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雍与“胡服骑射”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韩晗  2016年07月29日13:16

赵雍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随便问一个文科专业的大学生,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估计并不多。

但若将赵雍放到中国民族史的范畴内考量,则大有可观。因为终其一生,他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实行“胡服骑射”制度,二是改侯为王,成为赵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使得赵国得以跻身“战国七雄”之列。我相信,“胡服骑射”这四个字,可能比赵雍的名字更为响亮。

赵雍的这两个贡献,实际上有着先承后续的关系。而这,恰恰也是赵雍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分裂为许多个诸侯国,而赵国这个北方小国,则一直在大国和各种游牧民族的阴影下艰难存活。

在那个时代,一个小国如果不崛起,命运就是被吞并。作为赵国的统治者,赵雍不会不知道这一点。而且,当时赵国周边的秦国、燕国都非等闲之辈,他们对于赵国这个角落里的弱者,一直虎视眈眈。长期生活在危机中的赵雍,必须寻求突破。

赵雍做了一个当时被看做离经叛道、胆大妄为的事情:正式颁布法令,在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以能任官,学习游牧文化。赵国主动向北方的游牧民族学习,从服饰到练兵,一是寻求与游牧民族合作的可能,二是引进游牧民族在技术上的部分优势,增加与其他诸侯国对抗的能力。这一点赵雍可以说是个中高手,仅仅几年时间,他就把周围游牧民族的“服”与“射”都引进到了赵国。

研究科学史的学者都知道,在中国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原技术向周边转移。比如冶炼、建筑、农耕、造纸等,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之后,再是“播之四夷”的中原思想、礼法、文化与典籍等。但是却鲜有中原向周边少数民族学习的先例。赵雍这种“倒挂”做法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破天荒”之举。而且,赵雍决定此事“五日而毕”,即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可谓相当果决。

果然,向游牧民族学习的改革没有辜负赵雍的期待,赵国军队从步兵转向骑兵,衣服从长袖大袍也换成了短袖、短裤。赵国的将士骑马上阵起来,果然让秦国、燕国觉得恐惧,让他们觉得遇到的仿佛是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而不是曾经鄙视的弱者赵国。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异军突起的强国。赵雍死后,他的儿子即位,追封其为“赵武灵王”。这是赵国的君主第一次称王,虽然来得有点晚,但在历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往往有时候会有惊人的重复。在19世纪后期的日本,以大久保、西乡隆盛为代表的“明治维新”推动者,力主学习德国军队。当时朝中有保守派认为德国人粗野,不如日本人文明,但是改良派却认为“(德)国中之男子堪执兵器者,悉受兵卒之教练”。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文治当然重要,但能否“亮剑”,更是当务之急。

“胡服骑射”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中昙花一现的风景,但却反映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一次重要融合。这既是一次政治改革,也是文明的交融,见证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仅凭这一点来说,赵雍当功彪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