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赤子心,家国情
来源:长江日报 | 黄团元  2025年11月24日09:02

2025年10月20日,气温断崖式下降,“武仙城际铁路仙桃站”乘客寥寥,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冒着风雨进站。女检票员惊道:“这天气您还去北京?”来人笑着过检。检票员一旁的同事问此人身份,检票员说:“他是王中平,黎雪侄孙,现在每月都调休上北京,看望他四爷爷的女儿。前天我参观‘仙桃人民革命史’展馆,还看到他的黎爷爷题词。”

■ 少时离家的王季香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寒冬,湖北省沔阳县沙湖区中帮公社联合大队(现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迎祥垸村)六小队青年农民王培林家里,来了几位干部模样的人,问王培林家中是否有人在外地工作?王培林回答“没有”。他们又问是否曾有人走失?王培林还是摇头,继而又回忆,父母生前提过,因家境贫寒,他有个叫“季香”的四叔,十岁外出讨米,从此音讯全无,至今已过去三四十年。

王培林不知道的是,这些干部是受对外贸易部干部黎雪之托,前来寻找其老家及亲人。黎雪自称是沔阳人,离开家乡时年纪尚小,只记得自己姓王,有兄弟姐妹,住的地方叫“塆”,家门前有条河,上下游分别有集镇。通过干部们的细致走访与推断,北京的大干部黎雪极有可能是王培林失踪多年的四叔王季香。

联合六队由几个小“塆”组成,门前流淌的河流名为“下纳河”,以金家塆为中心,上游集镇为“何家场”,下游则为“王家场”。

金家塆这片红色土地上,曾诞育过革命先烈金华龙,他在大革命时期便投身农民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金华龙奉命回湖北开展抗日活动,不幸于1938年9月在沔阳壮烈牺牲。

春暖花开,当黎雪满怀思乡之情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时,却得知了一个噩耗:他的兄弟五人及两个姐姐中,仅二哥独子王培林在世。门前那条熟悉的下纳河依旧流淌,但岁月已改变了太多。

门前下纳河,不改旧时波。在乡亲们的热情款待中,“王季香”,现在是“英语翻译”黎雪,逐渐从祭祀父母兄弟的悲哀中走出,在“沔阳三蒸”中回味家乡的味道,在“天沔花鼓戏”中重温乡音,并用乡音和乡亲们聊起今昔。

少时离家,如今衣锦还乡,黎雪却毫无架子。他参加生产队劳动,用“一只鸡公四两力”的当地俗语,拉近了和乡亲的距离;他还跳进下纳河游泳,笑称正是幼时的“童子功”,让他在洪湖战争中立功。之后,黎雪多次邀请王培林、蔡正元夫妇前往北京,他们回来后总是感慨:“四叔四婶一家人都对我们很好,到底同血缘!”

■ 路易·艾黎的中国至亲

黎雪的回忆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年离开金家塆后,他先北上江北找事做,后调头南下,过沔阳沙湖往洪湖去,在这里他幸运地得到了新生。

洪湖是革命的摇篮。1928年贺龙和周逸群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组建工农武装,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游击战。1929年,“鄂西游击总队”成立;1930年,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革命形势如火如荼时,王季香成了洪湖赤卫队小战士,凭借聪明机灵和在家乡下纳河练成的好水性,当上小小侦察员。

1932年的一次战斗中,赤卫队设伏拦截了一艘运送物资的船只,不料这艘船是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运送小麦和药品的船。艾黎故意将消息传给苏区,约定以“扬手”为号,不料战斗中遭遇险境,多亏王季香冒着寒冷从水中爬上船,绊倒敌人,压在艾黎身上保护了他。洪湖赤卫队缴获了亟须物资,大获全胜,艾黎对这位有双黑宝石眼睛的小战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季香小小年纪,能顶大用。他除了能够完成侦察任务,还能辅导没文化的赤卫队队员识字。赤卫队队员没有不喜欢他的。可惜在一场战斗中,王季香身负重伤,赤卫队将他送往武汉医治。病情好转后,地下党又将他转到孤儿院养伤。

正是在这里,他再次遇到了艾黎。艾黎不仅多分给孤儿院物资,还特意视察,当看到王季香时,他紧紧抱住这位小战士,热泪盈眶地说:“跟我到上海去!”

路易·艾黎,这位1897年生于新西兰的友人,1927年来到中国,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担任消防处防火督察等职。

他请名医治愈了王季香的伤病,并送他到麦伦中学念书。这所学校在华人校长沈体兰的改革下,推崇爱国主义教育。王季香通过恶补达到了就读中学的文化程度,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每逢节假日,他就回到艾黎家中做清洁、揽家务,艾黎对他更加怜爱。

1933年,艾黎结识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王季香也因此认识了孙夫人,得到了母爱般的关怀。后来黎雪夫妻在延安结婚,介绍人便是宋庆龄和艾黎。1934年,艾黎成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他的家成了秘密革命工作的堡垒。王季香在学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常为“小组”秘送情报、分发红色印刷品。1937年艾黎让共产国际中国组在自家设置秘密电台,与延安及多地下党组织联系。

面对搜查,王季香机智应对,保护了电台。王季香成熟了,成为有知识向往革命的优秀青年。同年,19岁的王季香经宋庆龄和艾黎介绍,改名黎雪,赴延安参加革命,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白求恩大夫的首任翻译

