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2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一八九九年七月设胶澳海关,并开始建港。他们在建筑中采取“移山填海”、“建城建港”相结的方法,将开辟大鲍岛所出的石料土方,用以修筑小港码头多。在小鲍岛铲除高坡时,挖出的土石,就近用于大港码头的建设。一九O四年三月,他们首先将建成的第一码头(只完成北岸)投入使用,同时,胶济铁路也通至大港码头。一九O六年,第二、四、五号码头竣工。嗣后,我国建成了第三码头,日本帝国主义增建第六号码头。

  一九四九年六月,青岛解放。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港口的恢复和建设。这座昔日千疮百孔的海港,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它位于胶州湾的东岸。它以山为里,以海为表。浮山和灵山象两个威武的、哨兵,紧扼胶州湾口。崂山、珠山、铁橛山蜿蜒起伏,环列于后,形成天然屏障。胶州湾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宏舸连舳,巨舰接舻,形成了青岛港的特殊风貌。

  我们参观了青岛港的展览,看到那码头工人当年的蓑衣,用来铺着睡觉,穿在身上遮蔽风雨,当时的茅草房,凄惨的人生,我们还看到了,现在码头工人成了企业的主人,待遇提高了,收入增加了,我们还参观了码头的职工俱乐部,青岛港控制指挥中心,职工餐厅,在餐厅我们和劳动模范许振超一起用餐。

  我们看到了青岛港以大港和黄岛油港为主体,有八座码头,对内连接华东、华北、华南广大地区,经济腹地辽远,有雄厚的消纳力量;对外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家和地区贸易往来,为我国七大海港之一。

  我们参观了新建成的煤炭专用码头,从卸煤、输煤、堆煤售供煤和装煤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解放前装一艘万吨轮的煤炭,要二百多人扛抬十五天,现在只要六十多人干两小时,最快只要六十五分钟。煤炭码头还建有大型防尘设备,使空气保持清新。

  胶州湾西岸的黄岛油港,与大港东西相望。长达一千二百六十米的栈桥码头,两侧可同时停靠五万吨级和两万吨级油轮各一艘。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可使油水分离,把污染的海水净化后,再回流入海,使胶州湾的水面保持清洁。。

  在胶州湾西岸黄岛参观港务局矿石码头,看到天蓝蓝,水蓝蓝,大路坦荡如砥,空中不见丝毫扬尘,地面不见丁点杂物。只见路旁不时耸立着绿色覆盖物盖得严严实实的小山丘,覆盖物上,纵横有序地压有绳索紧系的沙包。据讲解员解释,这是他们防止散装货物粉尘污染的有力举措之一:“盖被子”。通过对散装货物的严密覆盖,可有效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然而,在装卸这些易扬尘的散装货物时,总会揭掉“被子”,造成环境污染吧?对这个问题,他们也早有对策,那就是“打摩丝”。就是不断对暴露的货堆进行中水喷淋,使其粉尘遇水湿润后不能扬起造成环境污染。为确保环境洁净,他们还有个“洗脚脖”的招数,即对运输这些货物的卡车,驶离货场前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地方,将车轮沾粘上的东西冲刷得一干二净,以防止造成运输途中的污染。这就是我们看不到“水泥路”、“扬灰天”的最佳答案!我们还看到,一座硕大的桥吊,挺着坚实的吊臂,正吊着一个吊斗往一只轮船上装载货物,这吊斗一次可吊装66吨,最大的68吨,一般每个火车皮的载重量是66吨,一吊斗就装满了。

  通过我们参观,我们深切地感到:时代在发展,青岛港码头在发展,文明的工人,文明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文明的青岛港,从而大大促进了文明青岛的飞速发展。

  辽宁路的《地景大道》

  《地景大道》是青岛市辽宁路的又一道风景,是市北区政府在打造的特色街的同时利用文革期间的防空工程为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地景大道》全长约3公里,分上下两层。我们新闻网的作家朋友周六去参观青岛市市北区政府建设的《地景大道》,深为这地下工程的规模宏大,装饰的典雅,布局的合理,地下市场商铺商品的琳琅满目,人流走动带来的繁荣所感动,尤其是步行到中山路,可以避免爬热河路大崖,又缩短了三分之一的路程,还可以步行选择商品。

