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3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

  

  青海路{新民里}水淹片的变迁

  市北区的青海路原来是青岛市区通往码头和铁路货场的主要通道,青海路两旁,有许多工厂企业和居民楼院,其中“新民里”是青海路周边地区最大的一个棚户区楼院。

  由于青岛地处丘陵地带,青海路在贮水山下的最低洼处,路面基本和海平面相近,所以在大海涨潮的时候海水有时候会淹到路面,就是夏天极为普通的一场暴雨,那青海路也不能走汽车了,到处都是积水,有的地方水深处象一条大河。记得在1963年,青岛下了一场特大暴雨,海水上涨,青海路的各个下水道口也向上冒水,整条道路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木器厂,锯材厂堆放在路边的圆木树干和百姓的家具,用品浩浩荡荡被冲进大海,我母亲当时在青海路旁边的普集路外贸仓库上班,全厂工人都在抢运沙袋,堵海水,抢救浸在海水的物资和出口商品,他们的厂领导指示,工人下班都不能回家,要保卫工厂。青海路旁边的大港三路,大港二路周边的双蝠面粉厂,锯材厂外贸车队等企业的工人也是在抗洪救灾,周边老百姓家的房屋也是家家进水,家具和炊具都飘向了大海。

  我有许多小学同学在青海路“新民里”大院居住,因此,每当大雨季节,这些同学经常来我家学习,名为学习做作业,实际上是为了躲避那天上的雨水,地下的洪水。因为我们家在吉林路的上坡,属于贮水山的山坡了。大雨过后,我跟同学去他们的家,那可是一片凄惨景象,被褥衣服被水淋湿,木盆飘到床上,铁桶在桌子上接水,我跟着同学和他妈妈一起流泪。

  那个时候青海路新民里每家每户都用公用水龙和公共厕所,院子里有专门管理公用水龙的老人,老人每天早上冲刷厕所,并6点至9点开放,16点至19点开放公用水龙,家家户户都准备一个水缸,每到早上和晚上,老人敲打一个小铁桶,表示开水龙了,这时,人们提着大桶小罐、燎壶等器皿,到公用水龙排队接水,这些大桶小罐、发出的响声好似交响曲,也有人把木盆直接那到水龙下水道旁边,洗开了衣服。那时侯,提水都要现场付款,一般是1分钱2大桶,或者是发水牌,根据每家用水牌数月底结帐。

  在70年代以前,那时的青海路路面没有铺沥青,汽车过后,尘土飞扬,靠近青海路的孟庄路,华阳支路都有大上坡,当时承担本市主要运输任务的地排车由于全部靠人力拖拉,因此,许多穷苦孩子腰间捆一根绳子,在这里靠活拉崖也是青岛市的一道特殊风景。我和弟弟们每到暑假,也是经常的守望在路旁,给那些拖拉地排车爬孟庄路陡坡的工人拉崖,以赚取下学期上学的学费。

  青海路旁边的大港煤球厂担负着向我们几个办事处的居民委员会社区的人们供应冬季烤火煤的任务,由于煤中的石头比较多,需要雇人把从煤中把石头拣出去,每拣一斤煤石头大港煤球厂给1分钱,我和弟弟经常在这里拣煤石头,一天下来,也能赚3毛到5毛钱左右,直到我和弟弟下乡插队后才结束了这些又脏又累的拣煤石头的工作。

  1998年初,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做出了“决不把棚户区带入二十一世纪”的庄严承诺。市委、市政府把剩余棚户区改造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列为全市的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和世纪工程。

  1998年7月6日,市北区委、市北区政府召开全区剩余棚户区拆迁改造动员部署大会,成立了由区长吴经建任组长,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棚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常务副区长单强炜为区棚改工作指挥部指挥,市北区青海路水淹片棚户区拆迁改造工作又拉开了序幕:该片共7个自然街坊,拆迁居民1056户。

  建设面积成功12万多平方米工程建设的艰巨任务,彻底结束了“水淹片”房屋进水的历史,让青海路水淹片周遍群众和我的小学同学他们的“新民里”大院1056户居民搬上了新居,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赞扬。

  现在的青海路,高楼林立。与辽宁路的科技街遥相呼应,宽敞洁净的街道,现代化的物业管理小区,处处显示出大城市的气魄与情怀。我经常去辽宁路的科技街办事,当我走到辽宁路,总想到去泰山路吃那风味独特的烧烤,去青海路吃那大馅的水饺。还有去那大港三路的旧货市场,昌乐路文化市场寻找那不可多得的古董、生活用品和办公用品。

  现在的青海路水淹片属青岛市市北区泰山路街道办事处西门里社区,其物业管理工作由青岛市吉利物业公司管理。过去青海路水淹片“新民里”那些大院的老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只有我们这些老居民还经常来寻找那过去的遗迹和童年的乐趣,给孩子们讲述这些过去的故事!

