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普洱之路》(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08日15: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在秧塔村的古茶园里,茶林与村落是没有界限的,空气里都飘散着茶叶的清香,古茶的树龄似乎就是山寨的历史。

  这儿,随便一株古树、都经历了百年的岁月,随便一个屋舍,已存在了几代人,他们世世代代摘下茶叶,晒了制了,又牵着骡马把那份馨香带去远方。

  景谷县文联专职副主席张雷也向我们介绍说:

  ——由于大白茶芽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银白,于是在清代的二百多年间,当地土官责令茶农,精心采制成“白龙须贡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年年向朝廷纳贡。

  如今,那些从茶山上带到山寨的白茶种,又从深山走到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民乐镇从秧塔古茶园引种6千多亩良种白茶,长势十分喜人,昔日皇家享用的稀有名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山环水饶的景谷坝子间,茶山是一道悦目的风景,近5万亩的茶园使景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茶乡,茶农们依旧在山间忙碌着,当指尖滑过叶脉的时候,那飘散的馨香却已划过千万年的时空,茶茗悠悠,茶史悠悠,记载了茶树走出莽莽丛林的足迹,记载了世代茶人的甘苦经历。

  通过实地观看和采访,我们终于明白了:

  ——茶,就是普洱人书写在天地间一首动人的诗。

  宽叶木兰虽然已在时间里凝固成为化石,但经过数千万年,它演变而成的茶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从深山经由茶马古道,输送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输送到欧洲、非洲、世界各地。

  (二)茶树源见闻之二

  在景谷大石寺里,至今留存着一块石碑,这块不知是立于哪年哪代的神农刻像,虽然已经印记模糊,而那段关于茶叶的故事,还清晰的记录在景谷人的记忆里。

  相传,神农遍尝百草而遇剧毒之后,是一种树叶解了毒性,于是号令景谷百姓世代移植栽培,以保安康,并把它命名为“茶”。

  民间传说只是一种美好愿望的体现,而景谷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景谷茶的历史演变中,纪襄廷的名字一直被这里的种茶人世代传颂着。

  景谷县文化馆副馆长毕小军,弹得一手好钢琴,人也长得漂亮脱俗,被我们参观采访的一行人称为“大美女”。她不仅长得好,知道的也多,她告诉我们:

  ——清光绪末年,已中进士的纪襄廷弃官回乡,目睹家乡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年所产谷米不敷食用。

  经他考察,以景谷的气候、土质宜于种茶,就到外地选购种籽,陆续在周围山地种植几十万株茶树,精心培植。数年之后,蔚然成林,景谷河两岸形成茶林,而昔日的穷乡僻壤也变为商贾云集之镇。

  后人曾评价他为:

  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跻而后见公一人。

  景谷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长王天寿,是一位搞技术出生的干部。但谈茶业也是头头是道,门门精通。

  他向我们介绍说:

  ——在景谷,制茶作坊有个特别的名号:谷庄,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成形的团茶,又名谷茶。据《景谷县志》记载,谷茶畅销并被誉名沱茶。因此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

  如今,我们看见当年手工制茶的历史只遗留下这些石臼,而作坊却变成了现代化管理、年产上千吨的谷庄茶厂。

  在这里,时光改变的是茶叶制作成形的过程,不曾改变的是景谷谷庄人质朴诚信的经营理念和那种蕴含在老树普洱茶里的内香。

  在景谷与镇沅的交界地,奔涌的景谷河上还屹立着一座古老的石桥:“难搭桥”。

  艰险是茶马古道的一个代名词,就是这样的一座座石桥,一条条古道把云岭山脉、普洱茶和大马帮同世界连接起来。

  今天,普洱茶已经不用再通过这样崎岖逼仄的山道运往外地,陪伴着“难搭桥”的,是空山静寂中的江水声,只是偶尔,山民的马队还会走过长满青苔绿衣的石板路,那串串的马铃又会勾起老人绵长的思绪。

  远古木兰化石,千年古茶树,飘香的普洱茶,蹄痕深深的故道,普洱茶的历史,就是普洱人改变自己的历史,枝干脉络间尽管曲曲折折,虽然历经风雨沧桑,却依旧昂然向上。

  时代的脚步为普洱茶注入了现代的气息,让古老而年轻的茶饼满载着历史的陈香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到清代纪襄廷老先生引种、试种茶叶,从景谷的少数民族先民采摘野生大茶树到现代化的普洱茶加工,可以说,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数千年茶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三)梅子湖品茶

  为了采访和座谈方便,也为了能够静下心来研究材料,梳理思路,写作这本反映普洱的书稿,市政府王鸿彬秘书长特意将笔者安排在了梅子湖宾馆4号楼。

  这儿风景如画,依山傍水,是个极其妙曼的养生天堂。从各县采访归来,品茶论茶,自然别有一番味道。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茶,茶是中国人的国饮,是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喝茶是一种社会风尚,当今文明世界还没有听说过不喝茶的国家。

  茶在中国不分贵贱,人皆有份,或细啜或牛饮。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把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中,可见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必需品。

  王鸿彬秘书长个头不高,人也颇黑颇瘦,戴一副眼镜。整天就是个忙。我们认为他一定缺觉,要不,怎么老是肿胀着眼,而且红红的。在普洱的日日夜夜,我们看见,秘书长的工作的确太辛苦、太繁杂、太无规律可言:一会儿还在市政府开会,一会儿又到开发办去协调事儿了。当找他的干部赶到开发办,他又接市长指令,到梅子湖来安排我们来采访之事了。

  我们说他日理万机,比中央领导还忙。他只是摇头而笑,眼比以前更红更肿。

  他十分懂茶,并有至理名言为证:

  ——喝茶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在赏鉴其色香味,未必意在止渴。

  我们说:

  ——欧阳修喝酒,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秘书长喝茶不止渴,那么意在何处?

  他说道:

  ——意在止渴者谓之喝,意在鉴赏则称之为品。

  我们听得直点头。

  那些乡间小子、贩夫走卒,疲乏之余跑进茶馆喝点茶,只能算是休息解渴,谈不上品。可见喝茶和品茶是有区别的。其实,品茶是需要友伴的,就如携诗友赏花,品茶也需要情投意合的茶友。

  品茶有了茶友后还当有茶之境。

  如有人号啕大哭或高声喧闹时,是根本谈不上品茶的,犹如男女恋爱需要一个夜晚或安静的场合。如果酒是为热闹的场合备设的,那么,可以说茶需要恬静,需要安宁,就是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设置的。

  自古那些高僧隐士不喝酒,却十分珍爱茶这种清妙的饮料。

  若是咖啡可以代表西方人情调的话,茶则可以代表东方人的情调。

  在古老或上档次的茶馆里,一壶绿茶,两三朋侣,轻言细语,任凭时光在杯中慢慢流走,这种悠闲舒适就是典型的东方精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