据黎雪向王培林回忆和1981年7月30日在《羊城晚报》发表的《在白求恩同志身边》记叙,1938年3月18日,他随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姜其贤及卫生系统的同志,在延安南关外大道欢迎“一位身着西班牙人民军军装、肩缀五星、碧眼褐发的外国人,那就是白求恩大夫”。这次组织给黎雪的任务是担任白求恩的翻译。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他步行到延安凤凰山军委安排的窑洞,却让黎雪住里间,自己住外间。两人迅速熟悉起来,白求恩询问黎雪眉宇间的疤痕来历,黎雪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自己原是洪湖赤卫队红小鬼,六年前在战斗中负伤,疏散到武汉,幸遇艾黎,将他带到上海治伤、学习。白求恩兴奋地说艾黎是他的好朋友,要黎雪向艾黎学习,简洁准确地为他翻译。他还郑重送给黎雪一本英文版的《列宁主义概论》,叮嘱他加强理论学习。

有次手术,护士琼·尤恩递错了手术刀。白求恩批评:“治病救人,应该手、脑配合一致!”还有一次战役前,白求恩要求在限定时间备好医药器械。因为时间紧,有人未能完成,受到白求恩的严厉批评。黎雪没有翻译原话。白求恩似有察觉,让黎雪如实转达。黎雪说:“他们都明白了。”白求恩看到被他批评的人正在努力,认可了黎雪为他做的“缓冲”。

为让白求恩劳逸适度,黎雪每天早晨带他爬山或散步,白求恩时常唱起西班牙战争中的歌曲《塔洛莽营之歌》:“我的家乡在远方,可是我们准备上战场……”还斗志昂扬地唱起《保卫马德里之歌》,唱完又教黎雪唱。他还要黎雪教他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顿时,宝塔山上响起男声合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

1938年4月20日晚,毛泽东主席在窑洞接见白求恩大夫。毛主席十分关心白求恩的工作和生活,询问后向他阐述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形势;讲解红军为何长征,最后高瞻远瞩展望抗日战争的前景。白求恩听了,激动地从贴胸衣袋抽出加拿大共产党的党证,双手递给毛主席看,还请求到抗日前线去。这次会见,黎雪作为唯一翻译,见证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和毛泽东主席亲切的谈话。直到皓月当空,毛主席才和白求恩并肩步出窑洞。多年后黎雪还记得:毛主席站在窑洞前目送白求恩离去,白求恩依依不舍多次回头。

1938年5月,黎雪随白求恩渡过黄河,到达山西南县东城镇120师司令部。白求恩仅用一个星期,就为520名伤员做了检查;一个月,就为147名伤员做了手术。在医疗器械缺乏的环境里,许多器械都是白求恩制作。黎雪还现场翻译白求恩说自己是“O型血”,为做手术的伤员输血。

叶剑英、杨尚昆、王震等领导来看望白大夫送些食品。白求恩推辞不掉,就让黎雪转送给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他每月有一二百元生活费,都坚决谢绝。上级派给他警卫员,他让警卫员去前线代表他冲锋陷阵。

120师是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后的三大主力师之一,师长是开辟洪湖革命根据地的贺龙。贺龙看到他的小战士因为艾黎成了文化人,十分欣慰。他向黎雪了解白求恩的饮食习惯,黎雪说他只吃小米稀饭,每顿两个鸡蛋还分给别人吃。第二天贺龙和白求恩一起进餐。白求恩说他早就在加拿大、在斯诺的《西行漫记》里,“知道了贺师长两把菜刀起义的故事,它鼓舞我用手术刀铲除恶魔!”

贺龙连忙摇手:“我们见面前,天天有人向我传颂白大夫的事迹,八路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都爱你敬你谢你,今天一见,你的事迹又鼓舞了我!”白求恩说:“您太谦虚、和蔼。”贺龙扬起浓眉:“当我厉害的时候,你可能见而生畏呢!”两人大笑起来。

白求恩见贺龙不离烟斗,道:“贺司令的烟斗不亚于起义用的那把菜刀。我看你有个大的烟筒就更好了!”贺龙摸摸嘴:“可惜我的嘴挂不住,若是有办法,一定换个更大的。”又是一阵大笑。

因前方需要,白求恩前往五台山工作。而120师野战医院和师部许多资料亟须翻译处理,黎雪转回延安。黎雪期盼再为白求恩服务,谁知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省唐县以身殉职。12月21日,毛主席发表《纪念白求恩》,给予高度评价。黎雪决心学习白求恩,做一个高尚、纯粹的人。

黎雪少小离家,对老家是陌生的,对父母是模糊的。他想家想亲人,可就在他离开上海去延安后的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黄浦江。黎雪只得将想家思亲化作消灭日本鬼子的斗志。

黎雪离开上海去延安后,艾黎先后在上海、陕西、甘肃等地活动,1953年移居北京。黎雪经常去看望艾黎或接他来家享受天伦之乐。无论在航空、国防工业等领域工作,黎雪都将周恩来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题词当作座右铭,对“亲人”葆有赤子心。

1987年12月27日,“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黎雪悲痛万分。送别艾黎半年后,黎雪身体不适,待王培林一家到北京探望时,他说他们理解自己没为王家谋私利,希望王家后代都像艾黎爷爷一样爱中国,都像白求恩大夫一样做人。

1988年12月29日,黎雪因病在北京逝世,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400多人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人民日报》发消息称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少有的外语和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的航空、国防工业及对外经贸工作发展均作出了积极贡献”。遵黎雪遗嘱,他的一半骨灰陪在路易·艾黎身边。

30多年过去,黎雪的老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黎雪侄孙、王培林之子仙桃市公务员王中平为本文提供了部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