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窗外风景》(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8日11: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日超

  ——题记

  “悠悠运河水,浓浓淮安情。”一方山水养一方灵性人,正是老淮安的神韵自然与浓郁文化才孕育了吴承恩、韩信、周恩来、漂母、赵嘏、吴鞠通等名人。在这些名人中,我最仰慕和钦佩的还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吴承恩先生,总觉得先生的故乡流淌着神话色彩,先生笔下的人物都有深邃的含义。

  一 部 书

  上中学时,再读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就对先生笔下所描述的人物充满了神往。

  此前一直认为悟空火眼金睛,性子刚烈,为人正直,为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悟净老实本分,一路虽说没有像悟空那样的功劳,但牵马挑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八戒不光好吃懒做,而且在艰难的时候,总是希望着散伙回到高老庄。没想到在如来佛主最后封神的时候,八戒为何也被封了神?

  带着疑问,走进吴承恩故居。踏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的竹林。修竹丛丛,绿叶婆娑,摇曳生姿,给我们一种虚怀有节、幽雅恬淡之感。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宋朝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的几句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吴承恩一生屡遭困顿,而不随波逐流,这一丛修竹不正是他傲岸不俗的风骨写照吗!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下了“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句子。带着憧憬,我体验了水帘洞别有洞天的风韵。传说,谁要能五步跨过石桥,谁就会财大福大造化大,就能够获得《西游记》中追求的五种境界:一是修行积善,功德无量;二是斩断烦恼,豁然大悟;三是前程远大,后步宽宏;四是身手不凡,本领高强;五是心宽体健,延年益寿。

  吴承恩自小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人称神童。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日趋腐败的时期,宦官刘瑾及严嵩父子先后擅权。在父母的影响下,他爱听神魔故事,搜集唐僧取经的戏剧、评话等资料。吴承恩36岁那年,明世宗南巡承天府(今湖北安陆县),随驾文武大臣乘机敲诈勒索,大捞横财,闹得民不聊生。吴承恩写下了著名诗篇《二郎搜山图歌》。诗中把那些祸国殃民的文武大臣比作二郎搜山这个神话传说中的“妖魔”,斥之为“五鬼”“四凶”,连皇帝明世宗也遭到了他的斥责。

  青年才俊吴承恩历经寒窗苦读之后,写诗作文,一挥而就,其文才很早就受到官员、前辈、社会名流的认可。原以为可以登科及第,红袍加身,披红戴花,光宗耀祖,却因他的文风求真洒脱,一次次乡试,他总兴致勃勃地去应试,然而又总是榜上无名,扫兴而归。于是悲泪长流,面对孤灯,创作了80万言的章回本小说《西游记》。吴承恩故居客厅前廊柱上的楹联是:“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这副对联,概括了吴承恩创作源流和一生的文学成就以及他的名著《西游记》的历史价值。

  人生之失意,于常人,是一种痛苦,而于文人,未尝又不是一种幸事。吴承恩如此,许多文人也如此。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因而写出无数传世之作。还有陶渊明,遭僚敌陷害,不甘俯仰于宦途生活,毅然弃官隐居终南山,最终写出流芳百世的《桃花源记》。当然,一生与官无缘的吴承恩,怎么也没有想到,正八品的他会因他的《西游记》而名扬天下,让他居住的河下小镇光芒四射。

  一个人,一辈子,一部小说,名满天下,谁人不羡慕?然而星移斗转,日月轮回,再没有吴承恩之外的第二个人这么幸运,这就是吴承恩与众不同之处。而造就吴承恩与众不同之处的,便是他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以及他官场的失意。

