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无目的美好生活》(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26日11:0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洪晃

  总而言之,我们的投入都是有目的的。我们投入友情是为了关系;投入爱情是为了占有;投入艺术是为了成名成家。我们对回报的期望值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而一旦没有得到,我们可以坚定地放弃。在咱这,啥都有个bottom?line,如果经商,这词儿应该翻译为“底线”,是个数字概念;但对于那种对友谊、爱情和艺术追求回报的人来讲更确切的翻译可能是“屁股线”。当其期待的回报没有的时候,他的屁股就再也不会坐在你这边了。

  我这辈子只上过三堂哲学课,然后就知难而退了。我当时对知识的投入很明确,就是为了文凭和奖学金。哲学这玩意儿太深奥,我搞不明白,可又怕分数太低,丢了奖学金,拿不着文凭。但这三堂课教的东西我至今仍记得非常清楚。第一堂课说的是“目的”;第二堂课说的是“过程”;第三堂课老师让每个人给自己定位是追求目的,还是追求过程。我向来力争做一个追求目的的人,但骨子里却是个追求过程的人,因为我致命的缺点就是贪玩。只要好玩我就想做,管你什么内部回报和“屁股线”,不想那么多。所以我在一个GDP增长七八九个点的经济奇迹中造就了个人财富增长率进入负数的奇迹。

  我这种傻瓜不多,但还是有的,现在和我一起在大山子798工厂瞎折腾的人就是这类人。明明知道还有不到十二个月,地主就要把所有人都撵出去,现在的装修在短期内就会被推土机全部轧平,还是有人在往这里搬,还有人在装修,还有人在创作。这种投入除了享受一下过程大概没有什么别的回报了。

  我倒是挺想号召大家没有目的地深深地投入一回。要知道,生活的乐趣都在过程里面,而目的只是在长长的过程之后一秒钟的高潮。

  怎么遍地都是美警察

  我最近快被一帮子追求“美”的人给逼疯了。

  第一个是名瑜伽老师,她逼我去上课,每次看见我都是笑嘻嘻又恶狠狠地说:“洪晃,你到底什么时候来上课?”我和她住一个院子里,吓得我看见她就过马路。她是好意,她能在一个月内帮我减掉十斤肥肉,但是我怎么也跟她说不明白,虽然我挺发福的,但是减肥不在我的“任务单”的前五位。

  第二个也是个瑜伽老师,我给她的书写了个前言,大致就说她的书挺好的,简单扼要,照着这种书像我这种笨人也能练瑜伽。结果前几天接到几个记者朋友的电话,上来就问:

  “洪姐,减肥哪?”

  “没有啊。”我说。

  “别瞒着了,我们都知道你天天在家练瑜伽减肥哪。”

  “真没有……”我还想辩护几句。

  “算了吧,你也有权利爱美嘛,有时间聊聊。”他的语气里充满了一种“我发现你的秘密”的感觉。

  我的第三个“美”警察是一个叫芳芳的好朋友,她有真正的魔鬼身材,要哪儿有哪儿,说话非常有感染力:

  “亲—爱—的,”她见着我就说,“减!”

  “我没事,到年纪了。”

  “跟年龄没关系,减!宝宝,你原来身材多好,咱恢复,咱减!”

  “我……”

  “我帮你,咱俩一起去锻炼,不吃主食,不吃肉,少睡觉也管用,减!”

  “那还活吗?”

  现在似乎有个全民爱美运动。前一阵子我和一个客户吃饭,她是做美容设备的,跟我说中国人疯了,在最近一年多内,美容院——特别是做整容的美容院增加了几倍。据她说,韩国的整容师有一半在办中国签证,说这边要把自己模样改漂亮的人太多,生意太好做了。就在这顿饭不久,我自己的几个中年朋友居然参加了什么韩国美容团,真的去韩国把脸皮给拉了,眼袋给吸了,鼻子架直了。她们现在在街上走我大概都认不出来了。

