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互联的坐标系中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2025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活动在蓉举办
11月1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阿来工作室承办的2025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活动在成都举办。本年度活动主题为“大文学观的疆域重绘与理论可能暨四川作品研究”。该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八年,始终坚持聚焦当代学术的创作现场,关注理论批评的前沿动态,以学术热点讨论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在文学界和理论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品牌之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当代文坛》杂志社副主编赵雷等出席启动仪式及四川作品研讨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岳雯代为宣读了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的致辞。吴义勤在致辞中谈到,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的学术活动,选择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举办具有特殊意义。本次活动聚焦“大文学观的疆域重绘与理论可能”,结合四川作品研究,旨在汇聚学界智慧,碰撞思想火花,探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审视地域文学创作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本次活动的核心议题——大文学观,是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理论命题,它深刻召唤着新时代文学的观念革新与实践更新。大文学观首先意味着要胸怀国之大者,要进一步加强文学与波澜壮阔大时代之间的对话关系,使文学重新成为时代风气的先决者、先行者、先倡者。同时也意味着文学必须积极适应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媒介环境、传播情境,积极跟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迭代步伐,打破学科壁垒,拓展文学的视野与疆界,在更为宏阔的社会发展、时代要求下,跨学科深刻思考文学的内涵与外延,推动文学与多元文化样态、多种艺术样式、各类新兴技术之间的连接联动及深度融合。因此,围绕大文学观展开深入讨论和学理性思考,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它关乎文学在未来社会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与功能,关乎新时代文学能否真正把握历史主动,引领时代风尚。希望此次的学术交流和后续研讨能够催生一批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思想智慧,提供理论支撑。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颖在致辞中表示,十八年来,持续举办的该项活动尽管在名称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其扎根文学现场的精神和专家学者们的参与热情始终不曾改变。回顾近年来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四川文学事业的全过程各个方面,他认为,这项活动已身体力行地成为切实推动新时代四川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八年间,从“新时期与新时代: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到本次活动聚焦“大文学观的疆域重绘与理论可能”,历届活动议题既聚焦文艺实践,回应时代命题,又观照文学现场,富有学术深度,在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催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包括四川文学在内的当代文学积极向前发展。
活动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集整理编辑出版的服务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张安明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个一年一度如期举行的学术活动,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精神是活动的重要品质,也因此,为文艺理论研究搭建了高水准的学术交流与对话空间,聚拢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和作家,在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介绍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理念是学术为教学科研服务,致力于为学者提供优质权威的学术资源,精心编制报刊复印资料系列期刊,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作用。在数字化日益成为发展新动能的今天,寻求数字化转型也逐渐成为书报资料中心等从事科学文献收集整理工作的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题中之义。而持续参与立足文学现场的学术活动,也为真正做到依靠学术共同体办刊,以专业机构身份更好地为学术界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提供了可能。