  童年的街里——中山路

  “一、一、一二一,跟着爸爸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上了学校考第一。”这是我童年时候经常和同学们、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唱诵的歌谣,那时候,我们居住的小鲍岛只有辽宁路有二个“敬城文具店”,门头很小,不过二十平方米的样子,两个门市部距离不过100米,但是商品很少,真正的买文具还是要到中山路,那也就是去我们童年的街里了。

  “街里”在我的记忆里是豪华的,到处是高楼大厦,国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妇女儿童商店,环球文具店,亨德利钟表眼镜店,红波家电,让您逛不过来的百货商店,看不完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至于那高大的青岛饭店,古香古色的春和楼大酒店,谷香村,劈柴院小吃街那是我们普通百姓的孩子想涉及也不敢涉及的地方。

  中山路的建设银行和外贸食品大楼的建筑是我童年最感到震撼和仰慕的,那高大的石柱,门楼的石雕富丽堂皇,高大肃穆,门前雌牙冽嘴的一对石头狮子总让我想起童话中那会说话的有求必应的石狮子。

  童年的时候想去“街里”总想让父亲带我到天德塘洗澡,因为那里有电梯上下。放衣服有更衣橱,而高密路的中华池,益都路的华新池却都没有更衣橱,而是用一个大网兜,把衣服装进去后,服务员用长秆子把网兜挂在墙顶部的管子上,管子上有许多钩子,墙上按照顺序写着编号,网兜上挂着牌子。每次在天德塘洗澡结束父亲就带我去国货公司,再享受那国货公司坐电梯的味道,那感觉可是美了,尤其回到家中,和邻居的孩子们讲述起街里的繁华,电梯的魅力,小伙伴们都听入了迷。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山路的新华书店是我光顾最多的地方,那时侯,中山路有三处新华书店,另外高密路有一个外文书店和图书批发部,我去这里买书,主要的是看书,家中生活困难因为买书买不起,就因为看书,和书店的许多售货员都交上了朋友,他们总是询问我要看什么书,然后帮我寻找。我的许多星期天经常是在书店度过的,许多知识也是在那里获得,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用几个月午饭积累下的几毛零钱在那里购得的一本毛主席诗词,如获至宝,每天诵读,竟然在1965年就全书背过,记得老师在讲述课文中毛主席诗词的时候,让我站起来朗读,我竟然没有那课本背诵,让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到吃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山路成了造反派游行,撒传单贴广告,贴大字报,演讲的地方,那时侯,学校停课,我去街里新华书店看书也有了时间,每天步行1个小时往返中山路看书,看热闹。那时候由于街道拥挤,中山路的电车,汽车基本跑不动,比步行还慢,上下车是没有买车票的,售票员也不管。

  我是1968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去农村插队做农民的,谁知在1973年我又从农村分回到青岛,竟然分到“街里”中山路的服务业工作。每天的服务接待工作让我结识了许多商店的朋友,最值得炫耀的是中山路的各大饭店,象青岛饭店的尹泉,徐一青,邓忠,李大中,春和楼的牛经理,孙桂琴书记,前卫旅社的马绪光等等,只要走到他们店,肯定会得到他们的盛情款待,最少也要吃饭店的工作餐。哪个年代,能吃一顿饱饭就不容易了,下馆子,喝啤酒那是一般老百姓不敢奢望的!

  1975年,商业局在青岛饭店地下室办了一个大型的阶级教育展览会,当时有公司政治部的方瑞启部长直接抓这项任务,我被委派做文字编辑,那个展览会分六个展室,从青岛建市,德国殖民者,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到旧社会各个店的历史,新旧社会的对比都系统的做了介绍,展览会举办的很成功,那是我编辑文字的第一个展览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