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那一道道光
来源:阳泉晚报 | 文德芳  2025年11月13日08:25

前段时间,在阳泉市图书馆,《煤城戎色映碧霄》发布会正式举行。作为参与本书采访创作的作者之一,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

这是一部记录阳泉矿区老兵事迹的故事选辑,由中共阳泉市矿区区委党史研究室、阳泉市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汇编,三晋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老兵大多从抗战的硝烟中走来,他们有的已经“归队”,有的已年届耄耋,有的刚过了百岁寿辰。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作品集,而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真实再现了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或者工作的、曾浴血奋战默默奉献的老兵们。它记录的不只是个人记忆,更是时代的回响,是阳泉这片热土上血与火、汗与泪交织而成的集体记忆。

这些老兵不是历史教科书中的英雄,也不是新闻媒体宣传的典型,他们大多是烽火硝烟里幸存下来的普通战士。我们进行抢救性采访,因为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最普通却最忠实的战士。书中26位老兵的故事汇集在一起,便闪耀出时代的光芒。这光芒,正是我们常说的时代精神,意义重大,价值非凡。

从我采写第一位老兵王希贤至今,十余年过去了,我心中依然充满感激与敬意。走近一位位老兵,是他们的信任与坦诚,让我得以承载起这些最珍贵的记忆。

2015年秋,我在采访时年97岁的老兵王希贤时,他已经卧病在床。在他的床头,我看到一本装订得工工整整的手写诗稿,封面上竖写着“就知自己是中国人”。我翻开来挑选着阅读,诗稿大多是老人回忆往事的叙事诗,其中有一首同名诗作,记录了他一直未找到的救命恩人。

1937年秋,日寇的炮火进逼娘子关,从小生长在平潭古驿道边的19岁青年王希贤,虽已考入太原友仁中学,却不得不中断学业。他和同乡结伴从太原奔赴西安,准备去延安寻找抗日队伍,却在当地遇到山西老乡,经介绍报名考入黄埔军校庐山分校。毕业后,他与两位同班同学张咨、刘以彬一同被分派至晋南前线。刚刚20岁的他,进入中条山第64师381团政训处担任士兵政治教导,并进行文化宣传工作。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三尺讲台/是抗战的鼓声//一方黑板/是血与火的山河。”

“那段日子虽枪声频发、物资匮乏,却是抗战中最有信念支撑的时光。”书写抗日标语、制作战报、编排抗日话剧,王希贤在山岭与河谷之间,在烽烟里点燃了文化的火种。

中条山战役爆发后,王希贤所在的部队被打散。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手榴弹,将引线套在手指上,暗下决心,哪怕孤身一人,也绝不投降。危急时刻,山中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走!我送你过河去!”一位老乡带着他翻过山梁,抵达黄河岸边,从河滩深处拖出一个早已藏好的船盆,铁锨一撑,将船盆送入河流之中。“快找你的队伍去吧。”老乡的喊声被风声裹着,渐远渐弱。载着王希贤的船盆打着旋向河中央漂去,他甚至还未来得及询问恩人的姓名。他在诗中写道:“激流起处/留下一个/坚定的身影//只知他是中国人……”

直到去世前,他的侄孙王光荣还专程开车前往黄河岸边一个叫砚瓦河的地方,替他寻找当年那位不畏牺牲,冒着枪林弹雨,用船盆、铁锨助他渡河的恩人。

今年4月,我采访了百岁老兵苏占澄,他的影像曾经印入中国邮票。他是部队的通信兵,耳朵在从前沿阵地往指挥部送信的途中受伤,加之如今年岁已高,听力几乎丧失。但当小女儿苏玉林将嘴唇凑到他的耳边,大声说“爸爸,讲讲打鬼子吧”,老人便唱起了“太行有个黄崖洞,鬼子常常来进攻……”苏玉林说,她从小就听爸爸唱这支歌,现在老人好多事都忘记了,却还记得这歌。

95岁的毛振勇回忆,不到十岁的时候,他正在山坡上给地主放牛,亲眼见到常常为八路军送情报的二叔毛鸿成,被日寇设伏杀害。从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立志抗日。二叔曾教他“人不能认命,要争命”,这教诲刻在骨子里,影响了他的一生。

十岁的小小少年,接着为八路军送鸡毛信、埋地雷、营救伤员。1948年5月,他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毛振勇从送鸡毛信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军人,直至团长。有人问他:“你怕吗?”他说:“我怕。怕我没有命回家见娘。”自小娘给他取名毛黑小,当连长后团长于耀江给他取名毛振勇。毛振勇这个名字,是从战火硝烟里淬炼而来的。

在毛振勇的家里聆听往事的时候,老人不忘回忆起牺牲在他眼前的一位位战友。解放太原时,班长张存寿从他手里夺过炸药包,一把将他按倒:“你还小,退后,让我来!”随后,班长贴着地面匍匐爬到敌人的碉堡下。“轰——”的一声巨响,浓烟冲天、尘土飞舞,班长的身影随着碎石与烈火消失在浓烟中。1952年8月,在朝鲜战场上,与他一同参军、一同训练、一同奔赴战场的战友庞治,刚与时任班长、已在长山梁阵地坚守七天七夜的毛振勇换防不久,就牺牲在阵地前沿,时年21岁。

如今,早已于1992年从阳泉矿务局三矿离休的毛振勇老人,讲起他的那些战友时,泪盈眼眶,哽咽难言。

书中采写的26位老兵,在和平岁月里,从战场走向煤矿,大多在阳泉矿区工作。他们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句句千钧,感人至深。

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已过去八十多年。岁月的变迁,投射到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他们这些从枪林弹雨里走来的老兵的身上,化作一道道光。

那一道道光,有时像晨曦,把当年十七八岁、二十挂零的青年照得英姿勃发;有时像夕阳,让九十多岁、百岁的老兵们眼里泛起亮光。

那一道道光,不会说话,却替我们记下他们每一次热血沸腾的心跳。跳动在战壕里,是隆隆的炮声;跳动在矿井下,是点点矿灯;跳动在正在前行的岁月列车上,是一路无言的泪光。

那一道道光,穿过中条山的硝烟,穿过百团大战的狮脑山巅,穿过矿山煤烟,穿过所有被遗忘的角落,最后,落在今天我们翻开的书页上——落在我们采写的一位位老兵的名字上。于是,光成了火,火又成了灯,书中的那一盏盏灯火,汇成明亮的精神之光,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被我们捧在手里,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它能在校园里被朗读,在社区里被传阅,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播撒敬畏与责任的种子。我们希望,老兵们的故事被永远铭记,老兵们的精神被代代传扬。愿这本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愿这些老兵的故事,成为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