  市北区政府已经出版了新书“记忆中的市北”第一、第二集,最令我惊叹的却是《地景大道》的设计者把“记忆中市北”的主题全部用图片,雕塑和实物反映到“时光流转”部分,看那环绕空中隧道的灯光把我们带到1898年,苍白的灯光下,巨幅照片展示了德国殖民者占领了青岛,太平山成了要塞炮台,山脚下围建起毛瑟兵营,兵营旁边建起了啤酒厂。那台东区的棋盘街,小鲍岛的大港火车站,青岛港的前身那时还是渔民打鱼,运货停泊鱼船的渔港码头,风景秀丽的贮水山,上面那红色的大庙。

  在这里,我看到了青岛的百年,我看到了当年的崂山大院,我看到了仲家洼的胡同,还有辽宁路,馆陶路,台东三路商铺的繁荣,尤其那具有典型特色的胶东路菠萝游子铺路的石块和石板。那一组组灰色照片上的历史影象和故事,让我又一次重温了青岛风雨沧桑的历史,从照片上,我看到了殖民者占领青岛的凶残和傲慢。

  那一张张灰色的老照片把我带进充满童稚的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就住在贮水山下的“福山里大杂院,”每天早上都要步行40分钟翻过贮水山走胶东路菠萝游子,莱芜路到三十九中学上学,周日,到青海路拉崖,剥树皮,打石子,帮助妈妈为全家的温饱而赚取那微薄的收入。转眼间:将近五十年过去了,快速路高高架起,大杂院拆迁了,到处是一片高楼大厦。我没有想到:竟然在这里看到了童年的记忆,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大杂院老屋的过去。我竟然在“记忆中市北”的文章中得知,我曾经上学的吉林路小学校舍的前身是贮水山日本大庙的一部分,而我们上学的时候,修操场,修高炉大炼钢铁却成为永久的记忆。

  我站在时光流转的旋涡里,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在讲解员把那些青春的时光纷至沓来的面前,我陷入回忆,远远不止记忆,是我们对后人的一个交代和生活的启迪,是又一部“记忆中市北”的雕塑,是记忆中市北第二集,第三集,在这里,我仅仅以青岛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向这些时光流转的创意者和布展者致意鞠躬!

  “时光流转”在延伸,在那遥远的远古白垩纪时代,流传着恐龙的神奇传说,我们登上了隧道飞船,进入了穿越时空隧道返回远古时代的体验。

  记忆中的市北“时光流转”的故事经历了风雨飘摇;照片虽然陈旧,却依旧光彩照人。

  “时光流转”是一本书,是一部好教材,这里的故事将千古传诵,将成为我们子孙后代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地景大道》的广场矗立着播放3D的屏幕,每天晚上免费为居民放映人们喜爱的影片,《地景大道》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里面是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延安路崂山大院的变迁

  崂山大院位于台东区延安路南临字,东从现在的上清路西到延安三路。南从龙潭路到北边的台东一路,当时的崂山大院有居民412户,1162人。据说当年的崂山烟厂就是在现在的乳胶厂的位置,因为崂山烟厂雇佣的“苦力”比较多,而“苦力”多住在崂山大院,因此许多人都以为崂山大院就是崂山烟厂的职工宿舍。其实,崂山大院二十年代在崂山路(靠近辽宁路,华阳路的位置)后来,当时的统治者对台东区的街道、道路统一规划,崂山大院的贫民们便迁移到南临子,现在的位置。所以,许多人都以为崂山大院就是崂山烟厂的职工宿舍是错误。 

  长期在市北居住,对市北的许多地方都很熟悉,尤其是崂山大院,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许多朋友。70年代,我的一个在2路电车公司开电车的唐老兄因为结婚没有房子在崂山大院租住了一间小屋,仅仅6个平方米,进门迎面就是一个土炕,上面铺着席子,放着被卧。炕头一个锅灶,风匣。一张吃饭的小炕桌放在土炕上,小两口的生活起居全部都在炕上。我来到他家,他媳妇炒两个菜,用尼龙袋装了几斤啤酒,我们喝了起来,旁边就是延安路电车总站,好多电车司机下班也来到这个小屋坐下喝了起来。当凑到六个人,我们摆上了扑克,打起了够级。

  听唐老兄说:“白天他们的房门从来不用锁,因为邻居大娘白天都在他家门口拉呱,说话。洗好的衣服根本不用自己收,只要干了,大娘们都会帮助收起,折叠好,晚上给送到家。

  院子的水龙定点开放,唐老兄下班就锁住了,但是打开门口的水缸却看到水已经挑满了,原来是邻居的青年帮助挑满的。还有邻居大娘做了好饭,饺子,包子等都会给唐老兄送来,当然,那时侯唐老兄的妻子开长途车,也经常从外地捎带回一些外地的稀罕产品孝敬邻居的大娘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