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重点推荐 >> 正文

《世界美文观止》(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8日15: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守仁编选

  [英]培根

  培根(1561—1626),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散文大师,毕业于剑桥大学。至今在剑大三一学院名人堂里置放着培根大理石雕像(和他一起的还有牛顿、拜伦、达尔文)。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观点,倡导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奥秘。马克思称他是“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因受寒致死。纵观“随笔”这一体裁主要肇始于法国的蒙田,但培根对英国的随笔有开创之功。出版有包括58篇短文编成的《随笔》集。他的文笔紧凑老练,说理透彻,见解独到,警句迭出,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才现德性”、“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都是人生经验之谈。《论美》指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倡导人们把形体美和德行美结合起来,使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备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形,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何新译)

  奥古斯都和菲斯帕斯都是古罗马著名皇帝。腓力普王,法国国王,1285—1314年在位。爱德华四世,英格兰国王,1461—1483年在位。阿尔西巴底斯,古希腊著名美男子。伊斯梅尔,波斯国王,1499年即位,有武功。

  阿皮雷斯,古希腊画家。丢勒(1471—1528),德国画家、雕刻家。

  射手

  [英]威廉·科贝特

  威廉·科贝特(1762—1835),英国散文家、政治活动家。他办报议政,竭力主张改革,但又怀恋中古的英国社会,因此马克思谓之“大不列颠最保守和最激进的人物——老大英国最纯粹的体现者和青年英国最勇敢的创始者”。

  科贝特在文学上的贡献在于写出了《骑马乡行记》(亦称《乡村记事》)。这本1830年出版的游记,记录了作者骑马出游英国乡村的见闻。他笔下的英国景色美丽,风俗淳朴,然而由于政治腐败,农业萧条,饥民遍地,作者予以强烈谴责。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犀利,在19世纪初年浪漫派美文极盛之际,重振了18世纪笛福、斯威夫脱的平易传统。

  《射手》是《骑马乡行记》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个名叫威廉·伊文的律师,他打官司远不及他打枪出名。一次作者和伊文外出打猎,伊文自称百发百中,到傍晚已打下了99只鹧鸪。其时太阳已落山,林子里黑了下来。作者要回家,但伊文要凑足100只,还要打。突然,有一只鹧鸪从附近飞起,他立即开枪,没有打中。但他一口咬定说打中了,开始寻找。作者偶然回头,只见他竟然从背后袋里拿出一只扔在地上,然后大喊找到了。科贝特没有戳穿他做假的把戏。“我一直不忍心让他知道:我完全明白一个通情达理的高尚的人,怎样在可笑的虚荣心的勾引下,干出了骗人的下流事情。”

  作者忠告人们:虚荣扭曲人性,千万别犯虚荣的毛病。

  我曾认识一个有名的射手,名叫威廉·伊文。他是费拉特尔非亚的律师,但他打官司远不及打枪出名。我们曾一同打猎多日,倒是一对好搭档:我有好猎犬,对于人家说我枪法好坏毫不介意;他的猎犬一无用处,但他珍惜射手的声名则远远超过律师的声誉。我要在下面叙述一件关于他的事情,它应当成为对年轻人的忠告,叫他们注意不要染上这类虚荣的恶习。