  世界上有好多国家都对美有一种疯狂的追求,大部分是第三世界。我的一个朋友住在阿根廷,她说在拉美国家,没有魔鬼身材几乎是犯罪,就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在做各种各样的手术。如果一个女孩儿发胖,她的妈妈会找她谈话。我去过韩国,好像连捡破烂的都描眉画眼。

  我算了一下,如果我按照美警察的规定去做,我每天的日程是这样的:

  七点起床——两个小时梳洗、化妆。

  十二点去健身房——至少两个钟头,一个钟头在路上,一个钟头在跑步机上。

  下午五点钟去练瑜伽——至少一个半钟头,再加上洗澡、换衣服,又得两个钟头。

  回家卸妆——洗洗弄弄,又得一个钟头。

  好家伙,就这么着七个钟头就没了!我不敢按照美警察的规定去做,第一个反对的是我家杨晓平,他肯定觉得我有外遇了,要不就是得了重病。美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是生活的全部。有句英文口头禅送给美警察们和被美警察逼着为美而活的人:Get a Life。意思就是“去找点生活去”。

  难得糊涂

  中国人喜欢反着说话。郑板桥说“难得糊涂”那一瞬间肯定是他一辈子最清醒的时刻。

  我们总说看书多的人是明白人,其实这是反话,书看多了肯定糊涂。我有两个好朋友,许知远和伊伟,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看书看得最多的。就这么说吧,如果我想找一本讲老北京的书,我只需要给伊伟打个电话,马上就能获得一个至少有二十本书的口头目录,而且还带着一两句话的简介。想知道外国人又有什么新的理论,比如世界到底是圆的,平的,还是菱形的,问许知远就可以了。他不仅能告诉你关于地球的所有理论,而且都有出处,包括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编辑名,连标点符号都不会落下。牛吧。

  但是我也能证明他俩根本不是明白人,因为这俩兄弟我还是挺了解的。

  首先,他俩没媳妇;第二,他俩没发财。我们一起做“大人在说话”节目的时候,许知远说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时常捧着一本书,坐在一个湖边僻静的板凳上发呆。这像明白人说的话吗?他说现在的人太忙,人如果没有时间发呆就会出问题,就没有思想了。伊伟更逗,本来身体就不是特别出色,死活要跟一个记者队去走可可西里,而且兴奋地说:“这次去,真没准就出不来了。”这是明白人干的事吗?明明知道出不来还往里面冲?还好那记者队里有个什么队长是个明白人,拦了一把,没让他去。我当时担心他真有个三长两短,我还不一定找得着第二个伊伟。

  这两个读书人,一个发呆,一个找死,充分证明看书越多越冒傻气。

  我看见一个数据,中国的美元百万富翁绝对人数已经超过法国了,说明我们国家还是有明白人的。但是好像我们这儿像我这俩朋友这么冒傻气的读书人比法国少好多倍,而且大家都太明白,所以没人去干糊涂事。

  难怪中国人说:难得糊涂。

  就这么小心眼

  海归对家乡的态度分两派:大方派和小心眼派。

  大方派有几个共同点:配偶是外国人、在外国公司做高级白领、或者自己攒个公司也努足了劲去纳斯达克圈点外国钱。他们对家乡的态度比较大方,敢于批判,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非常超脱地跟外国人一起尖锐地指出家乡的短处,从谁家的保姆不会扫地到满大街人随地吐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大方类海归的观点特征,以便识别:

  1.口头禅里面少不了Local这个英文词。其原意是“本土”,但是从外国人和已经国际化的海归嘴里说出来就有点变态。经常听到这种话:“她就是Local的。”“她那出国就是镀金,其实她还是很Local的。”“现在连Local都买得起路易·威登了。”

  2.家乡的女人都是妖精。特别是大方类的女海归通常这么认为。她们特别愿意为Local女人的扮相挑毛病,统一的评论是“俗不可耐”,但是也承认家乡女人是最危险的情敌。

  3.在指出家乡的缺点之后,一般要补充一下其第二故乡的优点。比如“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就如何如何”。这就也带出这类海归大部分是欧美回来的,你就没听人说过“非洲人如何如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