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直面现实,关注变迁,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与时俱进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盘点

中国民族报 | 钱丽花   2016年10月08日09:14

本届“骏马奖”部分获奖作品。资料图片

  9月27日晚,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此前,经过充分讨论和严格评选,《时间悄悄的嘴脸》等24部作品与马英等3位民族语言翻译家,斩获本届“骏马奖”。这些获奖作品出自15个民族的作家之妙手,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新风貌。这些获奖作品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又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现实、历史与美学交织的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届获奖的长篇小说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提炼人物与故事,有力地展现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是当下社会与经济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人们生活方式、情感结构、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的变迁。比如,李传锋的《白虎寨》写的是武陵山区土家族山寨的新农村建设,关联起了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后的创业经历,堪称当代“创业史”,塑造了昂扬向上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乌·宝音乌力吉用蒙古文创作的《信仰树》,展现了科尔沁旗一个蒙古族家庭“四世同堂”的斑斓画卷,讲述了民族信仰与现代教育的双重文化内涵。

  重述传统,建立关于某个族群的历史叙事,是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袁仁琮的《破荒》三部曲用亲历者冷静而理性的观察,将贵州西南腹地侗族山村和县城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行细致勾勒,充分展示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人性的丰富,依靠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表现了思想深度。

  “少数民族长篇小说不仅在观念与内容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美学上也取得了艺术性和人民性的结合。”“骏马奖”评委、《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刘大先说,比如阿拉提·阿斯木的《时间悄悄的嘴脸》这一以新疆“玉王”的故事反映当代维吾尔族文化转型的作品,就充分结合了意识流动、时空转换和维吾尔传统中麦西来甫式的场面与幽默风格,并且在修辞上以陌生化的语言丰富了当代汉语的书写。

  青年女作家在中短篇小说领域异军突起

  本届“骏马奖”一共有46部中短篇小说参评。“这些作品一方面紧密关注现实的变革,以从容自信的表达,展示绚烂的民族生活和人物命运,另一方面在历史题材、乡土叙事和情感叙事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骏马奖”评委、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石才夫说,此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值得关注,即青年女作家的整体突围。

  其中,以回族的马金莲、壮族的陶丽群和纳西族的和晓梅最具代表性。马金莲的《长河》通过对西北某村几位普通人死亡的记叙,展示了一幅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画卷。作者在春夏秋冬的时序中描写了四个死亡故事,四个人的死超越了村庄的界限而拥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即死亡带有洁净和崇高的意味,而逝者只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浪花。

  陶丽群的《母亲的岛》讲述了一位农村被拐卖妇女逃离的故事。作者没有把逃离者形象作简单化处理,而是创设一个迷你岛屿,先是让母亲从家里“逃”到小岛上,最后从岛上消失。作品构思之精巧,铺陈之从容,情感之丰沛,令人叹服。

  和晓梅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纳西族青年女作家,她的参评作品《呼喊到达的距离》包括《未完成的成丁礼》等7部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性的现代书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揭示了人性的隐曲、柔软和深邃。

  报告文学反映中国梦和民族团结

  报告文学是距离现实生活最近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优长在于能迅速反映现实,书写人民的梦想与追求。近年来,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特别关注现实,贴近时代,注重用纪实的手法描绘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梦主题突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湖南苗族作家龙宁英的《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将笔触对准十八洞村,生动描述了湘西花垣县、凤凰县、古丈县、保靖县等地人民几代人坚持不懈地与贫困抗争的历史进程,特别聚焦最近几年湘西地区实施扶贫攻坚战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降边嘉措的《这是红军走过的地方》通过采访和大量史料,还原红军长征经过藏区的历史,真实记述了当年党和红军执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从而赢得藏族同胞鼎力支持的往事,表现了红军与藏族人民的鱼水之情。

  此外,少数民族作家注重开掘本民族及其聚居区域独特的人文历史底蕴。比如,云南佤族青年女作家伊蒙红木的《最后的秘境》是一部关于佤族山寨文化的报告文学。作者通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田野调查,踏寻佤族的古今历史、生活习俗、传说故事等,体现了作者的文化担当、人文情怀和民族自信。

  人物传记在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回族作家冯雪松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用影像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寻找一位在抗战初期失踪的战地记者。作品融合多种视角,生动重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的一段英雄传奇。

  表现乡土、乡愁主题的诗歌散文

  本届“骏马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介绍说,与上届相比,本届诗歌作品在题材的广泛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写作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其中既有影响卓著的成熟诗人,更有大批崭露头角的“80后”青年诗人。

  诗歌作品中,何永飞的《茶马古道记》是着眼民族历史、讲述地域文化的作品。而即便是个人化的抒情诗歌,也融进了更多地域的风情,以及在生活风俗中所积淀的文化与民族性格。比如在裕固族诗人妥清德的诗歌《风中捡拾的草叶与目光》中,故土与草原的吟咏,个体生命的体验,无不散发着西北地区特有的苍茫气息。

  而在散文方面,乡土、乡愁是主要的表现主题。本届“骏马奖”评委、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说,本届参评的散文将乡土这一主题置于更大的视野和格局中,对乡村的深刻改变,包括文化习俗、心理结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等都进行了重新审视。女作家雍措的《凹村》以故乡四川康巴藏区的凹村为原点,将神性的迷离、灵性的光芒、人性的光辉融为一体,想像奇特丰富,解读的是别样的藏地密码。壮族作家黄毅的《新疆时间》是一部切入新疆泥土的写作,作者把新疆的山川风物、人物生命,融进自己的骨血,变成生命的感悟和歌唱,呈现了新疆大自然和各民族的广阔与美丽。苗族作家杨犁民的《露水硕大》,以故乡酉阳高坪村为背景,以诗一样唯美的语言抒写村庄的高处与低处、整体与局部,回味故乡如一滴露水养育万物的恩情。

  纵观这些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其一大支点是现实,基本主题之一在于表现社会变迁,弘扬中国精神,其显著特点是大批作家自觉地面向当下,关注时代,聚焦现实,更多地反映时代巨变带给人们生存状态以及心灵世界的巨大冲击,生动描绘出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