  我们结伴到离家约十英里处去打猎,听说那里鹧鸪很多,到了一看,果然如此。时间是十一月,打了一天,到天黑之前,他打的鹧鸪,连送回家的和装在袋里的,总共九十九只,有几枪他是一箭双雕,但也可能有几枪没有打中,因为隔着树林,有一阵我没有亲眼看到他。不过他说他是百发百中。等我们在农舍吃了晚饭,他擦过枪,点了点鹧鸪的数目,知道这一天在日落之前,他打下了九十九只,每只都打在翅膀上,多数是在有很多大树的密林里打的。这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可是,不幸得很,他要凑成一百只的数目。太阳已经落山,那地方说黑就黑,像蜡烛突然熄灭,而不是像炉火慢慢消失。我想赶紧回家,因为路不好走,而他这位素来怕老婆的人又早已得到闺中的严令,叫他当夜必须赶回。由于马车是我的,还必须与我同行。因此我劝他快走,并向农舍走去(房子在布克斯郡,是约翰·勃朗老人的,老人是勃朗将军的祖父,将军曾在上次那场“为了逼詹姆士·麦迪孙退位”的战争里给了我们的胡子兵一个迎头痛击)。本来我可以就在那里过夜,可是由于他三生有幸,是在太太的严厉管束下过活,连我也不得不离开了。因此,我就急于上路。可是不!他一定要打下第一百只鹧鸪!我说路不好走,又没有月亮,有种种危险,但他根本不听。被我们惊散了的可怜的鹧鸪正在四周叫唤着。突然之间,有一只从他脚下飞起,当时他正站在有三四吋高的麦苗的田里,立即开枪,可是没有打中。“好了,”他边说边跑,像是要去拾起那只鹧鸪似的。“什么!”我说,“你该不是说你打中了吧?那鹧鸪不但没死,还在叫呢,就在那树林里!”树林离我们约一百码。他用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一类话,一口咬定说他打中了,而且还是亲眼看见鹧鸪落地的。我呢,也用在这种情况下常用的一类话,一口咬定说他没有打中,而且还是我亲眼看见那鹧鸪飞进树林的。一百次里失手一次,这可太严重了!难道就丢掉这样一个名垂不朽的大好机会?他平常是一个和善的人,我也很喜欢他。这时他说:“老兄,我确是打中了。如果你定要走开,而且连狗也要带走,叫我没法找到这只鹧鸪,那么请便吧,狗当然是你的。”这话叫我替他难受,我就用十分温和的口气对他说:“别提狗了——伊文兄,刚才那只鹧鸪是从那边地上起飞的。要是它真的落了地,这样一片平整光滑的绿草地上还能看不见吗?”我说我的,他可已在寻找了。我只得叫了狗来,也装着帮他寻找。这时我已不在乎走夜路的危险,倒是可怜起这个人的毛病来了。在不到二十码的地上,我们两人眼睛看着地,走了许多来回,寻找着我们彼此都完全明白是根本没有的东西。我们各从一边起始,到中间交叉而过。有一次我走过他之后,恰好回头一看,这一看不打紧,只见他伸手从背后的袋里拿出一只鹧鸪,扔在地上。我不愿戳穿他,赶紧回头,仍旧装着到处寻找的样子。果然他一回到刚才扔鹧鸪的地方,就用异常得意的声调向我大叫:“这儿!这儿!快来!”等我走上去,他就用手指点着鹧鸪,同时眼睛紧盯着我,口里说:“你瞧,科贝特!我希望这是对你的忠告,以后万万不要再任性了!”我说:“好,走吧。”这样我们两人就兴高采烈地走了。到了勃朗家里,他把这件公案告诉了他们,得意洋洋地大声拿我取笑。以后他也常常当我的面说起此事。我一直不忍心让他知道:我完全明白一个通情达理的高尚的人,怎样在可笑的虚荣心的勾引下,干出了骗人的下流事情。

  (王佐良译)

  贝多芬百年祭

  [英]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戏剧家。生于爱尔兰首都都伯林。父亲经商亏损,无力养家。母亲是优秀的女中音歌手,1872年她移居伦敦,靠歌唱和教授音乐谋生。1876年萧氏到伦敦投奔母亲,培养对音乐的爱好,为《明报》写音乐评论,为《星期六评论》周报写剧评,一直持续到1898年。

  萧伯纳从1885年开始戏剧创作,直到晚年,共完成剧本51部,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妲》《卖花女》《伤心之家》《圣女贞德》《苹果车》等。萧氏的剧本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机智和幽默,能逗人发笑,始终抓住观众的兴趣,满足他们的美感追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