在学术交流环节,白烨、贺绍俊、张志忠、颜同林、王春林、段从学、李怡、李明泉、陈思广、崔庆蕾等学者、评论家齐聚一堂,围绕年度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会议由岳雯主持。
白烨回顾了大文学观提出后发展至今的大致脉络,关联近年讨论颇多的新大众文艺,他认为,当由“时代性”“网媒性”“人民性”等几个要点切入理解“新大众文艺”与“大文学观”,将会发现,其与互联网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网络带有的大众性,使得主导文学的时代特性、研究和传播视域、从事主体等都受到广泛而深刻的浸染和影响。因此,当下聚焦“新大众文艺”与“大文学观”等概念,重视其与网络之间的亲密联系具有相当必要性。
对文学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贺绍俊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读了“在文学泛化时代,如何定义文学的理论策略”,他谈到,理解大文学观,首先要辨析的是文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学泛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文学性的弥散和叙事的变化使得文学渗透到方方面面,成为表达的工具。文学面临的不仅仅是扩大疆域的问题,而是‘变异’的问题。文学面临的不是一个‘物理问题’,而是一个‘化学问题’,文学本质的变化,令如何定义文学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并且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加以描述”,“在大文学观的视野下,我们不必急于为文学下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本体论定义,而是应该深入地探究文学性在各种新兴文化实践中的功能实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文学本身的理解自然就会变得更聚焦,更具有弹性,更富有生机”。
张志忠以“文学之大,大在何处”为题,引述鲁迅、路遥等作家创作经历,指出“文学之大”首先是“大时代的文学”,其本质是中国式现代转型之大时代,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
注意到“大文学观”彰显文学社会学功能的一面,王春林对过度强调文学的社会学功能而可能导致的文学性与审美属性的缺失表示担忧。他认为,语言、审美、人性、社会历史是与文学紧密联系的四个要素,因此捍卫语言的、审美的、人性的、社会历史的文学性,仍然是聚焦大文学观时尤其值得警醒的方面。
颜同林用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黔边行记的部分作品以展现黔边百年社会的变迁,为丰富的“大文学观”内涵提供了生动的研究个案。
在段从学看来,大文学观的“大”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复杂的,因此,比起从观点或理论出发讨论何为“大文学”,他更愿意从美学情感出发,从思辨的角度去理解大文学观之“大”,为其找到“接受那些复杂的悖论性的、超出我们经验的事物的可能性”。
通过梳理大文学观出现的不同的时代特征,李怡指出,面对当前不断更新的种种文学现象,适时提出大文学观具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在提倡大文学观时,也要让多种声音来促进文学发展的可能性,这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不管大的时代还是小的时代,以多元声音发声,才是文学发展的真正路径”。
李明泉从“什么是文学观”“为什么文学变大了”“大文学观的内涵和变化”“大文学观不变的是什么”几方面提出思考。他认为,“融合”是文学观发生变化的重要指征,当下,地方与世界的融合、文学与科学的融合、文学与影视的融合、题材与类型的融合、叙事与视频的融合、“两新(人才)”与专业(人才)的融合、阅读与思辨的融合等面向正共同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学观的内涵。
陈思广提示了用大文学观进行民族文学研究时,要注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他谈到,研究既要用多元一体的思想凝聚中心,又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无论怎么变化,文学作为母本的这样一种功能或者意义是不会消散的。”崔庆蕾以“变化”为关键词切入,通过分析创作与接受主体的变化、媒介变化、接受形态的变化、文类的变化等方面,厘清当下讲述大文学观时可能存在的误区,他着重谈到,“今天,我们对于技术的依赖有可能会带来一种唯技术和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使得我们人文学科特有的批判性和价值关怀被边缘化,因此,大文学观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系统,抛弃对于文学本体的重视,而是要求我们在一个更复杂更互联的坐标系当中,重新审视、理解今天的文学的位置,寻求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当下,文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仅举大家能看到的一个例子,在我们的感觉里文学似乎式微了,但现实中越来越庞大的文学人口意味着什么,这是否也不断提示我们重新审视对文学的定义?”岳雯在主持中谈到,今天重提“大文学观”这样一个似乎并不新鲜的概念,意味着当它犹如理论的幽灵,时不时地回到我们的文学话语当中,回到文学生活当中,那么就可能说明,这一概念身上有着某种植根于现实需要的理论创造力和理论生产力。我们今天再谈大文学观,必然是当下的文学实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需要通过一种新的话语来重新打破既有的思维方式,从而新建一个新的、更具开放性的话语形态,来适应和推动文学的发展。这次讨论尽管不可能把一个理论观念的全部内涵都揭示出来,却将成为我们未来不断讨论,不断思考,将认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重要开端。

活动合影
当天下午,宋嵩、丛治辰、杨辉、程旸、李壮、何同彬、曾攀、王学东、徐刚、张立军、张涛、李桂玲、艾莲、周维东、金钢、黄尚恩等评论家先后发言,就近年优秀四川文学作品进行交流研讨。会议由赵雷主持。

作品研讨现场
(摄影:杜佳)


