没有诗意的天空,和没有历史的土地,就像没有绿洲的沙漠。不同的是,缺少这些人们照样可以活得很好。

我憧憬布宜诺斯艾利斯向阳的忍冬花,想象苍老的博尔赫斯拄着拐杖行走在古老城市的街头。博尔赫斯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我喜欢那个怯懦的达尔曼,也喜欢那个通过环形废墟寻找存在感的“他”,这些,都像极了爱伦坡说的那句名言“再没有别的什么比这更像一首长诗了”。

我有一个学理工科的弟弟,他有时候会心血来潮地问起我的小说。当我兴致勃勃地讲述给他听的时候,他又不吱声了。这个刚出生就被我曾祖父预言以后能当医生的弟弟,之后走了一条完全和我曾祖父的设想背道而驰的道路。就像我小时候想当一名“无冕之王”,长大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无人理解的文学泥沼中越陷越深。我不敢说这是不是命运的无常之处,不过我真的在这些毫不关联的事件中,找到了关于文学存在的永恒意义,还有一点:关于栖息的诗意。

“从事文学等其他艺术就是为了避免枯燥的生活。”这不是我说的话,我说不出这么好的话。说这话的是一直致力于研究“钟摆”与“无聊”的叔本华。他在钟摆与无聊中找到了那些闪光点,我觉得我也应该且行且走,去更远的地方寻找那些属于我的闪光点。就这样,我来到了北京。

《翳鸟》《御风》和《铸鼎》都是在北京写的。关于这三篇小说,在写完之时,我好像有很多话想说,但现在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即是西方精神结合东方神韵,书写自身的困境。我深信文学是作为人类难得可贵的追求之一,但是,像其他许多人一样,信仰却使我逐渐迷失在坚硬的钢筋水泥中。我不知道柔弱的文学能否抵挡炙热的烈日。我不知道,崇敬古典与诗意的我,能否寻找到安放自己灵魂的栖息之地。在这三篇小说中,失意与迷惘从来都是主角,从未更迭。

博尔赫斯有首歌颂英雄的诗:“他的勇武越过了安第斯山脉。/他曾与群山和军队交战。/豪气长存,他的剑已习以为常。/在胡宁他给那场战役带来幸运的结局,/用西班牙人的鲜血染红了秘鲁的长矛。”这首诗写得多好呀,我觉得可以在某些方面概括我的小说,不仅是这三篇。可惜的是,我现在还未抵达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我自觉没能写出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之感,即使我最擅长的那些字词中,有些地方也有牵强附会、不够雕琢之嫌。黑泽明的经验告诉我,不要妄图对不熟悉之事面面俱到。所以,还是看看以后会呈现什么样子吧。  

【作品链接】

《翳鸟刊发于《福建文学》2015年第2期

《御风刊发于《大家》2016年第1期

《铸鼎刊发于《作品》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