  迄今为止,《西游记》已被译为20多个国家的文字,外国翻译家把《西游记》的书名翻译得五花八门,有的译为《猴与猪》,有的译为《神魔历险记》,有的译为《中国的仙境》,有的就直接译为《猴子》。他们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写得生动有趣,对这两个人物情有独钟。《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即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伏怪以力,取经唯诚”。这幅挂在吴承恩塑像上方的对联由康有为的弟子、著名女书法家肖娴所书,对联向人们揭示一个人间真谛:“战胜邪恶要靠力量,取得成功凭借毅力。”我们又观赏了书斋前的假山飞瀑、小鸟游鱼。置于山水景致中的是一座吴承恩的立姿汉白玉塑像。“咫尺之中,赏千里之外”,吴老先生手握书卷,凝神遐思。吴承恩身旁的一株芭蕉悄然傍立,宽大的芭蕉叶似乎在叙述着铁扇公主当年的无奈和委屈:只因为她不愿将自己的芭蕉扇借给孙行者使用,便遭受了一场钻心的痛苦。吴承恩笔下有很多“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革命的妖怪、反革命的妖怪,有后门的妖怪、无后门的妖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出身,注定了不同妖怪的命运与下场。

  现在看来,唐僧过迂,悟空太烈,沙僧太懦。吴承恩塑造了八戒上讨好师父和大师兄,对下欺负沙师弟,人间形态被吴承恩在八戒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想八戒原来在天上统领三军,何等威风?被贬下凡之后,性情大变,挑担牵马,屡遭大师兄捉弄,从云端摔下来的滋味可不好受。吴承恩用八戒的狡诈、贪婪、拍马溜须囊括了古今奸佞小人,其讽刺之意,清晰可见。纵观古今,八戒这一形象无处不在。官场上有几个像孙悟空那样敢“闹天宫”“摘仙桃”“砸玉帝”的父母官。

  一 府 衙

  淮安“府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知府衙门。走进“府衙”大门,迎面一座牌楼,巍然壮观,牌匾上刻着“公生明”三个古朴遒劲的大字,透出一股凛然正气,让你一进门就感知这是一个公正无私、正大光明,集皇恩和国威于一体的严肃场所。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匡胤当上皇帝,看到孟昶的训戒诗后,从中摘录四句,即“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亲笔书赐给郡国大臣,正告官员:“尔等俸禄,乃民之膏脂,如虐下民,等于欺天。”那座耸立在汉白玉台阶上的宫殿式建筑就是“淮安府大堂”,庄严肃穆,气象万千。从这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中,可以想象当年它是何等的威严。两边厢房,与朝廷六部对应,设礼、户、吏、兵、刑、工六科。每科门外、室内立柱上,均刻有表明本科职责和官员操守的楹联。这些对仗工整、词语新奇、含意深远、书法绝妙的楹联,最有代表的一副是讲官民关系的对联,上联为: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想不到在封建官僚中,竟有这样的有识之士,在那样一个历史条件下,能那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由老百姓养活的,能大彻大悟地说出“自己也是百姓”,喊出“莫道百姓可欺”的惊天之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就是这块瑰宝中最闪亮的光点,即使在今天,仍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一个能时刻记住“自己也是百姓”的官员,绝对不会整天在那里挖空心思,想出各种花花点子去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瞒上压下、鱼肉百姓。

  二堂是府衙长官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位于大堂后面。堂内有一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堂前廊柱上还有一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雀噪恐有怨情。”从这些对联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封建官吏处理政务的原则和方法。至明太祖时,“府衙”又加刻“公生明”三字。此三字出自《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段短小精悍的文字,字字警策,句句药石,内涵丰富,成为历史上许多“清官”的座右铭。淮安府署是值得一游的历史遗迹。如果把府衙当作是一位能对话的老者,当今的公仆们能否对天发问,从心底喊出:数千古清廉人物还看今朝?!

  大堂还有一联:“到盛怒时少缓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穷苦恼;处极难事静思原委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这副楹联在提醒官员在审理案件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遇有疑问一定要弄清原委,不能以自己的心情想当然,也就是今天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后堂门上方题有“省刑爱民”四字,这是府衙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据说康熙在位,为政比较宽厚,崇尚省刑爱民。1703年,康熙在《巡省江浙见闾阎稍有起色,示诸臣省刑爱民》一诗中写道:“齐民但示蒲鞭辱,报国应同竹节坚。莫恃才名轻庶物,冥冥中自有青天。”告诫官吏仁爱施政,宽厚爱民,以感化服人。

  其实,倘若后人能从府衙这些楹联中参悟并获得益处,不也是一件幸事么?然而,在这个追名逐利的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真正耐心去品读,多少人能够真正读得懂呢?更有多少“清廉之官”去效仿前贤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