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梦·侗乡情

 来源:文艺报 | 民 文  2016年08月25日12:51

     三江大侗寨 杨清利 作             禾花鱼 杨梅香 作       高铁已从山下过 刘克青 作

吃相思打花脸 杨梅香 作                                           

             杨梅红了 陈玉秋 罗 耘 作          出寨侗妹 吴凡宇 作      庆丰收 彭永培 作 

          收禾兰丽革作      侗妹陈玉秋作     鱼肥稻香程兆旗作           送新娘罗耘作                     

不久前,广西文联和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农民画晋京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展出的150幅“侗画”,作者均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农民画家,作品生动展现了广西10多个世居民族特别是侗族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对“中国梦”的期盼和追求,展示了侗族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成果。

三江县是地处湘、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的侗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源远流长。以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侗族大歌名扬海外,被誉为天籁之声。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里,在以镇远为背景的第四十二、四十三两回中,对镇远的“苗锦侗绣”备加赞赏。《柳州府志》说侗族“卉衣鸟语”,《镇远府志》道:“女则自织自染,袖以彩绘绣。”从清代侗彩绘的图案来看,可追溯到百越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文化遗存——几何形印纹陶上,经史学家及考古学家证实,几何形印纹陶是百越族群所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侗族是百越分支,从这些在江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形印纹陶的装饰花纹上,可以看出侗族农民画的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

侗彩绘在唐代时就已打下基础,清代“洞锦”已闻名全国,图案纹样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个时期侗族民间绘画的侗彩绘基于其绘画的形式与方法,侗族人民又称之为“彩壁画”或“古彩画”。这些画往往色调对比异常强烈,色彩的运用极为丰富,因而色彩的层次尤为分明,色彩的效果也就比较特殊。在风雨桥长廊两壁上端,也往往绘有神话故事,供行人观赏。鼓楼、凉亭、庙堂等建筑艺术精湛独特。其中,庙堂等建筑中以驱邪向善的壁画和贯公、飞山、骆郎等文官武将画像为主,鼓楼飞檐瓦板上的彩画十分精美,内容广泛,有龙凤花草,日月星辰,有侗族神话故事,有侗族民间传说、民风习俗,绘制精美,色彩鲜艳,风格独特。这些彩绘有时还与塑饰雕饰结合在一起,以加强装饰效果,形成集绘、塑、雕于一体的艺术整体,严谨而又和谐,三江侗族农民画渊源于此。

从1949年到1980年代初,三江侗族农民画是以政治性内容为主。随后,以反映侗族生活为主的三江侗族农民画变得多元化,开始从文化事业转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作品开始参加区内外各类展赛,并走出县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江侗族农民画来源于侗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场景,根植于侗族民族艺术的沃土,题材特色鲜明,造型夸张多变,色彩强烈大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三江侗族各种生活习俗、山水风光、社交活动、节日庆典和恋爱婚姻等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三江农民画沉淀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审美特点,它把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融合,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美术而独秀,可称之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画苑中的一朵奇葩。

三江侗族农民画的最大特点是画面布局饱满,色泽鲜艳,不计较形象的逼真,全凭着自己的想象,什么美就画什么。他们的创作冲动来自自己内心激情的需要。他们用天真的想象来描绘赶圩喝酒的高兴,描绘甜美的爱情,描绘丰收的喜悦,描绘神秘的故事。如同春播秋收一样,三江侗族画家与众不同的画法和风格打动了国内外美术界专家,他们收获了一个个沉甸甸的秋实。改革开放后,三江农民画的创作内涵得到拓展,艺术手法得到了创新提升,形成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展上,三江县选送了40多幅农民画晋京参展,获得好评。三江农民画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迎来发展的高峰。1996年,国家文化部将2000多幅三江农民画作为礼品赠送各国大使收藏,促进了农民画创作热情的提高,创作队伍迅速壮大,涌现出50多位颇具实力的农民画家骨干。目前,全县农民画队伍已发展至400多人。2008年,独峒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目前,三江农民画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建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三江县农民画近10年来已有3000多幅作品参加市级以上的各种画展,600多幅作品获市级以上奖项。

三江侗族农民画来源并植根于侗族艺术的沃土,来源于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在劳作之余,放下锄头,拿起画笔,把古老的侗族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绘画中,以画传情、以画传神,表达了画家们对自然、对家乡、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其在民族人类学、民族审美学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