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书写有看头
近年来,“中国故事”成为海外华人作家的写作重心。“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早期的海外华文文学,通常以“离散”“漂泊”为母题。比如曹桂林的小说《北京人在纽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北京人赴美“淘金”,在纽约奋斗、挣扎的故事。1993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风靡海内外,主人公王起明、阿春深入人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那时的“出走叙事”,带着新奇与冲突,折射出国门初启时人们的惊讶与痛楚。它的意义在于打开一扇窗,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人走出去”的样貌。
三十多年过去了,世界格局重构,中国迅猛发展,许多人出国如出差,也不再是到海外谋生的异乡客,转而成为跨文化社会的建设者与见证者。《北京人在纽约》化作“历史的回声”,如果文学表达仍停留在“苦涩的异乡漂泊”上,无异于重温旧梦。
正因此,你得“换位”,才有看头。二十三年后,曹桂林推出小说《纽约人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寻找文化认同上,聚焦东西方文化的双向流动。这部小说的同名电视剧于2006年先期播出,讲述了王起明、阿春经过二十几年的拼搏,终于在纽约站稳脚跟,为给儿女寻找精神归属,安排苏珊、珍尼回北京发展的故事。
“换位”书写符合时代潮流的中国故事,不仅能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也能让中国人用世界视野看自己。
此外,讲好中国故事,应当揭示深层的人性与历史的褶皱。旅奥作家方丽娜的小说《到中国去》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二战期间奥地利犹太医生罗森·菲尔、理查德·傅莱为躲避纳粹迫害,在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帮助下从维也纳逃往上海,继而奔赴苏区投身革命,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的故事。方丽娜通过一个个惊险离奇的故事,勾勒出平凡而卓越的中国人形象,弘扬了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历史学家负责重建时间的骨骼,小说家致力于修复情感的血脉,要从尘封的历史中发现温度与光亮。
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坚守故乡底色与文化认同。旅加作家陈河的小说《误入孤城》一改早期海外华文文学“地方志式”的故乡书写,致力于打造一场“精神的回航”。陈河通过梳理清末民初温州的时代变局,揭示现代工业文明初入中国时的艰难历程。对海外华人作家而言,“返乡”多是一种文化身份上的回归,离开的时间久了,故乡在记忆中被“神化”的同时,也趋于陌生,所以要在“远与近”的张力中重构文化认同。陈河将“故乡”视作理解现代中国的入口,他写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故事,也是立足现代性边缘的共性追问与思索。
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开拓全新语境,充满激情与活力。旅加作家孙博、曾晓文的小说《中国芯传奇》聚焦硅谷“海归”的创业经历,是一部描绘中国科技事业崛起的奋斗史、精神史。这部小说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因为它记录了第一代“中国芯”的研发过程,更因为它将笔头对准那些内心燃烧理想与信念之火、“既懂算法,也懂家国”的科研人员,描摹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作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海外华人作家要到一线去,到基层去,深情秉笔,将“想象中的中国”变为“真实可触的中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讲好中国故事,会让世界看到一个团结、温暖、奋进的中国,一个多元、立体、全面的中国。每个中国故事的核心,都是怀揣不屈不挠、刚柔并济、博大宽厚中国心的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